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2019-02-11陈挚邱云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陈挚 邱云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即将到来的5G商业化应用,将极大地推进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农业中各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加快传统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升级步伐,进一步加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1 什么是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集合概念,是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和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简单地说,数字农业就是在地理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信息化的农业技术,是把数字化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业数字化是农业腾飞的翅膀,有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 农业数字化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2.1 农业数字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调节剂”
我国是生物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国家,重大动植物疫病发生形势严峻,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较大风险。发展“互联网+”数字农业和农业大数据,提高监测预警、应急防治、联防联控能力,可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有效遏制粮食作物病害暴发和恶性传播蔓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粮食丰产丰收具有重要意义。
2.2 农业数字化是破解农业发展所遇难题的“催化剂”
突破资源和环境两道“紧箍咒”制约,需要运用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破解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的制约,需要运用“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推进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改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的利用效率。提升四川农业竞争力,需要运用大数据加强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增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定价权和影响力。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决策,需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让农民共同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2.3 农业数字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PH试剂”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风险隐患,农兽药残留超标、有害物质超标、非法使用添加剂等问题在部分地区还比较突出,“染色橙”“苏丹红”“瘦肉精”“毒生姜”“三聚氰胺”等个别突发性质量安全事件严重影响“舌尖上”的安全,重创农业产业,滞缓了农民增收。通过数字农业建设,建设以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农产品以及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溯源查询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强化生产过程控制,减少化学农药、疫苗兽药等的不合理使用,能够从生产源头上有效避免农残药残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让问题无处遁形,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4 农业数字化是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粘合剂”
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调度及灾后评估等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难以满足农业防灾减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灾害监测基础设施简陋,覆盖面小,信息传递方式落后,不能有效地实现灾前预报,还停留在“遭灾即损、即发即防”的阶段。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后,及时调度反应的手段和力量十分有限,物资储备和装备明显不足,应对突发性灾害事故的能力薄弱。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和农业大数据,建立依靠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可以显著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运用大数据增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快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
3 推行数字农业的历史与现状
早在2013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就选择了有一定基础的3省、市率先开展物联网区域试点试验工程,对物联网采集的实时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5年,大数据成为了国家战略,农业大数据也成为了行业焦点。当年底,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发布了《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发展指明了目标、重点和难点。
2016年10月,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办公厅进一步印发《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决定自2016年起在北京等21个省(市、区)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建设生猪、柑橘等8类农产品单品种大数据,明确了“单品类、全产业链”的发展路径。
2017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正式设立“数字农业”专项,鼓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数字化试点示范,为产业数字化树立标杆,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
2018年,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农民和企业对大数据的认知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数据的采集渠道进一步拓宽。
2019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1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数字农业方面,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以及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国家与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高额补贴激励数字农业项目落地,指明数字农业具体发展方向。
4 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速度、自主创新、系统集成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农业物联网、智能控制、动植物生长模型和农业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核心技术相对落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较少,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领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4.2 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存在短板
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基础。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产品的标准化发展,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十分严格的执行标准。我国现阶段的农产品指标化和品牌化建设相对缺失,特别是鲜活农产品方面更为滞后;农产品质量、包装、物流、从业人员、涉农平台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也不够完善,致使很多不符合标准的劣质产品流入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也影响了农村电商有序、规范地开展。
4.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
融资环节复杂,成本高,时效性差。“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民间借贷现象加大农村金融风险。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销售体系尚未建立。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流程标准不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的销售体系不健全,品牌意识普遍不高。链条冗余、信息不对称导致销售难度加大、生产端附加值低。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交易链条过长,交易成本、运输成本较高,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大、损耗也较高。
5 数字农业发展展望
5.1 物联网——农业数据实时获取,奠定农业数字化基础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范围广泛,基于物联网的农业解决方案,通过实时收集并分析现场数据及部署指挥的方式,达到提升运营效率、扩大收益、降低损耗的目的。可变速率、精准农业、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等多种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将推动农业流程改进。物联网科技可用于解决农业领域特有问题,打造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场,实现作物质量和产量双丰收。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设备领域,可极大地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对农业生产完整过程的数字化控制,智能化地处理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方面,如何精准控制育苗、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是重点;在养殖业方面,对畜牧品种、饲料使用、生长环境、疾病防控等生产环节的管控是重点。从我国农业生产智能化的发展情况看,除了传统养殖企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之外,具有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加快了智能养殖领域的布局。
5.2 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包括采购、仓储、包装、物流、运输、配送、售后等服务在内的农产品供应链将得到进一步整合,这既能有效缓解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难题,为分散小农户走进大市场拓宽渠道,打通“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供给链,也能较好地解决工业品、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难题,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同时,未来农村电商将更多地关注品牌化、差异化、小众化和个性化的问题,这也将有利于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村产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通过电商平台将特色农产品、乡村文化、乡村景色进行展示,不仅让城市消费者更了解农业、更向往农村、更信任农业生产者,缩小了城乡差距,而且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5.3 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高新前沿技术应用到农业公共服务当中,进一步提高了现代农业服务的便捷性和灵活程度,让农民认识到各种生产、生活信息服务是全球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将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作为“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到2020年,预计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将超过51.6%,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将达到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