APP下载

晚清“工艺养民”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启示

2019-02-11卫才华

关键词:传统工艺工艺

卫才华

(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晚清洋务派、维新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张之洞、薛福成、郑观应、黄遵宪、陈炽等,提出“工艺养民”的思想,主张振兴工艺,以图自强“工艺养民”概念见陈炽.续富国策·卷三·工艺养民说[M]∥陈炽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228-231.。他们认为西方诸国以工艺见长,此乃其富强的基础。而工艺在中国长期被视作平民营生的卑微之事,士大夫不屑为之。不讲求工艺,是造成中国贫弱的重要原因。在内外交困之际,清政府接受了“工艺养民”思想,并将之付诸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兴办工艺局、工艺学堂、劝工厂、习艺所,企图通过倡导工艺,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统治危机。这些革新措施虽没能拯救病入膏肓的清王朝,但其发展工艺的理念及实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今天,振兴传统工艺已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工匠精神也已经深入人心。在此时代际遇下,以史为鉴,回顾百余年前的晚清工艺思想和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 晚清“工艺养民”的民生思想

“工艺”一词,在晚清被赋予了特殊的年代意义。它既指中国传统的手工工艺,又指新兴的机器工艺;既包括纺织、刺绣、编织、雕刻、木作、漆器等关乎民生日用的工艺,又包括轮船、火车、飞机、电报、枪炮等关系国运的大型器物制造。

晚清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阐释工艺,有不同的出发点和立场。陈炽、薛福成等维新人士怀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希望通过振兴工艺,实现国强民富。他们特别强调机器工艺,认为自通商以来,洋货充斥中国市场,土货敌不过洋货,致使利源外溢,造成此种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工艺依靠人力,而西洋善用机器。为挽回利权,必须效法西学,推广机器工艺,并研究相关的算学、化学、光学、力学、电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

清政府推广工艺局、劝工厂、习艺所的实践,虽然名为振兴工艺,但更多是出于现实的考量,其首要目标是安顿流民,稳定政局。朝廷开办工艺局,收养贫民、游民,授之以粗浅易学技艺,使之有自谋生路的能力,以免流为贼寇,此为清王朝工艺实践的基本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只宜选取日常简单的手工工艺,制作日用所需之物,如织布、绣花、篓筐、毛巾、鞋帽等。机器工艺虽有涉及,但不是普遍现象。

由此,从工艺实践的目标看,晚清“工艺养民”思想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工艺安民,即通过向贫民、游民、老幼病残及轻罪犯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传授工艺,提高他们自食其力的素能,化游惰为精良,使民有所归。在此层面上,工艺被当作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二是工艺强国,即通过振兴工艺,抵制洋货,收回利权,实现民族复兴。在此层面上,工艺被视为国家自强的一种战略。

晚清“工艺安民”的策略主要以工艺的方式来组织教育贫民、游民,是晚清政府在社会治理上的创新举措。积贫积弱的晚清社会,各种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失业人数剧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或为水旱灾难,农业歉收;或为列强侵犯,“联军入京,四民失业”[1]756;或为洋货冲击,“自通商以来,利源外溢,民生日蹙,失业日多”[2]505;或为无法适应变化了的政策,如旗人,“旗人世蒙豢养,素乏恒业”,“旗丁游情失业者尤重”[2]568,525。若不能及时安顿这些无业人员,就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近来各省贫民甚多,以致流为盗贼”,“本系安分之人……以失业之故,遂致作奸犯科”[2]505、516。应对贫民、游民问题,清王朝的一贯做法是设立粥厂、暖厂,每逢冬季向困难无助者施舍粥衣。此种救济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暴露许多弊端,有些青壮年冒充贫民,每日领粥后无所事事,不仅于教养无补,反而滋生其怠惰习性。如北京普济堂、功德林两粥厂的领粥者“大半皆少壮游惰之人,每日两次饱食,出而游荡,聚处怡然”[3]27。更甚者,“有人为喂其所饲养之犬猫而混入贫民中领粥”。[4]424也有些贫民放不下身段,不好意思领粥,“贫民中亦有读书人或原本有身份而已没落妇女等,因羞愧而不去粥厂”。[4]424鉴于这些情况,清政府陆续将粥厂改为教养局。二者的区别在于,教养局注重向贫民、游民传授粗浅工艺,使之有一技之长,日后能够自营生计,不像粥厂那样一味施舍。这种“以教工为收养”的救济方法,并非教养局首创。早在光绪初年,京津地区创建的广仁堂,便开此“工艺教养”的先河。[5]至朝廷大兴工艺局期间,“教工养民”之法,在官方已达成共识。“凡富民以农利为先,而教养无业闲民,则以工艺为急”。[2]534这样,一种治理游民的新模式在清末出现,并迅速推广。

将工艺与济贫相连,是受了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晚清一些官员在出使西洋考察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西方慈善制度的完备和科学,他们将西方先进的慈善理念和实践经验带回国内。陈炽曾感叹西方慈善事业的先进,倡导效法学习,“彼泰西诸国之善举,法良意美,规制精详,有必应仿而行之者。”[6]104西方慈善事业教养兼施,注重培养贫民自谋生活的能力,最常见的做法是,根据受教者的实际情况,授之以专门的工艺技巧。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到了一些这方面的例子。“训哑院及训聋瞽院:有残疾者能令其识字知书,就其所能教以工艺”;“童艺院创于瑞典,继于丹马,后德国亦效之。每年两次令地方查明无业子弟,选其聪慧者,教以雕刻、订书等浅近之艺,限六礼拜学成。考验有效,集资以奖其师,而荐其徒于各工厂,俾谋衣食”;“义学堂则贫家童子自五岁至十三岁皆须入塾,兼习工商之事,不学则罪其父母。”[7]200-P204反观当时中国的慈善观念,则是重养轻教,盲目施舍,满足于临时救济,不能从长远考虑对贫民施以谋生技能方面的教育。晚清一位日本人分析中国朝廷对贫民的施舍行为,认为这是政府提高威望的一种手段,是“有意向全国施以恩赐,即为使国民感谢朝廷之恩,成为忠良臣民。”[4]422随着清末社会危机的加剧,中国传统的济贫措施弊端百出,借鉴西方慈善模式,进行变革,势在必行。在具体实践中,绅商发挥了示范作用,他们率先创建工艺局,收养游民,授之以艺,创开风气,成为改革的试点。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黄思永和他的儿子黄中慧,他们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创办工艺局,其章程详备完善,行之有效,很快得到朝廷的认可。后来的官设工艺局,也多参考黄思永父子的做法。为减轻资金压力,清政府也注重吸引绅商等民间资本的力量,采取官助商办的方法,吸纳社会流动人口从事手工艺。“工艺之事,宜官助商办”,“此十余项中,易于仿造,成本不至亏折者,开局后即行招商承办;其不易仿造,必须筹垫成本者,由官仍招匠教徒,俟稍著成效,再行招商承办,之后官仍假以局所地场、匠作器具,并养赡艺徒,犒赏工师。该绅商等得此利益,鼓舞乐从。接办一项,则官本减轻一分,便可另办他项工艺。”[8]293

在管理经验上,值得一提的是因材教养的理念,即根据学徒的来历、性情、禀赋、年龄及身体状况等加以区别,因材施教。例如,黄思永父子创办的北京工艺局,根据来历和性情将游民分为四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遭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性成,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1]755对所收游民,先察其习性,进行思想教育,再入局学艺。“所收各种游民,自当分别教养。惟闲荡日多,骤难就范,必须衣食先于教诲,督责出于优容,去其旧染之污,复其固有之善。先入迁善所数日,察其性情材质,再发工厂肄业,董劝兼施,徐图观感”。[1]755又根据学徒的自身情况,授以合适的技艺,“工艺局所收之人,大约可分为三等:择其向有手艺者,就其所长,付以所需物料,制造成件后,交公中发卖,并令其教授他人,此为第一等。其次,则选取年轻而性情灵敏者,就其性之所近,令习一技,如织布、织带、平金、刺绣、雕刻牙本、制造景泰蓝之类,为第二等。其余粗笨老幼残疾之人,则可令其织席、打绳、编制、箕帚及一切粗浅易为之事,量力课程,此第三等。”[1]757江西省省城工艺院分设三厂:粗工厂、细工厂和学工厂。“粗工如蒲鞋、麦扇、草帽、麻绳诸事,教愚贱粗蠢之辈。细工则刷书、刻字、织带、缝衣、制履、结网之属,凡质稍好者,使人而习之。学工厂则凡良家之不肖子弟,父兄师友所不能约束者,听其送院,教以浅近书算,及精制工艺,禁锢不令外出,以收起放心,以儆其惰行。……随时察看,已知悔过自新,即行资遣出院,自谋生业。”[2]539四川通省劝工局分设工艺厂、副厂、迁善所和养病院四区。工艺厂宗旨纯于工艺,意在提升本身工艺水平;副厂专收无业穷民游民,教之寻常易学而能活工艺,使之不穷不游;迁善所收容轻罪犯人,教以粗浅能存活之工艺,使之能改过自新,释放后能够自理生计,意在变化罪人之气质;养病院专为疗养本局之有病者而设。迁善所的管理,还借鉴了西方分级居住的经验,“合寝室向设之榻共能容犯徒四百余名,每通楼三间,分为三级:第一级以工艺粗浅,性情怠惰者居之;第二级以工艺渐进,性情改悔者居之;第三级以工艺精熟,性情勤奋者居之。每一级分设上中下三榻,亦以工艺、性情为区别,略仿西人杂居阶级之制”。[2]554-555

晚清政府是在面临巨大社会压力的情况下,实践“工艺安民”的思想,其要义不是培养高级工艺人才,而是以工艺安顿无业游民,防其作乱。向贫民、游民所传授的技艺,主要是粗浅易学的日用工艺,学徒能够凭此存活即可。在当时的年代,靠手艺吃饭是最常见的一种营生方式。黄中慧在《创办北京善后工艺局说帖》中分析京都居民的谋生之道,不外两种:“一曰食力,西人所谓工也;一曰食技,西人所谓艺也。食力之中,以当家人、车夫、水夫及瓦作、小工四项为大宗;食技之人,以木匠、瓦匠人数为最多,此外尚有各种手艺之人,统计其数,亦不下数十万。”[1]757由于工艺与平民生计存在密切联系,其适应空间又极其广阔,这使得清王朝在解决贫民、游民等民生问题时,紧密联系了中国传统工匠技艺观。

二 “工艺养民”的技艺观与强国实践

晚清政府的工艺实践,尽管首要目标是为了安顿游民,但振兴工艺,挽回利权,扭转颓势,同样是摆在统治者面前,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工艺养民”由“求富”“求安”转向“求强”,即“工艺强国”。“工艺强国”的思想首先在一批爱国文人中达成共识,代表人物是陈炽、薛福成、郑观应、黄遵宪等。他们认为欧美诸国富强的根基在于崇尚工艺,政府鼓励工艺创造,依靠法律保护工艺专利。陈炽曾作《续富国策·劝工强国说》,他谈到了法国的例子,“国中有能创一新法,得一新理,制一新器,实有益于国计民生者,准其进呈,考验得实,则给以文据,奖以金牌,准其专利若干年,不许他人仿效。于是蔀屋穷檐之士,日思夜作,心摹手追,倚此为致富之媒、成名之券,一时才贤辈出,法国之工艺虽冠欧洲”。[6]200中国先秦古圣王尚能重视工艺,但后世朝廷贵文德贱技艺,工艺遂失传。黄遵宪在《日本国志·工艺志序》中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余观开辟之初,所谓圣智,不过制医药、立宫室、制衣服、做器用,此皆后世之斥为工艺之事,而古人以其开物成务,尊为圣人。成周之制,官有六职,工与其一。而历世宗鼎,奉为宗彝,令子孙宝用,盖古人之所以重工艺者如此。后世士夫喜言空理,视一切工艺为卑卑无足道,于是制器利用之事,第归于细民末匠之手,士大夫不复身亲,而古人之实学荒矣”。[9]工艺不讲,遂致国弱民贫。中国工艺不如西方工艺发达,还体现在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上。关于机器与手工的讨论,陈炽等人普遍主张推广机器工艺,认为古今工艺制作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古人制物只求其精,不求其速,所以主要依靠人力。现在与洋货竞争,不仅求精,还必须求速,所以需要借助机器。陈炽指出,只有采用机器,才有收回利权的可能,“洋货之来也,皆以机制,而后夺我利权,则我之仿造洋货也,亦必以机制,而后能收回利权。若制以手工,决不能精美,不能捷速,不能整齐,欲持此以与机器争利,犹驱跛者躄者竭蹶奔赴与骏马争先。”[6]224

陈炽等人的工艺思想在清末朝廷推广工艺局的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和丰富。中央及地方规模较大的工艺局引入西方专利保护制度,鼓励工艺创新。例如,农工商部工艺局“建设劝工场,将局中制造各货陈列,纵人入观。有能独出新意,甚适时用者,亦许送场陈列,代为销售,并给予优异商标执照。能创制中国所无之艺事,咨请外务部核验,酌给专利年限,以示鼓励。”。[8]294北洋工艺局“为鼓励工作起见,如有商家能自出新法制造土货,或变通改良,或仿照成法,以敌洋货,而利民用者,均准呈报查验,给予奖励。并酌定专利章程,以保商利”。[2]520对于有创新能力的工师,农工商部工艺局给予职衔奖励,“工师到局后,如能改良旧法,发明新艺,仿造洋货,由本局分别呈明本部,赏给八九品艺士职衔,以资鼓励”。[2]513还有人建议,政府应该扶持那些有新发明但缺乏资金运营的商人,“目前有某官条陈商部,略谓向例东西各国每以工艺为重,如有创作新奇物品者,倘该商人财力不足,朝廷必将颁给官帑,以成其事,将来出售获利,可与国家两受其益。该值朝廷振兴商务之际,拟请嗣后京外工艺局内如有此等工艺,亦可仿照外洋酌助官帑,以期推广工艺云”。[2]505为使工艺创新有所参照,农工商部工艺局专门创建了成品陈列室和考工楼,“设立成品陈列室,罗列货物,以资研究,设立考工楼,搜集中外新奇制造,以备参考”。[2]508

除了鼓励工艺创新之外,有些工艺局强调实地调查的重要性。黄中慧认为开办工艺局,“多一番考究,即多获一层利益”。他创办的北京工艺局要求“凡有制造,必须加意研求,广为咨访。料有何处挑选,何种新鲜,工有何处招募,何国精良,式样以何为巧妙,销场以何为流通,采人之俗尚,称人之意旨”。[1]755他还指出,中国出口之物多为生货,而非熟货,进口之洋货,则多是熟货,这使得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生货者,乃土产材料,未经人工制造之谓;熟货者,如丝茧、棉花织成绸缎、布匹,或用机器或用手工,多经一番人事,即本国人民多获一层利益。”[1]757为扭转此种状况,黄中慧提议,“今设工艺局,首在考求生货出口之后,洋人究竟做何用途”。[1]757通过考察,仿照洋人做法,学习外国制作技术,利用本国物产资源,开拓海外贸易市场,将生货加工成熟货后再销往国外,这样不仅获利丰厚,而且能够减少国人对洋货的依赖。北洋工艺局在创办初期,也是选派人员“调查本省及各省物产,兼及进出口货情形”,[2]522以此作为发展何种工艺的依据。

不少工艺局还从本地资源出发,因地制宜。对地方特产工艺,精益求精,对洋货,则设法仿造。“凡遇洋人所需之物,如绣货、景泰蓝及毡毯、雕刻之类,向为北京所著名者,宜格外加工制造,不惜资本,以为抵制洋货畅销土产之计。总之,凡中国已有之工艺,务期精益求精,格外推广。中国未有之工艺,亦当设法仿造,挽回利权”。[1]757又如,江西抚州工艺局“就地方原质,讲求制造。该处向产紫竹,其光如漆,经用日久,愈见莹彻,并无虫蛀之患,最为佳品。今春以来,专造紫竹藤器,招选高手竹匠,授以意法,以紫竹和藤,制为方圆桌凳凭几茶几等器,概皆别出新式,制造结实”。[2]548在挖掘、改良土产的同时,也注意不同区域间的工艺交流,“如系南省专门工艺,京师尚未仿造者,则召集各该省工匠来京制造,以广其传”。[8]293

清政府还注重引导风气,为表明振兴工艺的决心,慈禧太后以身示范,在宫内设女工艺局,教授宫女学习各项女红,“俾知物力艰难”,“以期化民成俗”。[2]515上行下效,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工艺局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各工艺局的发展情况不同,有的经营得方,成效卓著,如北洋工艺局下属的实习工场,促进了河北高阳土布的发展,使高阳成为华北纺织业的一个中心。也有不少工艺局受经费限制,穷于应付,如山东省的情况,“按各府州县皆设有习艺所,然遍为访查,不但经营数年觉少实效,且无不赔损折阅,徒糜公款。此无他,为其局面既小,款项又绌,无力聘招精通之艺师。惟雇订下等工人,招致孤贫竖子,教以纺织拙法,聊以支撑局面。如此敷衍塞责,名为振兴工艺,而实无效果可言”。[2]535

为了缓解社会问题和人口流动的压力,民国政府继承晚清“工艺安民”的策略,设置各种工厂安抚流民,解决民众生计问题,手工业成为解决就业的主要方法。1936年2月12日《世界日报》有一则《平市拟创办手工业工厂现正计划中》的消息,提出“平市社会局为彻底救济贫民,拟创办简易工厂一处,将来以平市最普遍之各项手工业为工作主体招致各地贫民妇女作工,因系手工业性质工厂,不用机械,创办较易,将来工作,拟以作鞋底、包、制服装等项为大宗。”[10]35受西方“兴办实业”思想的启发,晚清一批仁人志士,致力于“手工业救国”的民族复兴实践中,积极参与了19至20世纪初中国式官助商办的“工艺运动”。

三 晚清工艺思想与振兴传统工艺

西方机械工业的时代特征影响了晚清“工艺强国”实践,然而,一直以来中国的手工艺传统注重“器物”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杭间认为中国的手工艺思想为“重己役物,即以人为主体;致用利人,强调功能性;审曲面势,各随其宜,适应人的生活方式;巧法造化,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技以载道,重视道与器的统一;文质彬彬,功能与装饰的结合。”[11]3可见,“以艺观人”“以艺修德”“艺随人走”等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主体的,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赋形造物”“天人合一”。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工艺养民”思想虽与传统道器论的“重道轻艺”取向迥然有别,但却契合了世界手工业与机器工业发展的趋势特点。与此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却在重新认识手工艺对于生活的意义。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反思机器工业社会的宗教、道德、伦理等时代问题。[12]20世纪30 年代日本的“民艺运动”,将平民的、大众的“审美”与“实用”相结合,以浪漫的手工艺抵抗机械主义。手工之美、美物抵心、造物有灵且美,在日常器物中倾注新的生活态度,理解人生意义,这成为19世纪以来,欧美、日本等国手工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影响深远。[13]

在这些“手工艺复兴”运动背景下,晚清爱国之士的“工艺强国”思想及清政府振兴工艺的努力,难以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但其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当前国家实施振兴传统工艺的发展战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贫困人口和无业人员的社会问题,如孤寡老人、无依儿童、弱势妇女、困难群体、下岗职工、低保家庭、失业者、因疾病或意外事故造成的困难家庭,以及城市乞讨者、流浪者等,这些人员需要社会的救济、扶助和安顿。尽管现代社会救济手段和途径日益完善和丰富,但晚清“工艺安民”的思想依然有现实意义。正所谓“济人以财,只能解其燃眉之急;济人以艺,斯足养其数口之家矣”。[14]25在具体实践中,从救助对象的实际出发,分别教养,少把问题做“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现在社会的谋生之道日趋多元,可以依据贫困者的性情、兴趣及家庭条件,授之以不同的“艺”,扶贫济困,帮助困难家庭。

手艺的传承还可以与助残事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曹雪芹曾专门为残疾人撰写介绍风筝制作的书《南鹞北鸢考工志》,希望身残无业者通过此书,掌握制作风筝的要领,实现以技艺自养,“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14]242007年,以孔祥泽为首的孔氏家族传承曹雪芹“技艺自养”的理念,在国家资助下成立“曹氏风筝工艺坊”,专门招收残疾、下岗无业人员,学习风筝制作技艺。[15]北京景泰蓝传承人米振雄自小患有腿疾,他认为残疾人在景泰蓝技艺传承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今珐琅厂的年轻工人,很多都是有残疾的,而就是这些年轻人,在继承着上一辈老艺人的手艺,把景泰蓝制作工艺一代一代传下去”。[16]105-106山西刺绣传承人范素萍常给聋哑人上课,教授刺绣技艺。特殊困难群体不仅可以通过手艺养活自己,而且已经成为传承中国工艺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

此外,老龄群体和留守妇女群体,也是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主要群体。在纺织、刺绣、剪纸、花馍等传统女红项目中,女性传承人占绝大多数。农闲时做女红,补贴家用,是妇女最传统的解决家庭生计的方式。北京市妇联组织首都城乡妇女参与京城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成立了三百多家“巧娘工作室”,不仅解决了几十万妇女的再就业问题,还推动了北京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助残养老、妇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治理密切相关。国家提出振兴传统工艺的发展战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首先,经营传统手工艺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很多属于个体或家庭作坊,自身生存尚不容易,吸纳社会弱势群体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其次,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缺少政府扶持的精准和稳定性;第三,目前,传统手工技艺价值还难以被充分认识和发掘。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将手工制品与机器批量产品简单对待,或缺乏手工艺品消费能力,造成传统手工艺企业经营困难。

振兴传统工艺,践行“工匠精神”,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使民众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建立和完善传统工艺的激励制度,激发手艺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传统工艺往往呈现较强的地域特征,与地方的地理、资源、历史、民俗、信仰及生产、生活方式分不开。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大多数地方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工艺,类别十分丰富,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在振兴传统工艺的实践中,需要从本地的地理资源、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出发,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的盲目做法。这就要求实地调查,更好地了解手艺人及传统工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阻碍传统工艺发展的问题。[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2017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

振兴传统工艺教育,关键是将传统工艺纳入现代高校学科体系,建设传统工艺学学科专业及相关研究中心、实验室,将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和保护提升至学术高度和高等教育的层面。这样一方面可以营造重视传统工艺的氛围,形成有利于传统工艺发展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又能培养专业的高级传统工艺人才。晚清政府将振兴工艺的实践与兴办工艺学堂、艺徒学校及各种新式学堂结合起来,“企校一体”的工艺学徒教育,影响了机器工艺及近代工业的大发展。以此为鉴,传统工艺的振兴须以建设现代传统工艺教育,培养高级工艺人才为基础。

总之,“工艺养民”的实践,既包含着历史底蕴深厚的工匠精神,如“重己役物”“致用利人”“技以载道”,等等,又契合了当下振兴传统手工艺的国家战略,对新时期手工文化的传承与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传承·融合·再创造——传统工艺青年论坛综述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