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治疗在老年急性脑梗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体会
2019-02-11陈玲
陈 玲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老年脑梗患者的早期治疗可有效恢复脑部供血,而高效合理的护理措施能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通过对120例经静脉溶栓治疗处理后的老年脑梗患者分别实施常规临床护理和综合优质护理,探讨护理治疗的重要性及其对脑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到本院就医问诊的120例被诊断患有急性脑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每组各60例患者。常规组和综合组患者均在62-86岁,平均(74.3±5.6)岁;从脑梗发作至护理治疗前均为0.5-11h,平均(4.7±3.9)h;所有患者均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饮水呛咳等临床表现且所有患者经辅助检查均符合急性脑梗的诊断标准。常规组患者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发生例数分别为31、20和9例,而综合组患者上述类型的发生例数统计为32、19和9例。综合组和常规组患者在年龄、脑梗类型、脑梗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及发作时长上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脑梗诊断标准;CT等辅助检查排除有脑出血者;脑梗发作至入院时间在6h内且没有出现意识障碍;近6个月内没有进行过严重外伤相关手术且无脑梗死或心绞痛发作的;对本研究中的相关药物无过敏或禁忌证的;对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需停用2周以上[1]。
1.3 治疗及护理方法
2组患者经过药物及静脉溶栓治疗处理后,常规组采用传统溶栓护理办法对待脑梗患者,而综合组患者采取综合优质护理手段处理急性脑梗症状。患者脑梗病症发作入院后均进行心电图等常规检测,2组脑梗患者分别给予阿司匹林、一定浓度甘露醇等药物进行脑循环改善及脑动力恢复治疗,除此之外,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再执行30min内静脉滴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传统护理是护理人员依据临床医师治疗脑梗患者的处理经验及相关医嘱进行常规溶栓护理,而采用综合优质护理手段的综合组是由专业医护人员成立的治疗小组,全方位为脑梗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在医师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后,护理工作者应尽快采集脑梗患者血液样本,送检化验;同时密切观察并记录脑梗患者的生命体征,使护理工作者安全有效地遵医嘱给予脑梗患者相应治疗药物[2]。
1.4 观察指标
1.4.1 NIHSS评分
通过脑梗患者的意识、眼球运动及视野范围情况、面瘫表现、上下肢运动状况、感觉、语言等方面,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SS要求方法对脑梗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
1.4.2 Barthel指数
根据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对2组脑梗患者进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最高分值为100)。若评分所得分值超过60而不足100者,提示可自行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简单操作,效果评定为“良”;若分值处于41-59分者,表示需要借助帮忙才能保障日常生活顺利进行,效果判定为“中”;若评分后分值不足40者,说明有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2 结 果
2.1 护理后疗效比较[n(%)]
常规组(n=60),效果显16(26.67),治疗有效30(50.00),治疗无效14(23.33),总体有效46(76.67)。
综合组(n=60),效果显著37(61.67),治疗有效19(31.67),治疗无效4(6.67),总体有效56(93.33)。
2.2 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
常规组(n=60),NIHSS评分:入院前27.3±5.8,治疗后1d: 23.1±3.9,治疗后7d:16.5±4.0,治疗后2周12.6±2.9;Barthel指数:入院前46.0±8.4,治疗后1d:50.6±8.0,治疗后7d:60.4±12.0,治疗后2周72.5±11.9。
综合组(n=60),NIHSS评分:入院前27.4±5.9,治疗后1d:17.4±4.4,治疗后7d:10.7±3.6,治疗后2周7.2±2.8;Barthel指数:入院前46.1±8.3,治疗后1d:58.9±8.8,治疗后7d:75.7±11.1,治疗后2周88.3±13.2。
2.3 不良反应比较
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2组成员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综合组出现4例,常规组出现6例,数据分析显示,2组间并发症发生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经本研究实践可知,经优质护理干预的综合组,其脑梗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采用临床传统护理的常规组,而且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综合组患者的预后及恢复情况要好于常规组脑梗患者,提示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保障其有序、安全实施。此外,综合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脑梗患者不良后果的风险,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提高了大众对脑梗治疗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