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基于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2019-06-21陈美玲刘从九
□黄 杰 陈美玲 刘从九
[内容提要]为探讨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否会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通过建立DEA-tobit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各省的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包括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在内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安徽、江西和云南三省受到农业技术和管理上的影响,农业生产效率是弱效率并且这三个省的农业生产投入中农药、化肥以及塑料薄膜的投入量有过剩的现象;该区域当前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很小并且是一种负效用,而其他的社会环境因素中,政府财政支持的影响最大。结合研究结论从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章程和民办性质的规范化以及提高该组织的综合素质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主要行动路线,“乡村振兴”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三农问题”,在“三农问题”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农业问题,而农业问题的本质就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问题(邵培杰,2012),因此,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解决“三农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耕地资源占用、农业用水污染严重、农村劳动力匮乏等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下滑,很多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耕地抛荒撂荒等现象,而这些问题对我国粮食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余玉敏等,2018)。
纵观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在农业经营形式和体系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以它为核心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体系与制度符合当前国情和中国特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主体的参与能够从投入要素、农业外部环境以及交易费用等方面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其中,农业合作生产组织的形成能够在当前现状下很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农业的规模化和技术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黄祖辉,2013)。然而以上所说的都是基于理论的分析,在现实情况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成立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据调查显示,即便是在苏州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条件很好的一些地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以及其他规模经营户并未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而可能是为了迎合政府的倡导并从中套取国家对于规模经营的补贴和支持(邵培杰,2012)。
因此,本文以长江流域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各省的农业生产效率状况以及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这对于当前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以及加强针对改善合作组织生产模式方式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路径的研究,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对本文所采用的DEA-Tobit模型的介绍,第四部分是通过构建DEA-Tobit模型,首先测算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及弱效率省份的投入冗余,然后分析包括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在内的社会环境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第五部分综合理论和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二、文献回顾
目前学术界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测度,其中,很多学者通过建立时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定量分析,并揭示了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余玉敏等,2018;熊鹰等,2017;宁爱凤、刘友兆,2013);赵建梅等(2013)鉴于现阶段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兼业现象,通过自助抽样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算了中国农户的生产效率,并在分析农户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过程中,发现同一因素对农户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具有不同的影响(赵建梅等,2013),以上测定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文献主要是通过参数分析和非参数分析两种方法,分析测算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另一方面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路径研究,其中,冯俊华对陕西农业生产效率分别进行了静态与动态测算,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但发展较为均衡,技术进步是推动陕西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冯俊华、刘静洁,2018);陈超通过建立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不同生产组织模式下农户的技术效率,研究发现组织化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要素投入配置,从而带来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陈超等,2018);李兆亮等人在对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时发现农业科研投资和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对其影响最大,而农业政策实施效果有着区域性的差异(李兆亮等,2017),上述关于分析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文献主要从农业生产相关政策、制度和农户及农户的组织等方面进行研究。
然而,学术界对于社会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关方面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农业合作组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黄祖辉就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构与制度创新问题,探讨了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组织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构关键,揭示了农业家庭经营的优势与局限及其与农业合作经营的相互关系与机理,分析了当代农业合作经营的不同类型和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多元农业服务体系形成、多类型农业规模经营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合作经营制度、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以产业化经营制度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农业组织制度和经营体系的创新空间(黄祖辉,2013);此外还有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国外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与管理经营并没有被我国成功应用,而基于我国当前农村当前环境,像农业合作组织这种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农业的发展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朱继东,2017;付榕,2016;汪艳涛,2015)。
通过上述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学术界无论对于农业生产效力的测算还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路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关于农业生产组织在农业生产效率中的作用研究的就比较少,而且大多数研究的方向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是通过实证的角度客观地解释这一问题,而且就目前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范围或是以全国为代表造成了研究主体范围不具有代表性,或是以某一个省市县为代表造成了研究主体范围的局限性,因此,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为例,首先通过建立DEA模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小状况,然后建立Tobit模型以纳入社会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社会环境因素为自变量,定量分析,社会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以及其他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农业生产率的影响。
三、模型、指标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BCC模型。本文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测算,所采用的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DEA)法,该方法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在1978年创立的,该方法可能够用于评价多个同类型的DMU(Decision Making Unit,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Charness and A.cooper,1978)。DEA模型不需要对权重进行假设,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同时在DEA模型中DMU的最优效率指标与投入、产出指标值的量纲无关,也就不需要任何无量纲化处理。所以,DEA模型对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有效性综合评价问题,具有绝对的优势。
目前学术界所常用的DEC模型是CCR模型和BCC模型,但是CCR模型需要假定所有生产单位以不变的规模生产,而本文研究的视角是农户生产的规模化并且CCR的前提假设不符合农业实际情况,因此CCR模型在本文中不再适用,所以本文采用的是BCC模型,该模型是Chames和Banker等学者通过改进CCR模型所得,其中,假设有n个DMU,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输入,s种输出,那么决策单元j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分别为:
xj=(x1j,x2j,……xmj)T,yj=(y1j,y2j……ysj)T,j=1,2.,..,n。BCC模型可以表述为:
(1)
式(1)中λj为第j个决策单元权重;S-和S+分别为松弛和剩余变量;目标函数值θ称为技术效率(technological efficiency,TE),设DMU0的输入输出为(xj0,yj0),这里简记为(x0,y0),若线性规划的最优值θ*=1,称DMU0为弱DEA有效(BCC);若最优值θ*=1,且对每个最优解λ*,s*-和s*+都有s*-=0,s*+=0,则称DMU0为DEA有效(BCC)。
2.Tobit模型。为进一步分析包括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在内的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本文在上述DEA模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立Tobit模型。Tobit模型是由J. Tobin(1985)提出,该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因变量受到某种限制的回归模型,所以此模型也被成为截取回归模型或受限因变量模型,通常情况下,DEA模型所测定的效率值是离散的,且数值是在0-1之间,因此如果直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就会造成参数估计的偏差,而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来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Tobit模型可以表示为:
(2)
其中,Y表示因变量大小,ki表示第i个变量的解释变量,βt是位置参数向量,εi-N(0,δ2),因此建立Tobit回归模型为Y=β0+β1k1+β2k2+…+βnkn+ε,其中β0是常数项,β1、β2.......βn表示各自变量的系数,ε表示的是回归式的误差项。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为测度长江经济带所涵盖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本文结合余玉敏(2018)、乔恒(2015)以及赵建梅和孔祥智(2013)等人的研究成果,选取了该区域11个省市、自治区2016年农村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的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塑料薄膜使用量以及农药使用量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变量,分别记为x1、x2.....x7,以农业总产出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产出指标,记为y,根据前人研究的结果及经验假设: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与农业总产出是正向关系。数据主要来源:国家统计局和各地区《农村统计年鉴》(2016年)。
在三阶段DEA分析过程中分析农业组织环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目前我国仍以小农经营为主,随着我国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一些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等也相继成立,而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专业合作社即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是一种典型的农业合作组织模式,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专业合作社的数量Z1代表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发展程度,而规模农业经营户的数量增加在侧面也反映小农经营户数量的减少,因此,以规模农业经营户占总农业生产经营户总数的比重Z2代表规模农业经营户发展水平以及以农业经营单位数量Z3代表农业企业发展程度,Z1、Z2、Z3作为农业社会生产组织模式变量,其中,并根据先前学者的研究(黄祖辉,2013;朱继东,2017)预期这三个变量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成正比关系。此外其他学者在定量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时根据研究发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农机、耕地等资源的有效利用[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方式、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双向的[14],因此,本文预期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Z4、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Z5成正比关系,而由于城市化发展对农业的作用是双向的,所以,本文所引入的城镇化率Z6不做预期。数据主要来源:国家统计局和各省市《第三次农业普查报告》。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DEA模型结果分析
1.长江经济带各省农业生产效率分析。本文运用DEAP2.1软件,采用了所选取的长江经济带11个城市的数据,并根据地理特征将皖江经济带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区域,通过效率测定得到各地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投入冗余量(率)。
从表1可以看到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平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率为0.933,纯技术效率为0.953,规模效率为0.980,从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规模效率是大于纯技术效率的,接近于1,这也说明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中规模效率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说明皖江经济带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化和区域化,形成了规模经济。再从各地区来看,在皖江经济带区域中,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这8个省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全部为1且为规模报酬不变,这说明了这8个省处在了技术效率的前沿,它们的资源配置和技术管理是有效了,但是,在上游中安徽省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率虽然到达了0.937,但是它的纯技术效率只有0.645,这就使得综合效率只能达到0.605,因此,安徽省技术效率水平低的主要因素是农业技术水平的问题,但是它是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所以可以通过农业进一步的规模化经营可以改善技术效率,尽管如此,提升安徽省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根本因素还是要改善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力之间关系,在中游江西省的技术效率为0.804,纯技术效率为0.927,规模效率为0.906,所以可以看出,江西省农业生产的纯技术效率是大于规模效率的,但是它的规模效率是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因此,提高江西省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既可以进一步改善江西省农业技术水平与农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或者进一步完善农业管理水平,扩大农业的规模化,而在上游云南省的状况与安徽省类似,有所不同的是云南省农业生产效率要比安徽省的高,其主要原因是安徽省农业纯技术效率远弱于云南省,而要提高云南省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可以从农业技术水平和规模化经营两方面入手。
2.农业生产弱效率地区冗余分析。通过对表1的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地区只有安徽省、江西省和云南省这三个省的农业生产是弱效率,本文进一步分析这三个省的投入冗余量和投入冗余率(如表2),从而来找出农业生产弱效率在投入方面的因素。
从表1看出,安徽省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冗余程度较大的分别是有效灌溉面积(冗余率0.582)、化肥的使用量(冗余率0.417)和农药的使用量(冗余率0.416),最小的则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冗余率0.210),说明在安徽省农业生产中土地管理不适造成了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业生产力的不匹配,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应该适当减少,而化肥和农药以及农业塑料薄膜的使用(冗余率0.355)的使用无论是对于农业持续生产还是绿色生态环境而言都是不利的,因此更应该减少,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着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与其他投入相比说明农业技术较为适宜当前的农业生产,但存在冗余就说明仍需要减少,因此,综合分析,为更好地发展安徽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效灌溉面积应该减少2582.851千公顷,化肥使用量应减少153.899万吨,农药的使用量应减少4.394万吨,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应减少3426.425万千瓦时,而其他的,耕地面积应减少2081.235千公顷,农村用电量应减少57.320亿千瓦时,农业塑料薄膜使用量应减少34394.384万吨;江西省农业生产中投入冗余程度较大的只有农药的使用量(冗余率0.638)和有效灌溉面积(冗余率0.484),而其他投入的冗余则相对较低,其中最高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冗余只有0.180,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以及农业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冗余只达到0.073,因此可以说江西省农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当前农业生产力十分匹配,这也造成了投入过剩不太高,而要想从农业要素投入和管理的角度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江西省应加大对农药使用量的控制,农药使用量应减少5.885万吨,其次是农田管理方面,江西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与安徽省类似,同样是不适宜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应该减少985.459千公顷,再者就是农业机械总动力,江西省的农业技术发展与其农业生产力相对接,但既然存在过剩情况就应该减少,所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应减少395.283万千瓦时,而其他的投入要素,耕地面积应减少224.756千公顷,化肥使用量应减少10.355万吨,农村用电量应减少7.627亿千瓦时,农业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应减少3847.068万吨;云南省农业生产中投入冗余较大的是农药使用量(冗余率0.695)、农业塑料薄膜使用量(冗余率0.548)和化肥使用量(冗余率126.157),因此,云南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的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的使用,其中,农药应减少4.07万吨,塑料薄膜应减少6319.593万吨,化肥应减少126.157万吨,而投入冗余相对较低的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冗余率0.359)、有效灌溉面积(冗余率0.353)和耕地面积(冗余率0.273),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冗余程度与江西和安徽相比是最高的说明云南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多地投入农业技术,当地农业生产力水平无法达到农业技术的要求从而造成了生产效率无法提高,所以应减少1236.235万千瓦时以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而有效灌溉面积应减少639.02千公顷,耕地面积应减少1692.950千公顷,投入冗余程度最低的是农村用电量(冗余率0.087),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应减少8.334亿千瓦时。
表1 DEA模型测定结果
a:irs表规模报酬递增,drs表示规模报酬递减,-表示规模报酬不变
综合上述分析,在现有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安徽省、江西省和云南省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应加大农药、化肥以及塑料薄膜投入量的控制,这也是符合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外,要保证农业技术的投入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力水平,同时对于有效灌溉面积的管理要符合当地实际需要,而对于其他要素的投入同样保持在适宜的范围,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尽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成从资源投入型向技术投入型的转变,合理利用资源,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科学管理。
表2 弱效率地区投入冗余量(率)
b:括号外是投入冗余量,括号内是投入冗余率
(二)Tobit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DEA模型所得到的农业效率值,除了受到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外,还受到一些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Tobit模型是建立自普通回归模型基础上,因此可以算出各指标的具体影响程度,而且还能将因变量的取值范围精确化,从而能够得出无偏的、一致的估计结果,所以该模型能有效弥补DEA模型研究影响效率外在因素的不足。
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发展能够提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汪艳涛,2015),因此本文研究农业生产组织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时,所选取的被解释变量是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记为CR和SC,解释变量是合作社的数量Z1、规模农业经营户占总农业生产经营户总数的比重Z2、农业经营单位数量Z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Z4、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Z5和城镇化率Z6,通过Eviews8.0软件进行Tobit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
表3 Tobit模型回归结果
c:数据之所以不精确到几位数是为了说明经济含义
表3显示,所有的环境因素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而这说明了本文所选取的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影响,而从系数估计值的角度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Z1)与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成反比关系并且对其影响程度几乎没有,这说明了当前长江经济带区域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很小,而且这种影响是一种负作用,这种结果与先前的理论分析和假设是相驳的,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及发展特点所导致的,当前合作社有着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不足、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资金不足、品牌建设不足等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前我国合作社的成立要求、程序过于简单、容易,从而造成了很多合作社出现“一社多牌”的现象,而且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管理制度上都缺乏明确的标准,这就使得合作社的运营不规范,还有就是目前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由种植和养殖大户组建,缺少科技和企业的牵头,这也就造成了合作社无法形成科学完善的一体化组织(董红、王有强,2018;柳天滋等,2018)。所以,就目前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来说是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对其进行制度、体系和管理上的改革,使其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在促进其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率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财政支出(Z5)系数估计值的绝对值最大且对农业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是正方向的作用效果,因此,这也说明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之所以能位于最前沿,其主要原因还是得力于政府财政方面的支持,而系数估计值的绝对值较大的分别是规模农业经营户占总农业经营户比重(Z2)和城镇化水平(Z6),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发展程度与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成正比,但是与规模效率成反比,说明规模农业经营户的发展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与假设相符,但其作用效果是提高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改善农业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而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正向作用的影响,所以,对于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关于城镇化的双向作用假设是不对的,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另外两个环境因素的,农业经营单位(Z3)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Z4)系数估计值的绝对值也同样接近于零,虽然作用方向正但是作用的效果却很小,说明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的发展程度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使其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并结合DEA-Tobit模型中实证分析的结果,在分析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发展能否提高长江经济带各省的农业生产效率时,对该地区各省的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及其他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DEA模型分析结果。通过建立DEA模型分析发现,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率在总体上是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规模效率大于纯技术效率,这说明了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中,规模效率起着主导作用,长江经济带农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和区域化。从各省份来看,除了安徽、江西和云南三省以外,长江经济带其他各省的农业生产效率都是有效的,这三个省的农业生产效率是一种弱效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不足或者农业技术的发展无法与当前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匹配以及该地区的农业经营规模化有待提升,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此外对于弱效率省份的投入要素冗余分析发现安徽省、江西省和云南省的农药、化肥以及塑料薄膜的投入量过剩,在阻碍了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应减少对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
2.Tobit模型分析结果。在建立Tobit模型对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在经济意义上该地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发展并没起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作用,而如果在数学意义上来说,当前该地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发展甚至是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在组织制度、管理体系以及运营上缺少规范化、科学化的指导,从而使得合作社无法形成科学完善的一体化组织。而对于其他社会环境因素,财政支持对于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最大,规模农户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调剂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但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农业经营单位的发展和农户可支配收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很小。
(二)建议
结合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为提高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对农业生产的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本文从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和提高该组织的综合素质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1.规范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规章制度,使其真正体现“民管”。目前很多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严重缺乏了民主讨论,以及规章制度的短缺,更有甚者,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事情有负责人一个人直接拍案决定,这就造成了大部分成员对该组织缺少归属感、参与度和信心,因此,农业生产合作组织要制定出既符合合作原则有适用于当地状况的章程,组建起健全的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形成完整的“三会”制度体系,要规范行政、财务及人事管理制度,并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2.规范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民办”性质。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绝大部分的合作组织的成立都是乡镇和部门领办,这就会使得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需要按照领导的意图来办,从而造成了该组织失去了其特有的性质,因此,当地的基层部门应该摆正自己位置,认真地指导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不应当随意地干涉该组织的正当权益。
3.提高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综合素质。目前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素质普遍偏低,有一部分的合作组织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存在盲目行为,严重地损害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和专业合作社的形象,所以在抓好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建设中,要以提高该组织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发展本地农村经济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进行重点扶持,对成绩显著的个人要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以促进全社会涌现出更多高素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和优秀的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