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之平与西魏北周文化
2019-02-11黄寿成
黄寿成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西魏平江陵是南北朝后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时西魏统治者将梁朝的大批吏民迁至关中为奴,这在当时来说也是历史的倒退。同时,那次战乱给江南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有明确记载的是西魏军队在于谨、杨忠的指挥下攻入江陵时,梁元帝萧绎下令焚毁了皇家收藏的十余万卷图书。[1]244-245而其后西魏北周地区文化的发展似乎与西魏平江陵这一军事行动毫不相关,只应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以及人文环境有关,但是事实并不一定如此,余近日读史时感到二者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可是以往学者对于西魏平江陵这一历史事件与西魏北周地区文化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未引起重视,因此余以为有必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故在此略做诠解。
一 西魏北周政权文化演变
有关西魏平江陵这一军事行动的过程,《周书》卷2《文帝纪》说:
[魏恭帝元年]冬十月壬戌,遣柱国于谨、中山公护、大将军杨忠、韦孝宽等步骑五万讨之。十一月癸未,师济于汉。中山公护与杨忠率锐骑先屯其城下,据江津以备其逸。丙申,谨至江陵,列营围守。辛亥,进攻城,其日克之。擒梁元帝,杀之,并虏其百官及士民以归。没为奴婢者十余万,其免者二百余家。
从以上记载来看该事件与西魏北周统治区的文化发展确无关系。
西魏北周统治区域内文化如何发展演变的?据《周书》卷45《儒林传》记载:
及太祖受命,雅好经术。求阙文于三古,得至理于千载,黜魏、晋之制度,复姬旦之茂典。卢景宣学通群艺,修五礼之缺;长孙绍远才称洽闻,正六乐之坏。由是朝章渐备,学者向风。世宗纂历,敦尚学艺。内有崇文之观,外重成均之职。握素怀铝重席解颐之士,间出于朝廷;圆冠方领执经负笈之生,著录于京邑。济济焉足以逾于向时矣。洎高祖保定三年,乃下诏尊太傅燕公为三老。帝于是服衮冕,乘碧辂,陈文物,备礼容,清跸而临太学。袒割以食之,奉觞以酳之。斯固一世之盛事也。其后命輶轩而致玉帛,征沈重于南荆。……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而卢景宣即卢辩,他和长孙绍远都是紧随魏孝武帝之后入关中者,学术渊源也皆在于山东地区,并且与南朝文化无直接关联。[2]403,429-430但是上文又说到北周世宗宇文毓、高祖宇文邕如何重视文化发展,“敦尚学艺”,“服衮冕,乘碧辂,陈文物,备礼容,清跸而临太学”,“文教远覃”,“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再则《周书》卷3《孝闵帝纪》说:
[元年春正月]壬寅,祠圆丘。
二月癸酉,朝日于东郊。……戊寅,祠太社。
八月戊辰,祠太社。
卷4《明帝纪》说:
[元年冬十月]乙酉,祠圆丘。丙戌,祠方丘。甲午,祠太社。
十一月庚子,祠太庙。丁未,祠圆丘。
[二年春正月]辛亥,亲耕籍田。
及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学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刊校经史。又捃采众书,自羲、农以来,讫于魏末,叙为世谱,凡五百卷云。
卷5《武帝纪》说:
[保定元年二月] 甲午,朝日于东郊。
[三年]二月庚子,初颁新律。
[天和元年春正月]己亥,亲耕籍田。
三月丙午,祠南郊。
[秋七月]壬午,诏:“诸胄子入学,但束脩于师,不劳释奠。释奠者,学成之祭,自今即为恒式。”
[二年春正月]己亥,亲耕籍田。
[三月]丁亥,初立郊丘坛壝制度。
三年春正月辛丑,祠南郊。
五月庚戌,祠太庙。
[八月]癸酉,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等亲讲礼记。
冬十月癸亥,祠太庙。
[冬十月]壬寅,上亲率六军讲武于城南。
[建德]二年春正月辛丑,祠南郊。……乙卯,祠太庙。
夏四月己亥,祠太庙。
[建德二年]八月丙午,改三夫人为三妃。关内大蝗。
[冬十月]甲辰,六代乐成,帝御崇信殿,集百官以观之。
十一月辛巳,帝亲率大军讲武于城东。
十二月癸巳,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建德三年六月]壬子,更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与布泉钱并行。
《周书》卷6《武帝纪》说:
[建德五年]九月丁丑,大醮于正武殿,以祈东伐。
[十二月]壬戌,诏曰:“……汉皇约法,除其苛政,姬王轻典,刑彼新邦。思覃惠泽,被之率土,新旧臣民,皆从荡涤。可大赦天下。高纬及王公以下,若释然归顺,咸许自新。诸亡入伪朝,亦从宽宥。官荣次序,依例无失。其齐伪制令,即宜削除。邹鲁缙绅,幽并骑士,一介可称,并宜铨录。百年去杀,虽或难希,期月有成,庶几可勉。”
[建德六年]三月壬午,诏山东诸州,各举明经干治者二人。若奇才异术,卓尔不群者,弗拘多少。
八月壬寅,议定权衡度量,颁于天下。其不依新式者,悉追停。
[宣政元年]夏四月壬子,初令遭父母丧者,听终制。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西魏北周的郊祀、籍田、讲武制度以及刊校经史、胄子入学、举明经、度量衡等规定制定都出现在平江陵以后,这就不能说这些措施的制定与西魏平江陵无关联。
另外,西魏政权的实际统治者及北周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宇文氏所制定国家正式郊祭庆典音乐,《隋书》卷14《音乐志》记载:
周太祖迎魏武入关,乐声皆阙。恭帝元年,平荆州,大获梁氏乐器,以属有司……及闵帝受禅,居位日浅。明帝践阼,虽革魏氏之乐,而未臻雅正。天和元年,武帝初造《山云舞》,以备六代。南北郊、雩坛、太庙、禘袷,俱用六舞。南郊则《大夏》降神,《大护》献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云之舞》。北郊则《大护》降神,《大夏》献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云之舞》。雩坛以《大武》降神,《正德》献熟,次作《大夏》《大护》《武德》《山云之舞》。太庙禘袷,则《大武》降神,《山云》献熟,次作《正德》《大夏》《大护》《武德之舞》。时享太庙,以《山云》降神,《大夏》献熟,次作《武德之舞》。拜社,以《大护》降神,《大武》献熟,次作《正德之舞》。五郊朝日,以《大夏》降神,《大护》献熟。神州、夕月、籍田,以《正德》降神,《大护》献熟。
建德二年十月甲辰,六代乐成,奏于崇信殿。群臣咸观。其宫悬,依梁三十六架。朝会则皇帝出入,奏《皇夏》。皇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骜夏》。五等诸侯正日献玉帛,奏《纳夏》。宴族人,奏《族夏》。大会至尊执爵,奏登歌十八曲。食举,奏《深夏》舞六代《大夏》《大护》《大武》《正德》《武德》《山云》之舞。于是正定雅音,为郊庙乐。创造钟律,颇得其宜。宣帝嗣位,郊庙皆循用之,无所改作。
案平荆州即指西魏平江陵之事,可见西魏平江陵所获得乐器等对于该政权制定正式郊祭庆典乐曲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以上这些史实可知虽然无有关西魏平江陵与关陇地区文化发展有关联的明确记述,可是从西魏北周政权此后所制定的礼乐、学校、选官等项制度主要在西魏平江陵后,特别是在北周明帝、北周武帝时期。另外,《隋志》据所云:“平荆州,大获梁氏乐器,以属有司”,又可以看出其端倪,这也就不能不说北周政权所制定实施的制度中的许多重大举措都与西魏平江陵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关联。
二 西魏北周统治区域儒士中的江南士人
就西魏北周统治区域的文化发展来看,虽然文化包含范围很广泛,可是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术和文学艺术,而西魏北周的学术情况如何?书籍的保存收集情况,《隋书》卷32《经籍志》说“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学者的学术渊源,前文提到的卢辩、长孙绍远的学术皆源自山东,此外《周书》卷45《儒林传》记载的学者有:
卢诞,范阳涿人也……父叔仁……魏景明中,被征入洛……又辞归乡里。……诞幼而通亮,博学有词彩。
卢光字景仁,小字伯,范阳公辩之弟也。性温谨,博览群书,精于三礼,善阴阳,解钟律,又好玄言。……大统六年,擕家西入。太祖深礼之,除丞相府记室参军……专掌书记。
沈重字德厚,吴兴武康人也。性聪悟,有异常童。弱岁而孤,居丧合礼。及长,专心儒学,从师不远千里,遂博览群书,尤明诗、礼及左氏春秋。……及江陵平,重乃留事梁主萧詧……保定末,重至于京师。诏令讨论五经,并校定钟律。……重辞义优洽,枢机明辩,凡所解释,咸为诸儒所推。……重学业该博,为当世儒宗。至于阴阳图纬,道经释典,靡不毕综。又多所撰述,咸得其指要。其行于世者,《周礼义》三十一卷、《仪礼义》三十五卷、《礼记义》三十卷、《毛诗义》二十八卷、《丧服经义》五卷、《周礼音》一卷、《仪礼音》一卷、《礼记音》二卷、《毛诗音》二卷。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早丧母,事继母甚谨。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撰《孝经[问疑]》《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东魏天平中,受礼于李宝鼎。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未悟者,皆发明之。……所撰《周礼义疏》二十卷、《礼记义疏》四十卷、《孝经义疏》一卷,并行于世。
乐逊字遵贤,河东猗氏人也。……魏正光中,闻硕儒徐遵明领徒赵、魏,乃就学《孝经》《丧服》《论语》《诗》《书》《礼》《易》《左氏春秋》大义。……所著《孝经[序论]》《论语[序论]》《毛诗[序论]》《左氏春秋序论》十余篇。又著《春秋序义》,通贾、服说,发杜氏违,辞理并可观。
史臣每闻故老,称沈重所学,非止六经而已。至于天官、律历、阴阳、纬候,流略所载,释老之典,靡不博综,穷其幽赜。故能驰声海内,为一代儒宗。虽前世徐广、何承天之俦,不足过也。
《隋书》卷75《儒林传》中又记载了一些在西魏北周时期的学者:
元善,河南洛阳人也。祖叉,魏侍中。父罗,初为梁州刺史,及叉被诛,奔于梁……善少随父至江南,性好学,遂通涉五经,尤明《左氏传》。及侯景之乱,善归于周。
辛彦之,陇西狄道人也。……彦之九岁而孤,不交非类,博涉经史,与天水牛弘同志好学。后入关,遂家京兆。……彦之撰《坟典》一部,《六官》一部,《祝文》一部,《礼要》一部,《新礼》一部,《五经异义》一部,并行于世。
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也。父细胡,通商入蜀,遂家郫县,事梁武陵王纪……妥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十七,以技巧事湘东王,后知其聪明,召为诵书左右。……江陵陷,周武帝尤重之,授太学博士。……撰《周易讲疏》十三卷,《孝经义疏》三卷,《庄子义疏》四卷,及与沈重等撰《三十六科鬼神感应等大义》九卷,《封禅书》一卷,《乐要》一卷,文集十卷,并行于世。
兰陵萧该者,梁鄱阳王恢之孙也。……梁荆州陷,与何妥同至长安。性笃学,诗、书、春秋、礼记并通大义,尤精汉书,甚为贵游所礼。……该后撰《汉书[音义]》及《文选音义》,咸为当时所贵。
房晖远字崇儒,恒山真定人也。世传儒学。晖远幼有志行,治三礼、春秋三传、诗、书、周易,兼善图纬,恒以教授为务。远方负笈而从者,动以千计。齐南阳王绰为定州刺史,闻其名,召为博士。周武帝平齐,搜访儒俊,晖远首应辟命,授小学下士。
此外,其他传记中还散记了一些学者,据《周书》卷23《苏绰传》记载: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筭术。……绰又著《佛性论》《七经论》,并行于世。
卷32《柳敏传》记载:
柳敏字白泽,河东解县人,晋太常纯之七世孙也。……性好学,涉猎经史,阴阳卜筮之术,靡不习焉。……久处台阁,明练故事,近仪或乖先典者,皆按据旧章,刊正取中。迁小宗伯,监修国史。转小司马,又监修律令。
同卷《唐瑾传》记载:
唐瑾字附璘。……性温恭,有器量,博涉经史,雅好属文。……于谨南伐江陵……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撰新仪十篇。所著赋颂碑诔二十余万言。
卷38《苏亮传》记载:
苏亮字景顺,武功人也。……亮少通敏,博学,好属文,善章奏。初举秀才,至洛阳,遇河内常景。景深器之,退而谓人曰:“秦中才学可以抗山东者,将此人乎。”……所著文笔数十篇,颇行于世。
卷32《柳虯传》记载:
柳虯字仲蟠,司会庆之兄也。年十三,便专精好学。时贵游子弟就学者,并车服华盛,唯虯不事容饰。遍受五经,略通大义,兼博涉子史,雅好属文。……有文章数十篇行于世。
卷40《颜之仪传》记载: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乐]运字承业,南阳淯阳人。……少好学,涉猎经史,而不持章句。年十五而江陵灭,运随例迁长安。……录夏殷以来谏诤事,集而部之,凡六百三十九条,合四十一卷,名曰《谏苑》。
卷42《萧撝传》记载:
萧撝字智遐,兰陵人也。梁武帝弟安成王秀之子也。性温裕,有仪表。年十二,入国学,博观经史,雅好属文。……太祖知蜀兵寡弱,遣大将军尉迟迥总众讨之。……及撝入朝,属置露门学。高祖以撝与唐瑾、元伟、王褒等四人俱为文学博士。……撝善草隶,名亚于王褒。算数医方,咸亦留意。所著诗赋杂文数万言,颇行于世。
同卷《萧圆肃传》记载:
萧圆肃字明恭,梁武帝之孙,武陵王纪之子也。风度淹雅,敏而好学。……纪率兵下峡,令萧撝守成都,以圆肃为之副。及尉迟迥至,圆肃与撝俱降。……有文集十卷,又撰时人诗笔为文海四十卷,广堪十卷,淮海乱离志四卷,行于世。
同卷《萧大圜传》记载:
萧大圜字仁显,梁简文帝之子也。幼而聪敏,神情俊悟。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出至军所,信宿,元帝降。魏恭帝二年,客长安,太祖以客礼待之。……大圜性好学,务于著述。撰梁旧事三十卷,寓记三卷、士丧仪注五卷、要决两卷,并文集二十卷。
同卷《宗懔传》记载:
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也。八世祖承,永嘉之乱,讨陈敏有功……子孙因居江陵。……懔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辄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及江陵平,与王褒等入关。……世宗即位,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数蒙宴赐。……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同卷《刘璠传》记载:
刘璠字宝义,沛国沛人也。六世祖敏,以永嘉丧乱,徙居广陵。……璠九岁而孤,居丧合礼。少好读书,兼善文笔。……[梁元帝]以璠为循府长史,加蜀郡太守。……属达奚武军已至南郑,璠不得入城,遂降于武。……著梁典三十卷,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子]祥字休徵。幼而聪慧,占对俊辩,宾客见者,皆号神童。……年十岁能属文,十二通五经。……江陵平,随例入国。齐公宪以其善于词令,召为记室。……初,璠所撰梁典始就,未及刊定而卒。临终谓休徵曰:“能成我志,其在此书乎。”休徵始定缮写,勒成一家,行于世。
以上二十四人再加上卢辩、长孙绍远共二十六人,其学术渊源出自关陇地区仅有辛彦之、苏绰、唐瑾、苏亮四人,占二十六人的15%多;山东地区的有卢辩、长孙绍远、卢诞、卢光、樊深、熊安生、乐逊、房晖远、柳敏、柳虯十人,占二十六人的38%多;江南地区的有沈重、元善、何妥、萧该、颜之仪、乐运、萧撝、萧圆肃、萧大圜、宗懔、刘璠、刘祥十二人,占二十六人的46%多。而学术源自江南地区的十二人中间沈重、何妥、萧该、颜之仪、萧大圜、宗懔、刘璠、刘祥八人迁居关中多与西魏平江陵有直接关联,他们约占总数二十六人的31%,而且其中包括了是时关陇地区学术水准最高的沈重、熊安生、何妥三人中的两人,占三分之二。可是熊安生却是在北齐灭亡后才迁居关中的,不久北周政权就被杨坚所篡夺,因此熊安生对当时关陇地区文化的影响不大,至少说其影响是很晚。这些史实都说明西魏平江陵时迁居关中的那批学者对于关陇地区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三 从著述看北迁关中江南士人所起的作用
至于在西魏北周统治的关陇地区学者著述情况,据《隋书》卷32《经籍志》所说:
《毛诗笺传是非》二卷,并魏秘书郎刘璠撰;
《乐律义》四卷沈重撰。
《五经大义》十卷后周县伯中大夫樊文深撰。
《鲜卑号令》一卷周武帝撰。
卷33《经籍志》说:
《后周太祖号令》三卷
卷34《经籍志》说:
《称谓》五卷后周大将军卢辩撰。
《坟典》三十卷卢辩撰。
《琼林》七卷周兽门学士阴颢撰。
《兵书要略》五卷后周齐王宇文宪撰。
《金海》三十卷萧吉撰。
《象经》一卷周武帝撰。
《集验方》十卷姚僧垣撰。
卷35《经籍志》说:
后周《明帝集》九卷
后周《赵王集》八卷
后周《滕简王集》八卷
后周仪同《宗懔集》十二卷并录。
后周沙门《释忘名集》十卷
后周小司空《王褒集》二十一卷并录。
后周少傅《萧撝集》十卷
后周开府仪同《庾信集》二十一卷并录。
吏部尚书《牛弘集》十二卷
《诏集区分》四十一卷后周兽门学士宗干撰。
《后周杂诏》八卷
《周书》卷4《明帝纪》说:
集公卿已下有文学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又捃采众书,自羲、农以来,讫于魏未,叙为《世谱》,凡五百卷云。
卷23《苏绰传》说:
绰又著《佛性论》《七经论》,并行于世。
卷38《苏亮传》说:
所著文笔数十篇,颇行于世。
卷38《薛置传》说:
所著文笔二十余卷,行于世。又撰《西京记》三卷。
卷40《颜之仪传》说:
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卷40《颜之仪附乐运传》说:
录夏殷以来谏诤事,集而部之,凡六百三十九条,合四十一卷,名曰《谏苑》。
卷42《萧撝传》说:
世宗令诸文儒于麟趾殿校定经史,仍撰《世谱》。
卷42《萧圆肃传》说:
有文集十卷,又撰时人诗笔为《文海》四十卷,《广堪》十卷,《淮海乱离志》四卷,行于世。
卷42《萧大圜传》说:
大圜性好学,务于著述。撰《梁旧事》三十卷,《寓记》三卷,《士丧仪注》五卷,《要决》两卷,并文集二十卷。
卷42《刘璠传》说:
著《梁典》三十卷,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卷47《艺术·姚僧垣传》说:
僧垣乃搜采奇异,参校征效者,为《集验方》十二卷,又撰《行记》三卷,行于世。
《隋书》卷66《鲍宏传》说:
周武帝敕宏修《皇室谱》一部,分为《帝绪》《疏属》《赐姓》三篇。
据前文所叙,还有沈重、樊深、熊安生、乐逊、辛彦之、何妥、萧该等学者,但是熊安生、辛彦之、何妥、萧该等,或入隋后仍然健在,或入隋后才成名,加之他们的著述时间不详,所以他们的一部分著述不在此计入。此外,可作为西魏北周时期著述的共计四十八部,按照四部分类,经部计有五部,占其中的10%多;史部计有十五部,占其中的31%多;子部计有十一部,约占其中的23%;集部计有十七部,占其中的35%多;其中集部最多,经部最少。另外史部中只有两部谱牒著作,占史部书籍总数的13%多,而且这两部谱牒著作都成书在北周时期,即西魏平江陵之后,撰写者中萧撝出自萧梁宗室,平江陵后来到关中的;鲍宏也是平江陵后来到关中的。[3]1547这说明该地区在学术上已经受到南朝的影响,特别是谱牒的修撰更是受到南朝注重谱牒风气的影响,也就是说是西魏平江陵后一批江南的学者将南朝的学风带到了关中地区,并影响着该地区的学风。
而这些著述的作者有刘璠、沈重、樊文深、周武帝宇文邕、周太祖宇文泰、卢辩、阴颢、齐王宇文宪、萧吉、姚僧垣、周明帝宇文毓、赵王宇文招、滕王宇文逌、宗懔、王褒、萧撝、庾信、牛弘、宗干、苏绰、苏亮、薛置、颜之仪、乐运、萧圆肃、萧大圜、鲍宏二十七人,下面就据史籍将这二十七人的籍贯、族属、学识逐一考释:
刘璠, 据前文考证,出身于沛国刘氏,是士族,是汉士族,而且文化水准较高,但是他是西魏攻占蜀地后来到关中的。
沈重, 据前文考证,是吴兴武康人,当是士族,而且学术水准极高,平江陵后辗转来到关中。
樊文深,据前文考证,是汉人,而且学术水准颇高,后辗转来到关中。
周武帝宇文邕,《周书》卷5本纪说他“字祢罗突,太祖第四子也”。“性沉深有远识,非因顾问,终不辄言。”卷6本纪又说他“沉毅有智谋”。“克己励精,听览不怠。用法严整,多所罪杀。号令恳恻,唯属意于政。群下畏服,莫不肃然。性既明察,少于恩惠。”可见他是汉化胡人。
周太祖宇文泰,《周书》卷1本纪说他“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卷2本纪又说他“乃摈落魏晋,宪章古昔,修六官之废典,成一代之鸿规。德刑并用,勋贤兼叙,远安迩悦,俗阜民和”。可见他多少接受了一些汉文化。
卢辩,据前文考证,出身于范阳卢氏,是士族,而且学术水准极高,后随高仲密起事来到关中。
阴颢,《梁书》卷46《阴子春传》说他是阴子春之孙,“武威姑臧人也。”“少知名。释初奉朝请,历尚书金部郎。后入周。”而阴子春“天监初,起家宣惠将军、西阳太守。”“征为左卫将军,又迁侍中。”可见阴颢确实是出自陇西阴氏的士族,又曾仕宦南朝,后迁居至关中地区。
齐王宇文宪,字毗贺突,太祖第五子也。《周书》卷12本传说他“性通敏,有度量,虽在童龀,而神彩嶷然。初封涪城县公。少与高祖俱受《诗》、《传》,咸综机要,得其指归”。
萧吉,字文休,《隋书》卷78本传说他是“梁武帝兄长沙宣武王懿之孙也。博学多通,尤精阴阳算术。江陵陷,遂归于周,为仪同”。可见他是出身于兰陵萧氏的萧梁宗室,并且有学识,在平江陵之后进入关中地区。
姚僧垣,字法卫,《周书》卷47本传说他“吴兴武康人,吴太常信之八世孙也”。父菩提“留心医药”。“僧垣幼通洽,居丧尽礼。年二十四,即传家业。”“僧垣少好文史,不留意于章句。时商略今古,则为学者所称。”“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前后效验,可不胜记。”可见他是出身于江南地区的汉人,且擅长医学。
明帝宇文毓,《周书》卷4本纪说他小名统万突,是宇文泰的长子。 “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蜀文,词彩温丽。”可知他虽然为胡族,但是汉化程度颇高。
赵王宇文招,《周书》卷13本传说他是宇文泰之子,原籍武川镇,出生在长安附近。“幼聪颖,博涉群书,好属文。学庾信体,词多轻艳。”
滕王宇文逌,《周书》卷13本传说他也是宇文泰之子,原籍武川镇,出生在长安附近。“少好经史,解属文。”因此说虽然他出自胡族,但是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
宗懔,据前文考证,出身于南阳郡姓宗氏的士族,在平江陵后进入关中地区,且颇有学识。
王褒,《周书》卷41本传说他是“琅邪临沂人也”,“曾祖俭,齐侍中”,“祖骞,梁侍中”,“父规,梁侍中、左民尚书”,平江陵后“褒与王克、刘谷、宗懔、殷不害等数十人,俱至长安”。可知他也是平江陵后来到关中地区的士族。
萧撝,据前文考证,出身于兰陵萧氏这一士族,在西魏占据蜀地之后来到关中地区,且博学,并有著述。
庾信,《周书》卷41本传说他是“南阳新野人也”“祖易,齐征士。父肩吾,梁散骑常侍、中书令。”“起家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加散骑常侍,来聘于我。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寻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可知他出自南阳庾氏这一郡姓士族,因江陵被西魏军队攻陷而留在关中,且学术水平极高,还有著述,其中《哀江南赋》最负盛名。
牛弘,字里仁,《隋书》卷49本传说他是“安定鹑觚人也,本姓尞氏。祖炽,郡中正”。他“性宽裕,好学博闻”。“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笃好坟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汉之叔孙,不能尚也。”可知他虽然不是汉士族,可是文化水准颇高。
宗干,籍贯史书阙载,但是从姓氏上看他应当与宗懔是同宗,也是士族,当亦为是平江陵之后迁居关中地区的。
苏绰,据前文考证,出身于武功苏氏的士族家庭,且博览群书,擅长算术,甚有学识。
苏亮,据前文考证,出身武功苏氏的士族,并且博学,擅长章奏,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
薛寘,《周书》卷38本传说他是出身于河东薛氏的士族,“寘幼览篇籍,好属文。”
颜之仪,据前文考证,出身于琅邪颜氏的士族,且博涉群书,喜好词赋,江陵被攻陷之后才进入关中地区。
乐运,据前文考证,他虽然不是汉士族,可是他涉猎经史,学术水准颇高,也是西魏平江陵之后进入关中地区的。
萧圆肃, 据前文考证,他是梁武帝萧衍之孙,出身于兰陵萧氏这一士族,且有较高的文化水准,是在成都被西魏攻陷后辗转来到关中的。
萧大圜, 据前文考证,出身于兰陵萧氏这一士族,且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喜好著述,是在江陵被西魏攻陷后辗转来到关中的。
鲍宏,《隋书》卷66本传说他是“东海郯人也”,“年十二,能属文,尝和湘东王绎诗,绎嗟赏不已,引为中记室。”“江陵既平,归于周。明帝甚礼之,引为麟趾殿学士。”可知他是出自江南地区的学者,在平江陵之后才来到关中的。
在这二十七人中,籍贯或原居住地在西魏北周统治区,或较早进入该地区的有十二人,占总数的44%多;原居住地在江南等地后迁徙至的西魏北周统治区也有十五人,约占总数的56%。另外可考外来的十五人中迁居关中与西魏平江陵相关的有沈重、萧吉、宗懔、王褒、庾信、颜之仪、乐运、萧大圜、鲍宏九人,占总数的31%多。其影响最大、著述最丰的沈重、庾信、王褒三位迁徙至关中地区都与西魏平江陵有关。可是在平江陵之前西魏统治区内知名儒士仅有卢辩一人,而其影响则远不如沈重等人,再加上出自汉化胡人的长孙绍远和《周书·儒林传》中所记载的卢诞、卢光也仅有四人,涉及的学术门类之广的只有卢辩一人,号称“学通群艺,修五礼之缺”,其他几位则仅涉及礼乐方面,而且他们皆为外来的胡汉士族,学业源流都非关陇地区。但是这种情况到西魏平江陵以后则有所改观,这应该说是与王褒、庾信、颜之仪、沈重迁居关中相关,也正是由于西魏平江陵这些高水平的学者将他们的学识带入关中地区,刺激了该地区文化的快速发展。
四 北迁关中江南士人在文学方面的地位
文学方面西魏北周统治区域内状况,据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所收的诗词作者,属于西魏北周统治时期的有周明帝宇文毓、李昶、高琳、宗懔、宗羁、萧撝、王褒、杨文佑、周宣帝宇文赟、赵王宇文招、滕王宇文逌、庾信、孟康、徐谦、尚法师,还有佚名者、释亡名、无名法师,[4] 2323-2442而这些诗作中有姓名写撰者籍贯或原居住地的分布如何呢?下面略加考述:
周明帝宇文毓,《周书》卷4本纪说他是宇文泰之子,原籍武川镇,“母曰姚夫人。永熙三年,太祖临夏州,生帝于统万城。”
李昶,《周书》卷38本传说他是顿丘临黄人,“属尔朱之乱,[父李游]与[兄]志俱奔江南。”“幼年已解属文,有声洛下。时洛阳并置明堂,昶年十数岁,为《明堂赋》。”“初谒太祖,太祖深奇之,厚加资给,令入太学。”故他当是自山东地区进入关中的。
高琳,《周书》卷29本传说“其先高句丽人也”,“又从尔朱天光破万俟丑奴,论功为最,除宁朔将军、奉车都尉。后随天光败于韩陵山,琳因留洛阳。魏孝武西迁,从入关。”“帝宴群公卿士,仍命赋诗言志。琳诗末章云:‘寄言窦车骑,为谢霍将军。何以报天子?沙漠静妖氛。’帝大悦。”可知他是较早追随孝武帝进入关中地区的胡族,但是他却早以汉化,且有学识。
宗懔,据前文考证,是南阳士族,祖上已迁居江陵。西魏江陵平后与王褒等进入关中地区。
萧撝,据前文考证,是出自兰陵萧氏的士族,梁武帝之侄,颇有学识。他是在益州向西魏投降的。
王褒,据前文考证,是出自琅邪王氏这一士族,在西魏攻陷江陵后进入关中,且有较高的文化水准。
杨文祐,正史无传,仅在《隋书》卷25《刑法志》见“有下士杨文祐白宫伯长孙览”记载,他的籍贯及原居住地皆不可知,只能据其官职分析,他当居住在长安周围。
周宣帝宇文贇,据前文考证,是周武帝之子,生长于关中。
赵王宇文招,据前文考证,是宇文泰之子,当出生在长安及其周围地区。
滕王宇文逌,据前文考证,是宇文泰之子,当也是出生在长安及其周围地区的。
庾信,据前文考证,出身于南阳郡姓庾氏这一士族,在出使西魏之时江陵被西魏攻陷,他便留居在关中地区,而且学术水准极高,著述颇多。
孟康,正史无传,可是《隋书》卷33《经籍志》有云:“梁有《汉书》孟康音九卷”由此推测,他当是南朝来的士人。
宗羁、徐谦、尚法师共三人籍贯亦不可考,杨文祐的籍贯及来历亦不可考。除此以外,籍贯或原居住地可考的有十一人,其中籍贯或原居住地在西魏北周统治区有周明帝宇文毓、高琳、周宣帝宇文赟、赵王宇文招、滕王宇文逌五人,占45%多;原居住地在江南等地后迁徙至的西魏北周统治区也有李昶、宗懔、萧撝、王褒、庾信、孟康六人,约占55%。另外,外来的这六人中迁居关中与西魏平江陵相关的有宗懔、王褒、庾信三人,占27%多。在西魏北周统治区域内本土的文学之士少于外来的文学之士,而且迁居关中地区与西魏平江陵相关的学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再则,王褒、庾信两位文学巨匠皆是在西魏平江陵之后来到关陇地区的,这些都说明西魏平江陵之后,外来的文人对于关陇地区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五 北迁关中江南士人文化先进之缘由
那么为何在北朝后期关陇地区文化发展要在受到来自江南的先进文化的影响之下才得以取得显著的进步?究其原因是由于关中地区到东汉时期失去了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加之关陇地区长期的汉羌战争,大批胡族涌入关陇地区,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较为缓慢。“自晋永嘉之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唯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而契之所感,斯道犹存。高才有德之流,自强蓬荜;鸿生硕儒之辈,抱器晦己。……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高祖钦明稽古,笃好坟典,坐舆据鞍,不忘讲道。……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5]1841-1842可见“永嘉之乱”对于中国北方文化的破坏之严重,虽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北方文化得以恢复,可是基本未涉及关中地区。至于关陇地区文化《隋书》卷29《地理志》有一个总体评价:
[雍州]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贵者崇侈靡,贱者薄仁义,豪强者纵横,贫窭者窘蹙。桴鼓屡惊,盗贼不禁,此乃古今之所同焉。自京城至于外郡,得冯翊、扶风,是汉之三辅。其风大抵与京师不异。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无复寇盗矣。雕阴、延安、弘化,连接山胡,性多木强,皆女淫而妇贞,盖俗然也。平凉、朔方、盐川、灵武、榆林、五原,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焉。河西诸郡,其风颇同,并有金方之气矣。
这中间涉及西魏北周统治中心的关中地区时,并没有说该地区人们“习仁义,勤于稼穑”,“好儒学”,却说那里“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只有关中以外的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等郡才有“习仁义,勤于稼穑”的记载,可是却没有“好儒学”的记载。可见关陇地区即使受到西魏平江陵之后辗转迁徙到关中的王褒、庾信、沈重等名儒的影响,到隋末唐初与全国的其他地区相比在文化上还是相对落后的,这更不用说他们到来之前。虽然如此,据前文所考,这些著名学者进入关中后对该地文化仍然起了积极作用,并出现的一批学者、儒士。
反观南朝统治的江南地区文化,据《梁书》卷48《儒林传》所说:
自是中原横溃,衣冠殄尽,江南草创,日不暇给,以迄于宋、齐,国学时或开置,而劝课未博,建之不及十年,盖取文具,废之多历世祀,其弃也忽诸。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三德六艺,其废久矣。高祖有天下,深愍之,诏求硕学,治五礼,定六律,改斗历,正权衡。天监四年……以平原明山宾、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玚补博士,各主一馆。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其射策通明者,即除为吏。十数年间,怀经负笈者云会京师。又选遣学生如会稽云门山,受业于庐江何胤。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于是皇太子、皇子、宗室、王侯始就业焉。
卷49《文学传》说:
高祖聪明文思,光宅区宇,旁求儒雅,诏采异人,文章之盛,焕乎俱集。每所御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善者,赐以金帛,诣阙庭而献赋颂者,或引见焉。
《隋书》卷32《经籍志》又说:
梁初,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豫焉。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沉静寡欲,笃好坟史,博采宋、齐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梁武敦悦诗书,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
可知由于“永嘉之乱”大批士人迁徙到江南地区,经过东晋、宋、齐、梁几个朝代的努力,特别是梁武帝等人努力,使得该地区的文化得以恢复发展,学者人数众多,朝廷藏书丰富,七录的图书分类方法也逐渐趋于成熟,该地区成为当时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就使得王褒、庾信、沈重等一批学者儒士将江南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关中地区,促进了该地区的文化发展,这些都说明西魏平江陵与此后关陇地区的文化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综上所述,虽然西魏平江陵使江南地区的文化遭受了较大的破坏,可是对于关陇地区来说,由于在江陵被攻陷之后一批学者儒士先后辗转迁徙到关中,其中既有王褒、庾信、沈重等当时江南地区最著名的学者,还有学识颇高的萧梁宗室成员萧撝等人,他们势必将江南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以关中为中心的关陇地区,对于该地区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再加上此后这批学者以及此前居住在该地区士人学者的不懈努力,促进了西魏北周政权统治的关陇地区的文化发展以及制度的完善。而西魏北周的郊祀、籍田、讲武制度制定以及刊校经史、胄子入学、举明经、定度量衡等项措施都出现在平江陵以后,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就不能否定西魏平江陵事件从客观上对西魏北周统治的关陇地区文化发展所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就是说此事件与关陇地区的文化发展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