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虫小世界 民俗大舞台
——刘铭《山东昆虫民俗文化研究》述评

2019-02-11翟荣惠

关键词:事象民俗文化遗产

□翟荣惠

山东有着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昆虫民俗文化资源,对山东昆虫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昆虫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刘铭专著《山东昆虫民俗文化研究》的出版很好地弥补了上述遗憾。该著作通过对山东食用昆虫民俗文化、山东昆虫崇拜民俗文化、山东昆虫婚恋民俗文化、山东鸣虫民俗文化、山东昆虫节日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考察,阐释昆虫民俗事象的概念、特征、功用以及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规律和其体现的审美价值、民族观念等文化内涵,开发和利用这些昆虫民俗文化中所包含的山东昆虫民俗文化资源,并剖析这些昆虫民俗事象的生活性和当代性。总体上来看,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独特的价值。

一、对部分昆虫民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

昆虫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深厚,是中华古老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对于我们认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都有重要意义。在书中,作者对山东食用昆虫、山东昆虫崇拜、山东昆虫婚恋、山东鸣虫、山东昆虫节日等民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大致梳理。在梳理过程中,作者并不是着眼于粗线条的框架勾勒,而是运用具体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边考辨,边评述,边架构,立体展示了这些昆虫民俗文化事象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图景。作者在历史梳理中,总结出了许多值得关注、有学术价值的结论,显示了作者独特的学术洞察力。

二、对昆虫民俗事象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做了深刻阐释

花鸟虫鱼,被称为中国人的“四大雅玩”,昆虫位列其一。昆虫虽微物,身上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而这些昆虫民俗文化又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厚重土壤之中,契合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物我相融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情感。对于这一点,书中有很多精到的阐释;特别是作者在对山东鸣虫民俗文化的论述中,讲到了蝉、斗蟋民俗与儒释道文化的联系,不仅可以引起各阶层人士玩味昆虫民俗文化的兴趣,还可以启发一些人从更深更高的层次进行学术研究。

三、对昆虫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无论是从民俗学、文化学、昆虫学等方面出发,还是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着眼,昆虫民俗文化都是非常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作为文化遗产,昆虫民俗文化也面临消亡的危险。要使它们很好地传承下去,必须加强保护。而昆虫民俗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合理适度开发和利用,也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双赢的保护手段。在书中,作者不仅指出了目前在山东昆虫民俗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还对食用昆虫民俗文化、观赏昆虫民俗文化、鸣虫民俗文化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探讨,为相关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总之,这部书不仅对昆虫民俗文化发展历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为我们勾画了中国和山东昆虫民俗文化发展的大体轮廓,而且以此为基点,通过丰赡翔实的资料,深入挖掘了昆虫民俗事象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深刻的见解,使该书具有较为鲜明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另外,该书虽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论著,但作者在严肃说理的大框架下,充分注意到了说理的通俗性,把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因此,该书又可以作为普通读者了解昆虫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读物,对与昆虫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亦具有可观价值。

猜你喜欢

事象民俗文化遗产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遗产怎么分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诗学事象研究综论
千万遗产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地理事象运动与分布的教学把握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