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洛林王朝军备考略

2019-02-11易弘扬

关键词:法兰克骑兵王朝

易弘扬

(中国国家图书馆 古籍馆,北京 100081)

加洛林王朝距今较远,由于缺乏官方史籍记述和相关出土文物,对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研究主要依赖当时教会教士等人的私人记史,其可信度有待考证,对研究造成一定的困难。

关于加洛林王朝军备的研究,目前国内学界专门研究较少,涉及加洛林王朝时期的学术著作基本是从政治史、宗教史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倪世光教授的多篇涉及中世纪史的学术文章,对加洛林王朝时期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改革有专门的研究,比如涉及加洛林王朝奠基人查理·马特军事改革的《查理·马特军事改革问题再认识》,涉及加洛林王朝骑兵装备的《马镫与西欧中世纪的军事变革》,等等。但倪世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史,加洛林王朝在其研究领域中只是一个侧面,或者仅涉及其某个局部,目前尚缺乏全面、整体、专门研究加洛林王朝时期军备的文章。

相对来说,西方学界由于阅读文献以及考古的便捷,其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比如,S. 巴克拉克(S. Bacharach)的《查理·马特:骑兵的闪击战、马镫、和封建主义》(CharlesMartel,MountedShockCombat,theStirrupandFeudalism)、《查理曼的骑兵:神话和真实》(Charlemagne’sCavalry:MythandReality),还有大卫·尼克拉(David Nicolle)与人合著的专门关注加洛林王朝查理曼时期军事状况的《查理曼纪元》(AgeofCharlemagne),等等。这些丰富的外文研究成果无疑是对中文研究的一个很大的补充和完善。

笔者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即加洛林王朝军队的人员构成、武器装备、战术和训练来梳理加洛林王朝的军备状况,以此展现加洛林王朝军备发展的轨迹。

一、加洛林王朝的源起和衰落

(一)源起和强盛

自昔日强大的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在一片战火中,于公元476年伴随着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lus)的废黜而走向毁灭。早在西罗马帝国陨落之前,诸多罗马人眼中的“蛮族”——日耳曼各部落,便已在帝国疆界各处蓬勃发展。但这些日耳曼部落的发展道路却不尽相同。有的部落在兴盛之后很快衰落下去,比如东哥特王国,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重新征服”的攻势下一蹶不振;而有的部落却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孕育出更强大的文明,法兰克王国就是这样一个王国。

加洛林王朝的前身墨洛温王朝是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该王朝的名称来源于法兰克王国奠基人克洛维的祖父墨洛温的名字。墨洛温王朝虽在6世纪末经历过短暂衰落,但在王朝统治时期,其疆域已包括日耳曼尼亚、阿尔萨斯及巴伐利亚。[1]163

到7世纪,法兰克国王的实权逐渐旁落到宫相手中。起初,宫相仅仅是国王的管家和仆人,后来却权势熏天,同时兼管行政和军事大权。这其中最有威望者当属法兰克王国东北部心脏地带的奥斯特拉西亚(Austrasia)的宫相:兰登的丕平(Pépin of Landen)。其子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于714年继任宫相,因其武功又被称为“铁锤”查理。732年,他于普瓦提埃(Poitiers)击败穆斯林,遏制了阿拉伯人向西扩张的浪潮[2],个人威望也达到顶峰。临死前,他将权力平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卡洛曼(Carloman)和“矮子”丕平(Pépin the short)。起初,兄弟二人合作愉快,沿袭着其父的相关政策和对外战争。747年,随着卡洛曼放弃权力而成为一名僧侣,丕平成为墨洛温王朝实际上的唯一统治者。

750年,在获得时任教皇扎卡里亚斯(Pope Zacharias)的授权之后,“矮子”丕平废黜了最后一位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并于次年在圣丹尼斯大教堂加冕为法兰克人的国王,加洛林王朝由此建立。754年,同样在圣丹尼斯大教堂,丕平再次接受新教皇史蒂芬三世(Pope Stephen III)为其主持的加冕礼。[3]4

同其父一样,“矮子”丕平在临死前将王国传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另一位卡洛曼(Carloman),以及查理曼(Charlemagne)。卡洛曼英年早逝,查理曼遂并其国,成为唯一的国王。借罗马教廷动荡之机,查理曼护送受迫害的利奥教皇回归罗马,恢复了教会的秩序,并得到教廷的支持。800年,罗马天主教会在圣诞节为其举行加冕礼,授予其“伟大的罗马人皇帝”称号。

加洛林王朝在查理曼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他先后征服并吞并了伦巴底王国、萨克森,击败了阿瓦尔人,迫使西班牙北部的阿拉伯人前来归顺,建立了中世纪版图最大的法兰克国家,因而查理曼也被称为查理曼大帝(Carolus Magnus)。[1]171此时,加洛林王朝版图北至丹麦、南至比利牛斯山、东至罗马,还包括瑞士、巴伐利亚和一部分的奥地利。有些西方学者认为,查理曼的这一武功只有近1000年后的拿破仑才能与之相比。[4]129

在内政方面,查理曼任命地方行政长官,并派遣“巡按使”(missi dominici)巡视各地。这一职务通常由两个世俗人士和一个主教或是男性修道院院长来担任,对各个郡一年巡视一次。每年,他都会在埃克斯沙佩勒召集官员、主教、富有之人等等来开会。此外,查理曼召各类有才智的人入宫,赋予神父向各处传播文化的使命,并在村庄建立免费学校,以此促进民众的教育。加洛林王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也逐渐摆脱了拜占庭的影响。[1]172

(二)衰落

查理曼死后,按照传统和日耳曼人的法律,他将帝国传给了他的三个儿子。由于其中两位继承人早亡,“虔诚者”路易(Lousi I, the pious)得以继承全部帝国。他在位期间试图创建一种继承王位的方法来防止国家的分裂。但事实证明,庞大的帝国以及形形色色的被统治民族是他有限的个人才能所难以驾驭的。他宣布长子罗泰尔为“皇帝”,为唯一的帝位继承人。路易的次子丕平和三子日耳曼人小路易以及侄子贝尔纳分别为阿基坦、巴伐利亚和意大利的国王。然而贝尔纳在路易尚在世时即发动叛乱,叛乱平定之后意大利王国被取消。[5]

之后,路易与其第二任妻子诞下一子,即“秃头”查理(Charles II, the Bald)。由于路易对查理宠爱有加,他改变了之前的继承安排:派遣长子罗泰尔到意大利,查理获得东部一块王国,其领地包括德意志以及一部分的阿尔萨斯和勃艮第。贵族和教士们不满王后干政,路易诸子也不满这一安排,试图叛变。尽管最终路易控制住局势,但他不得不放弃由一位继承人继承整个帝国的安排。路易死后,三子于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查理曼建立的庞大帝国被一分为三,这三国也是日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雏形。

三兄弟恪守条约直至855年罗泰尔的去世,罗泰尔的三个儿子瓜分了父亲的领土。这样加洛林王朝的土地上一共出现了五个王国,并且互相攻伐不止。外部,阿拉伯人、诺曼人和维京人不断地发起侵略。这其中,尤以维京人的劫掠为甚,维京人总能利用战术上的优势,从海上或是河流出其不意地攻击法兰克王国的据点。严重的内忧外患无疑加剧了加洛林王朝内部的分化。

由于国王无法维持国内的秩序,面对频繁战事的需求,早在“秃头”查理统治时期即已承认了各地领主的继承权,由他们自己来保卫领土。于是在领主各自的领地上,他们成为一个个实际意义上的“国王”。过大的权力加之国王的软弱,终使他们开始干预王位的继承权。最后在987年,早已被架空的加洛林王朝被贵族推选的巴黎伯爵胡·卡佩所建立的卡佩王朝所取代。

二、加洛林王朝军队的人员构成

纵观整个加洛林王朝的历史,相较其在文化和艺术上的贡献,无疑其在军事上的成就更加耀眼。可以说,加洛林王朝的历史就是一部征战史。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查理曼时期主要的远征就多达53次。[6]

加洛林王朝的军队由两部分组成,本国法兰克人组成的军队和各个盟国、附属国提供的军队。本国军队则可以分成两类:贵族职业兵和农名征召兵。

早期的加洛林王朝军队同其前朝墨洛温王朝相似,并没有形成标准建置的军事组织。根据德布吕克(Delbrück)的估计,加洛林王朝早期的军队人数约为5000人。维尔布鲁根(Verbruggen)认为有2500~3000名骑兵,还有6000~10 000名步兵;沃纳(Werner)给出的数据则是35 000名全副武装的骑兵、100 000名步兵和辅助兵。但显然在战争中能够实际投入的兵员数量只是这些数目的一小部分。[3]7

(一)职业兵

职业士兵起初是统治者和权贵们的个人追随者,类似于中国古代将领的私兵。在拉丁语中,这些人被称为“撒西”(socii),意为“伙伴”。早在墨洛温王朝时期,那些忠于宫相的人就组成了“艾克萨奇图斯” (exercitus,拉丁语中为“军队”之意):宫相的私人军队。[3]6这样一支私人军队直接受王室指挥,自然也占据了当时宫相治下的奥斯特拉西亚军队中坚的地位。

8世纪初,为对抗来自东方的弗里亚人、巴伐利亚人、萨克森人以及西班牙的萨拉森人,查理·马特改变了过去无条件给予贵族和教会土地的做法,采取封邑制度以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种制度使占有大量土地的贵族成为国王的附庸,而且他们有义务为国王服兵役,这就为日后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正是依靠这支骑兵部队配合步兵作战,查理·马特在732年击败了阿拉伯人,遏制住他们扩张的势头。[7]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记录查理·马特带领骑兵作战的第一手资料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多少有失客观,有夸大、夸张的成分。

“矮子”丕平加冕之后,组建了一支小而精的军队,被称为“斯卡拉”(scara),其在拉丁语中有“神圣”的语义,可见这支部队的重要性和受尊崇的地位。这些精锐的斯卡拉战士既可以全身披挂作为阵型紧密的骑兵在战场上作战,也可以作为指挥官指挥其他下级或是忠诚度存疑的部队。在9世纪初期“虔诚者”路易治下,精锐部队甚至可以在召集之后12个小时内做好出征准备。[3]6

到了查理曼统治时期,斯卡拉的人员构成还包含居住在皇家宫殿或宫殿附近的年轻武士,这样的身份更像是皇帝的禁卫武装。其职位大抵有三种:斯科拉莱斯(scholares)、斯科拉(scola)和米利特斯奥乌阿雷杰(milites aulae regiae)。[3]7前两者在拉丁语中为“学者”和“学校”之意,后者则有“王宫里的士兵”之意。前两者当为较高阶的宫廷斯卡拉,属于斯卡拉当中的中上级军官,而后者当为基层宫廷斯卡拉。

除了直属中央指挥的精锐斯卡拉骑兵,如前文所述,加洛林王朝还有一支数量不少的法兰克骑兵部队。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加洛林王朝的骑兵是真正骑马作战,还是以当时十分常见的骑马步兵方式作战。自查理·马特时代开始,尽管法兰克骑兵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但骑兵依旧是少数贵族的特权。

(二)征召兵

相较于装备良好且常年服役的职业兵,加洛林王朝的征召兵一般只在遇有战事时临时征召,并由他们组成步兵,战事一毕则解甲归田。

一旦战争爆发,在接到统治者的命令之后,各地区的领袖、伯爵和教会的权威人士负责召集军队。这种动员被称为“兰特韦里”(lantweri)。每一名自由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如在807年的敕令中有记载:

如必须征集援助、抵挡西班牙的萨拉森人或阿瓦尔人时,每五个萨拉森人应当装备一个出征的战士;如有必要征集援助,对抗波希米亚人时,两个人负责提供一个人的武器装备;如为了保卫本国,抵御塞卜人时,所有的男人都应聚集出征。[8]37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区别地方防御部队和精英部队,以及方便国王直接控制世俗贵族或富人私人的职业武装。[9]117

地区领袖会将应征入伍之人和照顾前者家人及农场之人记录在册,这些入伍之人被称为“帕坦斯”(partants),后者被称为“艾丹斯”(aidants)[3]7。如果拒绝响应征召,就是拒绝兰特韦里,将会被处以罚款或是死刑。这一点在801年的《意大利敕令》中也有记载:

关于哈里班诺:任何自由人如蔑视我的命令,当召集出去作战的时候,呆在家中,拒不应召,应当使他知道,依照法兰克法,当付全部的哈里班诺,即六十索里达。

关于临阵脱逃者:任何人如蔑视王法,不得国王的准许,擅自离开军队,自行回家,依照日耳曼语,他是犯了赫利斯里兹之罪,应处死刑,财产没入国库。[8]36

早先,法兰克部落实行的是义务兵制,土地则是公社共有。每个自由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一年当中必须要有几个月为国家服役,且武器自给。[10]随着法兰克侵占高卢,国王需要通过给予重臣、将领、教会领袖土地来换取他们的效忠。处于依附地位的农民不得不投附新形成的大地主,他们事实上丧失了原先的自由身份,作为征召兵骨干的农民没有财力承担武器装备,义务兵制遂遭破坏,由征召兵的形式代替。

相较于职业兵,征召兵既缺乏适当的组织,也缺乏良好的武器装备,在军队中,征召兵往往从事被鄙视为奴隶和隶农从事的工作,这也自然降低了他们参军的荣誉感和积极性。在10世纪末期,尽管在数量上征召兵组成的步兵比骑兵多得多,但只能算得上乌合之众,以至于拉丁语中本身表示士兵的“米雷斯”(miles)一词,到11世纪时成为仅仅代表骑兵的词语[11]

(三)盟国和附属国的士兵

加洛林王朝的从属士兵来源广泛,从法兰克人、勃艮第人、巴伐利亚人到普罗旺斯人,还有布列塔尼人(Breton)、伦巴底人等等。

其中的布列塔尼人以其高效的重骑兵而闻名,堪称非法兰克人军队中最有效率的一支。他们以紧密的阵型进行作战,但并不笨拙,有着很好的机动性。所使用的武器为重型矛和轻型标枪、剑,身上披着重型铠甲,并且许多战马也有马铠。作战时,他们会近距离投掷标枪而非使用弓箭远程骑射。[3]16

阿基坦地区的非法兰克征召兵是使用标枪进行骚扰战的轻骑兵。勃艮第人自5世纪以来就接受雇佣,许多部队保留着他们的军事传统,直至被墨洛温王朝征服以后由后者继承过去。起先,勃艮第的贵族会招募奴隶来作为雇佣兵训练。后来,勃艮第人的军队则全部由职业兵组成,其职业兵占比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比加洛林王朝的法兰克军队的比例还高。[3]17

被法兰克征服的巴伐利亚王国并不使用骑兵。相反,伊比利亚半岛被丕平征服的西哥特人后裔则以骑兵闻名。他们采用罗马晚期的骑兵策略,在战斗中佯装撤退,伺机反扑敌人。加洛林王朝统治者允许这些西哥特人保有他们特有的法律和习俗,两者结成盟友。加洛林王朝在西班牙的骑兵中可能有一大部分就来自哥特人。[3]17-18

在西班牙驻守的士兵当中,有一些穆斯林士兵,无论骑兵或步兵,都大量装备弓箭,他们在8世纪中叶参加了普罗旺斯的征战。

在所有的附属国士兵当中,伦巴底人是最为重要的。在被查理曼并入加洛林王朝之前,伦巴底人就拥有一支全欧洲装备最好的军队,被称为“加斯地”(gasindii)。这些士兵装备有阿瓦尔人风格的武器、头盔、锁子甲和奥科亚(ocrea)护胫,且训练颇为精良。骑兵在伦巴底人军队中的地位比在他们的征服者加洛林王朝还要重要,步兵则主要担任弓箭手的角色,他们的弓有一部分是由复合材料制成的。起初,每名伦巴底人都有义务服军役。在被加洛林王朝征服之后,加斯迪尼被法兰克人的巡按使(missi dominici)紧密监视,以防其叛乱。[3]18

到了9世纪,欧洲北方的各斯拉夫部落都成为加洛林王朝的附属国或傀儡国。这些斯拉夫异教徒绝大多数手持矛、盾牌和简易的弓进行步行作战。这些武器除了剑是从北方和西方引进,大都是本地生产制造的。从10世纪开始,这些斯拉夫武士已经和加洛林王朝的战士没有什么区别了,除了装备上他们开始使用轻便的长柄战斧,发饰上则是留着短发或是剃了光头。[3]19

同北方的斯拉夫人类似,南方的斯拉夫武士依然普遍装备着矛和盾,同样是步行作战。在8世纪时,他们可能使用了窄刃战斧,而具有拜占庭风格的塞尔维亚弓、鱼鳞甲在当地也颇受欢迎。[3]21

三、加洛林王朝的武器装备

(一)职业兵

可以确定的是,尽管加洛林王朝东方的阿瓦尔邻居已经使用马镫,但目前没有证据证明王朝初期,他们的骑兵使用过马镫。目前考古发掘过的该时期的法兰克人陵墓尽管出土过马镫,但是数量非常稀少,直到9世纪下半叶,在手稿和雕刻的作品中配备马镫的骑兵才多了起来。[12]由于没有马镫,甚至马鞍的结构也很简单,法兰克的骑手需要利用双腿的力量紧紧夹住马匹,这就限制了其在马上作战的能力。其在与步兵作战时,也很难保持身体的平衡。

当时法兰克骑手上马的方式与同时期的穆斯林一样:年轻的骑手直接跳到马背上,而年长者则选择翻身上马。[3]8到了10世纪早期,马镫已经广泛地为欧洲骑兵所用,骑兵得以在战争的舞台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职业兵,加洛林王朝的骑兵装备精良且作战高效。在查理曼统治时期,一名法兰克骑兵的全部花销价值40苏斯(sous),这在当时是一笔高昂的费用,也意味着只有世俗统治者和宗教领袖可以组织起一支骑兵部队。刃部宽且弧弯的战斧曾是法兰克人善用的武器,这种短小的战斧还可以作为远程武器进行投掷。[13]但根据相关记载,在792年或793年,一名骑兵的装备包括:一支骑枪(lance),一面盾牌,长、短剑多支,但是骑手自身却不披甲。考古发掘发现,法兰克人使用单刃长剑始于5世纪,在7世纪开始受到更多战士的喜爱,而他们的骑枪去掉了倒钩,矛尖呈菱形,便于刺入敌人身体后拔出武器。[14]富有的披甲骑兵则会穿戴有覆盖躯干的鳞状锁子甲,还穿戴有护腿、护胫甲、护臂和护手,头戴一种宽缘无边帽。[4]71

而到了805年,身穿“布鲁尼亚”(brunia)甲成了骑兵身份的象征,这种甲也是查理曼时期军事装备中最贵的一种。[3]8不带甲胄的骑兵在当时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查理曼曾在同一年的《米索罗敕令》中明确规定:

凡拥有十二曼索斯土地的人当自备一套甲胄,如有甲胄而上阵不带的,当没收他的全部采地和他的甲胄。[8]36

同样的,著于8世纪中叶的《里普利安法兰克人法典》(LawsoftheRipuarianFranks)也罗列了一名骑兵的全套装备:头盔、布鲁尼亚甲、剑、剑鞘、胫甲、矛、盾牌以及马匹。这一整套装备在当时价值44索里迪(solidi),而当时农民的一头牛仅价值3索里迪。不过,应当注意的是,这些装备是当时一名骑兵理想的装备,在加洛林王朝的大多数时期,大多数骑兵都缺乏头盔、铠甲和剑,其装备中马匹价值12索里迪,而其他装备仅价值2索里迪。[3]10当时一些文献中记述的所有士兵都拥有铁质胫甲和铁制盾牌,显然是夸张而失实的。[15]

加洛林斯卡拉骑兵毫无疑问是当时的一支重装骑兵,他们的装备可能受到了当时拜占庭和阿拉伯国家的影响。许多古代手抄本都提到当时的一种鳞甲(scale armour),但目前并没有相关的实物出土。目前,有些学者认为这种鳞甲非常长,达臀部以下,并遮盖了大部分的手臂,是一种在布面上缝制圆形、菱形或是小方形金属片的甲。[14]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种甲只不过比中世纪的锁子甲更长更重而已[4]77,但相比较于鳞甲,锁子甲要普及得多。

由于没有实物出土,一些当时的手稿插图多少有些借鉴意义。从这些手稿来看,甲片由铁、铜,或是动物角质附着在皮革、纺织物上。布鲁尼亚甲在官方的拉丁语中为“多拉克斯”(torax),意为“护胸甲”,出现在当时的《赖歇瑙注释集》(GlosedeReichenau)中。[3]11进攻的时候,这种骑兵使用矛而非骑枪作战。

除了给自己的精锐骑兵配备精良的装备,查理曼同样通过敕令来试图阻断装备向敌国流通,如805年的《米索罗敕令》规定:

凡商人欲赴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的国家进行交易者,……不得贩卖武器与甲胄,如被发现,全部财产没收,一半归国库,一半由按察使与报信者互分。[8]36

(二)征召兵

相较于斯卡拉战士这些精锐的武士,其他当地的征召兵只能自己准备武器装备,或是由没有参军的人来承担,即前文中负责照料出征士兵家人和地产的“艾丹斯”向出征的“帕坦斯”提供武器装备。如在801—813年的《阿揆斯歌兰恩斯敕令》中记述道:

伯爵本人应当亲自检查参军者的装备,每人应持有一长矛、一盾、一把弓、两支弦、十二支箭。[8]39

加洛林王朝的征召步兵一般在战场上起着辅助的作用,战斗的决定力量由骑兵来主导。步兵的装备缺乏史料记载,主要是依靠弓箭来进行远程投射。直到10世纪晚期至11世纪,步兵的重要性开始提升。步兵开始使用一些重型的武器,比如长枪和北欧丹人使用的长柄巨斧。[3]10

对当时的士兵来说,矛是最为便宜和普及的武器了。无论是职业兵,或是征召兵,或是骑兵,还是步兵,都广泛地装备了这种武器。而剑则由于对技术的要求较高,成为当时最为贵重的武器。一把没有华丽装饰的剑需要一名中世纪早期的匠人打造多达200个小时,需要200英担(约合101.6斤)的木炭。[3]12

到了10世纪,在步兵当中,战斧变得更加受欢迎,而头盔和铠甲则没有什么变化:斯潘格莱姆头盔(spangenhelm)和锁子甲依旧是最普及的头盔和铠甲。

(三)要塞、攻城器械和海军

在攻城战中,十字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武器。但在加洛林王朝时期,十字弩的普及率还很低。当时,十字弩还无法像东方的弩一样,通过脚踏的方式进行装填。相较于作战,十字弩可能更多的是用来狩猎。

在古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使用的攻城武器是非常沉重的弩炮。这种弩炮重约两吨,可由单人操纵,可以把一个重约8磅(3.62千克)的石头投掷到500码(457米)以外。尽管威力惊人,但更普遍的武器可能是一种轻型的弩炮,其重量不会超过当时运输车辆的最大承载量。[9]118这种轻型弩炮可以把3~4磅(1.36千克~1.81千克)的石头投掷到100码(91米)左右。较重的弩炮则需要在作战地点重新制作或拆卸之后组装。[9]119

除了弩炮,另一种重要的攻城武器就是攻城锤。一篇8世纪的文献曾记述了这种武器:

前面做三根长为5腕尺的底木,中间几根底木长为4腕尺,后面一根底架长3腕尺。……棒槌表面护上皮革,并在顶上盖几块毛毡、毛毡上再铺皮革。[9]119

为了防御边境上丹人、斯拉夫人等的进犯,加洛林王朝修建了大量要塞。在10世纪,密集的地区平均每三到五公顷就会有一个要塞,主要是集中在弗兰德斯和法国的北部,这些地区是受维京人攻击的主要地带。在一些地区,人们会修建木制的避难所。在北方,绝大多数的石制防御工事是由教堂组织修建的,而南方大都由世俗贵族修建。[3]33罗马时代兴建的许多石制建筑、要塞和城墙也为法兰克人修缮使用。

加洛林王朝后期兴起了一股修道院要塞化的风潮,许多修道院修筑有护墙和塔楼。

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他曾提出在建立海岸警卫队的同时尽可能在海上多俘虏海盗。他分别曾在802年、808年和810年下令打造舰队。[4]213810年,查理曼要求法兰克每一条主要的河流上都有船只驻守,并且组建了一支机动的联合舰队抵御维京人入侵。直到840年海岸警卫系统崩溃,维京人的入侵才构成严重威胁。[4]216

四、加洛林王朝的军事战术和训练

(一)战术

自墨洛温王朝起,由于尚没有引进东方世界的马镫,骑兵在战术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突袭、埋伏或追击,真正在正面发起冲锋的骑兵战术较为少见。这一点与早期的穆斯林骑兵风格十分接近,同拜占庭重甲骑兵的风格则迥异。到了查理曼统治时期,这一点也基本没有变化,依然是以袭扰的轻骑兵作战为主,手持矛和标枪作战。

而如前文所述,斯科拉是加洛林王朝最重要的部队。在作战中,这些斯科拉会分成几个人数不同的库雷(cunei):一种人数在50~100人不等的骑兵阵型。他们拥有自己的旗帜,可以配合己方部队攻击敌人的侧翼和后队。

在东部战场,由于要面对亚洲善于骑射的军队,加洛林王朝也在发展弓兵战术。尽管属于骑兵,但法兰克的骑射手会先下马再射击,在围城战时同样也是如此。8世纪时,数个世纪前被克洛维征服的阿勒曼尼人会使用紫杉木制成的长弓作为武器,这些长弓的长度甚至超过射手的身高。而在高卢地区生活的法兰克人较早就开始使用罗马的双曲复合弓(double-convex composite bows),到了9世纪晚期这种弓则逐渐被结构简单的短小平弓(flat-bows)所取代。[3]12同一时期,法兰克人几乎是骑马作战。

在冲锋时,加洛林骑兵会排成三至四排,如果遇到敌人顽强的防守,骑兵会分散开来并向侧方移动,再与其他骑兵的后方重新集结,准备下一轮的冲锋,以此形成不断的轮转进攻。[4]77攻击手段上,接近敌兵之后,加洛林的骑兵会首先使用标枪进行远程打击,再使用其他近战武器。不过,有些学者认为,这些骑兵并非采用冲锋的战术,而是在接敌之后下马步战。[4]78

同样在东方战场,加洛林王朝早期的步兵采用大集群的步兵战术。在作战的时候,这些东方步兵不会采用被动防守的战术,往往会主动向敌人冲锋。有些文献也曾描述称,法兰克的步兵会采用“密集方阵”的方式作战。[4]17在行军作战之时,战场上的信息依靠号角来传递,而集结和进攻方向的引导则是依靠旗帜,因而旗帜都会处在队伍的前列。

在宏观的战略上,法兰克人几乎都是一种自发的向外发动扩张战争。这期间战争频仍,很少有数年没有发生战争的情况,尤以查理曼治下为甚。在卡洛曼、丕平共治期间,他们采用的战略是收复罗马化的南方并且派兵驻守;向北掠夺,深入法兰克边境之外直至西班牙和意大利。

查理曼惯用的战术是直插敌人心脏地带,攻击敌人的首都或宗教中心,利用部队数量上的优势逼迫敌人分兵接敌或是撤保自己的重要城市。速战和夜袭也是他常用的战术。

(二)训练

加洛林王朝的军事训练,取决于接受训练的武士的地位。由于狩猎是平民男子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男子都知道如何使用部分的武器。而对于贵族而言,他们从小就会玩耍一些武器的玩具,并且接受相关的骑术训练和学习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到了青年时期,这些贵族会开始训练如何使用标枪、弓和剑。

在骑兵(milites)的个人武艺训练上,通过戳刺假人或者奎丁尼(quintaine)——一种标靶来训练使用骑枪。而团队的整体作战则是通过一种模拟战争的游戏来训练。在这种称为“喀苏萨艾克萨切蒂”(casusa exercitii)的游戏中:两个背景不同、部落也不同的团队互相冲锋,模拟武器的击打和盾牌的防御。[3]13

五、总 结

总体而言,加洛林王朝的军队是由大量的征召农民兵配合少量但精锐的骑兵,以及同盟国、附庸国提供的部队组成。其步兵虽个体能力不强,但是数量庞大、组织严密;骑兵则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有着高机动性的精锐力量。步兵、骑兵,加之凶悍的盟军,打造成一支当时欧洲无人能敌的军队。查理曼大帝之所以能够开疆拓土,将帝国的疆土推向高峰,靠的就是这支比别国素质更高、装备更优良、组织更严密的部队。诚然,严密的军事组织和频繁的战争也为其治下和被征服地区的百姓带去了诸多苦难。以武立国,但一国之延续不能建立在马背上,统治者个人能力的不足加之继承制度的严重弊病,终导致这个由武力打造出来的王朝快速坍塌,这也颇值得后人深思。

猜你喜欢

法兰克骑兵王朝
挖井的少年
骑兵之败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骑兵与绿手(大家拍世界)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THE INVARIANCE OF STRONG AND ALMOSTSPIRALLIKE MAPPINGS OF TYPE β AND ORDER α∗
略论法国封建制的形成
我的亿万面包
秦代的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