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建筑改造更新与再利用探析
2019-02-11刘泽
刘泽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一、体育场馆建筑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体育场馆概述
1949年之后,我国在持续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兴建体育建筑,期间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955年建立的北京体育馆是我国第一个大中型体育馆,也是中国最早的体育建筑设计蓝本。此后直至19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建筑一直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1987年建立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是我国第一个统一规划、同时建设的体育中心。这一阶段中国的体育建筑逐渐走上了不断完善、全面发展的阶段。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自此之后体育设施不断发展完善;2004年建成的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亚洲四个仅有的A级体育馆之一,世界第五代体育建筑的代表;2008年国家体育场建成,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的体育事业与体育场馆的建造已经发展到了世界前沿。2009年过后,我国开始进入后场馆时代。
国外的体育场馆比中国发展更早,有相同之处,但是发展模式相比我国更加完善。以美国为例,1980年以前体育场馆的建筑基本由政府投资建设。但是伴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以政府为主导,由私营机构融资的方式进行。如The West Palm Beach Auditorium原是美国政府经营的体育场馆,常年处于亏损状态,在进行私营化管理后的第一年,财政赤字就减少531878美元。可以看出,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型体育场馆已经向产权结构多元化、经营管理企业化方向转变,这也是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努力方向。
(二)存在的问题
从1955年我国第一个大中型体育建筑建造开始,到1987年广州体育中心建成,直至2008年国家体育场建成,体育场馆的建设开始走向
一个系统完善的层面,但是各大综合性体育场馆的建筑,关注点大多集中在赛时使用,对于赛后的再利用缺乏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考虑。体育场馆的运营与建设不同于一般基础设施和普通建筑,其建设周期长、资源投入大,后期维护成本高。因而,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管理,会形成对于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经济负担,最终迫于运营成本形成场馆资源与公众的体育活动需求、竞技比赛需要的脱节,造成资源浪费,影响赛后场馆的再利用。这种对于赛后场馆再利用与运营考虑的缺乏,不仅仅存在于国内,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奥运会举办的典范之一,但是在对于场馆赛后再利用的考虑缺乏,不少场馆处于空置状态,变得无人问津。因此,在赛事结束之后,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已有的体育场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复杂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改造更新与再利用的影响因素
不同场馆建筑具有不同的特性,但是其相通的部分,需要我们去关注,并以此为起点进行改造更新,以保留场馆自身的特性。以下对国家体育场进行解析,探讨进行改造更新与再利用的影响因素,找寻建筑自身的独特个性,从而确立改造更新与再利用的方式。
(一)文化因素
体育场馆在承接各大体育赛事的过程之中,会诞生不少优秀的体育文化,值得我们去关注与传承;场馆作为一种大型建筑,自身会带有历史文化的属性;场馆的兴建可能会给当地带来跨越性的发展,这也许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节点,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家体育场(鸟巢)作为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体育馆,作为世界级的体育场馆是北京奥运会的承载主体,是奥运精神、体育精神的实体象征,在赛后仍然吸引大量人员前来游览参观。另外一方面,体育馆在奥运会后成为北京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在2014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当代建筑之一,并承接各种大型赛事。国家体育场通过主办奥运会,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与更新,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加速了北京郊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艺术因素
赛事场馆是对应各项赛事的使用需求而建立,但是相应的在时代发展的历程之中,对于体育赛事场馆的需求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功能使用上面,对于艺术审美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加。国家体育场在美化装饰的考虑上也是当代建筑的典例,建筑的美学艺术价值不可忽略。国家体育场在整体建筑的形象上为“鸟巢”,整体设计上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融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形式上采取镂空、陶瓷纹路、灿烂的红色;结构技术使用复杂先进的钢结构支撑,建筑内部没有传统的立柱,宛如一个巨大的鸟巢,带给我们巨大震撼。均匀而连续变化的环形使观众的视野达到最佳,全方位的视角不仅满足观众的需求,也带动了运动员的情绪,激励他们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传统与现代,人与建筑实现完美融合,不仅是文化的传达,也是技术的体现,更是人文的关怀。
(三)经济因素
场馆类建筑在使用期间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带来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一个顶峰,而在顶峰过后形成了一种对比出的低谷期,这是各类场馆类建筑在使用过后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国家体育场在奥运会过后,迎来了“后场馆时代”的运营转型问题,面临着“热点效应”过后,怎样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以在赛后继续对场馆进行运营和维护。由场馆使用期间各项设施的充足利用转换为赛后的部分使用、场馆举办前期及举办期间的热点效应转换为赛后的低迷期等,在运营上需要后期大量的维护。作为大型的体育赛事场馆,国家体育场也不例外,奥运会过后也面临着运营的财政压力。
(四)科研因素
场馆类建筑伴随着建造技术的不断完善、材料工艺的不断提升,建筑本体自带的这些信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不容轻视。国家体育馆,作为一个极其大型的体育场馆,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是极其复杂的大型钢结构建筑;在防火分区上面,仅国家体育场的零层分区面积就达到约五万多平米,远超现有规范。
三、改造更新与再利用的探析
(一)城市设计层面
体育赛事的举办和赛事场馆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在赛事过后需要去延续并强化这种对于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与城市共同发展,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的同时,反哺城市,促进城市发展。一方面对于赛后使用率较高的赛事场馆,进行扩展与完善,在完善已有场馆功能的基础之上加入其他相关体育使用功能,使之成为一个城市体育文化中心。另外一方面,对于赛后使用率较低的场馆,可以保留相对使用率较高、拥有特殊意义的部分,同时置入其他功能使之成为一个拥有体育特色的城市综合体。国家体育场与奥林匹克公园、国家游泳中心等共同形成了一个以奥运文化为主题的体育文化中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二)建筑本体层面
对于场馆类建筑的本体来说,我们可以进行几个层面的考虑。对于建筑完好,符合使用要求或者拥有特殊意义的建筑,进行修缮保留,维护与完善赛事场馆的各项功能与需求。对于建筑中不满足使用要求的部分进行改造利用,改造废弃部分同时充分利用可用部分,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对于建筑已经损毁严重、完全废弃的场馆,我们应当果断地进行拆除重建。城市建筑的新老更替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于没有特殊价值,影响新的需求的场馆建筑进行拆除重建将成为最优选择。国家体育场现在继续承接各大竞技赛事、演唱会等,但是相对奥运会的使用,会出现部分功能区利用率下跌(如国家体育场零层环道),需要进行部分的改造更新,置入新的功能以满足新的需求,以保持建筑的活力。
(三)室内设计层面
对于场馆类的更新改造与再利用,不仅需要在城市规划与建筑方面进行考虑,还需要对室内空间进行考虑,通过对原有的空间需要进行细分、重组,对于使用效率低下的空间进行重新布局或空间功能重置,以适应场馆赛后的使用。同时需要打造适合赛后场馆使用的空间氛围,对于需要再次进行赛事使用的部分,可以进行保留、维护。但是对于置入的新空间功能,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氛围营造,强化新空间的场所感。另外一个方面,不同的场馆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在进行室内改造的同时,我们应当保留并强化这种特征,利用场馆自带的历史文化特征,吸引人群。
(四)其他层面
赛事场馆建筑不论从前期的投资或者后期的运营都是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属于成本高、周期长的特殊建筑类型。因而,对于这类建筑的运营方面,可以引入专业的团队,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运营,对于赛后场馆进行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同时,对于赛后场馆的运营可以多方引入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连锁运营。不同运营方式的加入形成的多元化经营,不仅能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分摊风险;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激发赛后场馆的活力,促进发展。多元化的经营可以形成赛事举办与运营的良性互补关系,运用已有赛事场馆的优势举办具有传播意义的职业联赛,可以为多个运营方进行有效的宣传;运营各方能借助场馆与赛事,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运营方式;对于场馆本体而言,长期而又规律的赛事能保持建筑的活力,多元化的运营介入也能为场馆提供良好的维护。
四、结语
本文对于体育赛事场馆进行了探讨,从我国体育体育建筑发展出发,以国家体育馆为例,探讨处于“后场馆时代”的各大赛事场馆,在赛事过后的改造更新与再利用的各种可能性。从赛事场馆改造更新与再利用的影响因素出发,探讨场馆处于城市、建筑、室内和运营几个层面的可行点。提供赛事建筑进行改造更新与再利用的出发点,探讨各大赛事场馆在赛后实现自主运营、自主发展,并促进城市发展的各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