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态融合”范式的景区村庄规划设计探索
——以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石壁湖村为例

2019-02-11娟2陈前虎

关键词:石壁村庄景区

周 骏,王 娟2,陈前虎

(1.浙江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2.浙江树人大学 城建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美丽乡村建设是集生态环境美、社会环境美、人文环境美、合理布局规划美和体制机制完善美于一体[1],以经营乡村建设为目标,即用高水平的乡村建设夯实乡村经营,用高效益的乡村经营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具体的创新实践[2-3]。2017年5月,浙江省提出“万村景区化”建设工程,要求“到2020年累计建成10 000个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1 000个”。在原来美丽乡村打造美丽环境的基础上,通过A级景区村庄建设把美丽环境转变为美丽经济。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为新时期村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激发了对浙江省美丽乡村转型升级的“再思考”。学术界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方式、方法的探讨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国外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土地利用、风貌保护和景观设计三个层面已有相对系统成熟的研究。国内学者近年来围绕着乡村业态演变、乡村景观塑造、乡村空间营造、乡村多元治理等热点问题,在乡村规划理论体系、乡村发展模式、规划技术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但从生态、文化、产业、空间、治理等系统探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相对缺乏。为此,本文以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石壁湖村为例,分析A级景区村庄建设与发展,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乡村治理”角度构建景区村庄建设的多维融合范式,对美丽乡村升级发展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一、景区村庄创建目标

景区村庄是以村庄、社区及其村民或居民生产、生活范围为核心,以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建筑风貌、历史遗存、民俗文化、体验活动、特色产品为主要吸引物,具有一定公共服务设施及旅游配套服务的区域[4]。2017年,浙江省专门制定《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服务与管理指南》及其实施细则,对景区村庄的质量等级、基本条件、旅游交通、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与服务、特色项目与活动、综合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景区村庄的创建、评定与管理提供了依据。

景区村庄创建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动力机制、发展主体、建设重点的转变,助推高质量乡村振兴。(1)动力机制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合作转变。美丽乡村建设的初期,政府对乡村建设起主导推动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了乡村美丽环境。随着景区化建设推进,将美丽环境转变为美丽经济成为规划建设的重要出发点。景区村庄需要寻求建设主题与开发主体,将乡村发展动力与社会开发动力统一,开展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合作。(2)发展主体从村落景点向乡村景区转变。景点一般指单一的特定景观或活动,而景区则是景点有效组织区域。山水林田、古村古宅古树古道、乡野乡情乡味乡风,通过美丽乡村打造,成为村落景点。乡村景区则是通过主题策划、项目开发、游线设计,合理组织村落景点,并配置一定旅游服务设施、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形成有景、有情、有服务的综合性区域。(3)建设重点从环境提升向功能复兴转变。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物质环境提升一直是乡村建设重点。景区村庄建设离不开环境卫生提升、村容秩序整治、建筑立面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景观节点美化等物质更新。同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功能复兴则将成为景区村庄发展的持续动力。乡村振兴战略为村庄构建了完整的功能体系,景区村庄生态、文化、经济与社会功能的全面复兴缺一不可。

二、景区村庄规划设计的“五态融合”范式

景区村庄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内容复杂、重点多元。应对乡村振兴的系统化要求,从生态、文态、业态、形态、社态构建景区村庄规划设计的“五态融合”范式”(1)陈前虎:《乡村振兴:从物质更新到功能复兴——来自杭州的经验解析》,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高端对话:走向世界名城——杭州战略17年,2018年11月。。见图1。

(一)从基底上平衡乡村生态,保护自然环境

乡村生态是指乡村在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乡村生态具有涵养、防护、生产、服务等多重功能,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5]。当前乡村存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村庄衰减等生态问题[6],对乡村生存发展基础提出了较大挑战。景区村庄规划建设应坚守生态底线,以“不可替代生态空间不触动、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农村生活空间有保障”等原则[7],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农旅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方式,维持乡村生态平衡。首先景区村庄应构筑山水林田村居生态保护空间体系,对自然景观、田园风光等吸引物提出保护、改善、治理等措施。农旅绿色发展应强调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低冲击影响,尊重并顺应自然,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人居环境改善应注重保护、留住乡愁,推进生态化改造技术方法,促进乡村物质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图1 景区村庄规划设计的“五态融合”范式

(二)从基因上挖掘乡村文态,传承历史文化

乡村文态是体现乡村性的文化形式与状态。乡村文态源于乡土,是村民在广大农村地域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历史性、持续性、可传承性等特征。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8],乡村历史积淀形成的地域乡土文化和物质遗存,既是景区村庄的灵魂,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那些口口相传的歌谣、传说,那些承载乡村记忆和乡土精神的山水田村,那些承载历史印记的传统民居、家族宗祠等,都将成为景区村庄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景区村庄规划建设必须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塑造。首先应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剖析建筑风貌、历史遗存、民俗文化等吸引物的内涵与特征。其次是科学制定保护规划,推进文物遗产、历史建筑、传统聚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然后是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通过文化原真性展示、文化融合性利用、文化重塑性兴建等方式,传承乡村文态[9]。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手工技艺、特色活动可以适当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展示出来、传承下来,让乡村文态真正为乡村复兴“塑魂”[10]。

(三)从根本上培育乡村业态,促进产旅融合

乡村业态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形式与状态。乡村业态是保持乡村地区活力的重要前提,是改善农户生计条件和生存环境的重要抓手[11]。景区村庄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打造自身特质品牌,通过景村一体、产旅融合模式,定位设计彰显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让村民有事可做、有利可图,改善乡村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在景区村庄业态培育过程中,应从城乡要素流动的时空格局、所处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乡村自身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开展产业基础分析;以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明确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分项目标与分步目标;从夯实传统农业、挖潜特色产业、促进农旅融合等方面谋划景区村庄产业发展策略;围绕“特色产品”吸引物,确定景区村庄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项目策划;最后将择选的具体产业项目在村域空间上进行落实,确保各产业空间落地。景区村庄的产业发展,应围绕着自身特色农业、特色服务业、特色休闲旅游业等进行产业体系培育,也可依托区域大环境优势打包发展山水旅游联动区,实现客源共融,共生发展。

(四)从基础上做好乡村形态,优化景点体系

乡村形态是指乡村作为物质载体的样貌与表现形式。具体可分为自然地理格局、乡村用地布局、建筑风貌形式、基础设施条件、交往空间体系等要素。乡村形态内涵旨在构建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为目标的乡村风貌体系和空间组织框架[12],强化对乡村空间的生态系统、文化系统、生产系统、景观系统综合特征的认知。结合景区化建设要求,乡村形态规划设计应形成“远景、中景、近景”三视角,“村域、村庄、公共空间”三层次,“山水田、街道巷、片区、界面、村口、节点”六要素的空间体系[9]。远景设计是通过生态景观、自然地貌、山体水系、田园大地等构建村域景观体系。中景设计是通过村内街道巷、功能片区、界面形态等设计,形成具有乡村意向的村落环境。近景设计则是对村庄主次入口、交往空间、特色建筑、服务设施、景观小品等公共空间进行设计,美化提升节点空间。同时,景区村庄应坚持打造“一条游线”,通过游览路线将远景、中景、近景串点成线,使景区村庄可看可游可学习,创造旅游效益。

(五)从关键上优化乡村社态,推进多元治理

乡村社态是指乡村社会组织形态以及乡村治理模式。乡村与城市的主要区别正是在于社会组织形态和治理模式的差异[13]。乡村社态自组织特征如何与传统规划自上而下作用机制相协调,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社会组织动员,即将不同治理主体、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社会圈子组织起来,为同一目标而行动[14]。由于公共物品多主体需求、旅游项目多元化开发、乡村建设多重性投入,景区村庄的乡村社态必然从传统单一治理模式走向多中心治理模式,允许其他投资主体和治理主体存在,采取多种模式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首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辅相成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党建设引领、村委管事、村民议事、村务监督的村级治理模式。其次,鼓励“能人治村”,实施领头雁、雏雁储能工程,融合乡土人才力量点亮乡村[15]。最后,融合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经营、物业化管理、村企民合作等方式共建乡村。

三、石壁湖村景区村庄规划设计

(一)村庄现状特征

石壁湖村位于诸暨市陈宅镇,由石壁脚、金家弄、西湖、新联、理家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7.2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1320人,常住人口845人。村庄现状基本特征如下:

(1)山水田村优美,但生态资源有待保护。村庄总体呈现 “山水田村”自然格局。村前田园环绕,两侧高山挺立,南靠石壁水库,四周绿树成荫。石壁水库库区宽阔、湖面幽静、风光旖旎,周边群山环抱,山上建有登山步道,可供人们登山观赏。由于缺乏保护措施,森林有些许破坏,部分山体裸露;水体受到污染,村内河道水质未达到Ⅲ类水标准。(2)文化特色浓厚,但历史遗存有待修复。石壁湖村原为陈村镇区,历史上是东阳与诸暨两市交界商贸之地,其中以夹山街最为繁荣。夹山街有各类商店几十家,宿夜店近10家,还有中西医联合诊所、邮政代办所、钱庄当铺等,到了清代时期,已经成为一个小型的商贸中心。解放后由于石壁水库建设,夹山街被淹没在湖底,并择址在石壁脚村重建新村,命名石壁湖村。石壁湖村传承了蔡氏宗族文化、耕读传家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其中以台门建筑最具特色。台门建筑乌瓦粉墙,砌有石阶和石门框,一般有三至九进,集聚连片、规模宏大。村内遗存有老厅台门、三幢台门、二房台门、新屋台门、后新屋台门等五大台门建筑,是当时蔡氏聚族而居之地。目前,台门建筑破损严重,文物修复急迫。(3)产业稳步提长,但特色产品有待培育。石壁湖村现状以农业为主,2018年总产值约4 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 000元,形成以水稻、猕猴桃、茶叶为主的农业种植体系。其中石壁湖猕猴桃远近有名,是诸暨市特色农产品之一。除此之外,石壁湖村尚未形成独特品牌和旅游产业,村庄吸引力和知名度有限,服务业收入、旅游创收低效。(4)空间布局有序,但人居环境待优化。石壁湖村下辖五个自然村,空间分布分散,但用地布局紧凑。村委会本点石壁脚村布局有序,遗存台门片区、库区安置旧村、近期兴建新村等片区,结构清晰、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并有水库下行水渠贯穿南北,串连各片区。前期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集中在沿线景观提升工程上,但面向旅游产业开发目标,建筑风貌亟待统一更新、庭院环境有待改善、公共空间不成体系。(5)旅游条件具备,但与景区村庄尚有差距。石壁湖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基本具备了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建筑风貌、历史遗存、特色产品等旅游吸引物,但与A级景区村庄创建标准尚有差距。主要体现为旅游管理服务设施缺乏、旅游接待与基础设施落后、特色项目与活动缺少组织、各项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

(二)规划设计对策

景区村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条可持续、高质量的乡村建设之路,离不开“建什么、为谁建、怎么建”等问题的探究[16]。石壁湖村以“活水思源、梦回台门”为主题目标定位,做活水文章、做好家文化、做精园业态、做优慢生活,打造以生态农业为基底,以库区观光、文化研学、康体休闲、生态度假为特色的3A级景区村庄。包括三个子目标。一是美丽乡村景观带上的活水之源:以水之源为主题,凸显饮水思源以及对沉睡湖底老村的怀念之情,通过水库观光、骑行游水、研水治水、村内戏水等项目,做活水文章,打造水主题特色村。二是生态宜居、文脉延续的文化故里:在满足村民农房建设需求的基础,以台门建筑修复为核心,挖掘台门文化,传承家族情、做好家文化,打造生态宜居的蔡氏台门文化故里。三是康体休闲、生态度假的旅游驿站:应对景区村庄发展旅游的新诉求,规划以村庄山水田村为基底,以水库、台门、农业园为特色,发展康体休闲、生态度假旅游,融入区域旅游共荣圈。

1.坚守生态底线,维护环境效益。规划遵循村庄“山水田村”自然格局,从保护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环境、发挥生态效益开展生态保护。石壁湖村山、库、水、田等生态空间具有较好生态防护功能,在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健康的同时,还能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首先提出山水田保护措施,严格控制基本农业田、生态公益林等保护红线,划定水库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水域与陆域,明确石壁水库生态管控要求。其次通过裸露山体覆绿、荒地坡地改造、驳岸生态化处理等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最后,以打造“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旅游吸引物为目标,形成水库观光区、登山休闲区、田园观光区,推进山水观光旅游和农旅绿色发展,发挥生态效益。

2.挖潜文态要素,焕发文化活力。规划遵循村庄文化的“历史性、持续性、可传承性”等特征,从挖掘历史文化、制定保护规划、利用历史文化着手,实现文态传承。首先规划对山水文化、传统街巷、台门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空间进行深入剖析,全面挖掘乡村历史发展演变、生产生活方式、精神文化制度等非物质文化,分析其演变、总结其特征,得出村庄个性主题与文化传承要素。其次制定保护规划。划定5处台门建筑的保护本体、保护范围、建筑控制地带,制定保护与修缮措施;清理修缮台门建筑群中的门洞、窗花、木雕、瓦片,坍塌及危房部分需要进行修复及固定,使整体台门建筑可以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对台门建筑周围的街道、水渠、院落提出改善与整治措施,梳理传统街巷、恢复老街风貌。然后是通过保存、共生、植入等方法,从保护、融合和发展三方面提出石壁湖村文化传承方式。生态山水、田园肌理、台门建筑、街巷肌理等应进行原真性传承;对5处台门建筑植入展示、研学、管理服务、旅游接待等新功能,焕发其新活力;注重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通过规划设计方法重塑公共空间,创新文化活动,丰富传统乡村文化。

3.推进业态融合,发展多元项目。规划以“活水、台门”为特质品牌,选择特色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为主导业态,实现客源共享、联动发展。结合石壁湖村农业格局,形成田园发展猕猴桃、低丘种植桃李果树、坡地培育茶园、高山作为森林涵养的立体种植格局,并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田间游、山上游项目。立足石壁水库特色资源,环湖开展自行车、马拉松等运动项目,设置少量驿站与观景平台,村内开发乐水园,发展戏水、漂流项目,总体形成环水游项目群(见图2)。整合村内传统老街、台门建筑、废弃小学、农家民居等,发展旅游服务功能,形成农家游项目群。传统老街将还原夹山老街繁荣景象,吸引八方游客;台门建筑植入展示、民宿等业态,吸引游客参观体验;原有农家乐进行建筑组合形成院落,改善建筑风貌,丰富娱乐活动,提高服务品质。

图2 石壁湖村域山上、环水游线

4.强化形态管控,提升游线节点。规划结合田间游、山上游、环水游、农家游四条游线,合理组织远景、中景、近景,进行“三层次、六要素”的管控引导与深化设计。远景主要考虑坝上、水岸、山顶的观景效果,通过遵循生态格局、修复裸露山体、美化四季林相等方式,管控村域景观体系。中景关注村居点的片区引导、街巷肌理、沿线整治。规划将村庄建筑风貌划分为历史建筑、老旧建筑、现代建筑三大风貌区,相应提出保护与整治方式;以老街为中心,合理组织村庄道路,形成快慢分离、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对老街街面、滨水沿线、公路沿线的建筑风格、形式、材质等作出设计引导。近景以农家游线串连的各公共空间,进行深化设计。优化主次入口景观,将石和水作为设计亮点,融入了台门建筑元素,强化识别效果;新增农乐园、乐水园两处乡村公园,以“游憩+体验”为主导功能,服务村民和游客两个群体;废弃小学通过保留结构、功能重置、空间植入等方式,改造成为乡村养老度假基地,兼顾产学研基地职能;此外,对台门建筑修缮、沿路民居整治、文化礼堂提升等提出了设计指引。

5.深化社态建设,共享文明成果。规划以共建共享为目标,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深化乡村社态建设。首先,以“活水思源、梦回台门”等为文化招牌,吸引乡贤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果园、茶园、民宿、养老度假基地等项目开发,共建乡村。其次,通过完善文化礼堂的功能、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功能、免费wifi建设、开通有微信公众号信息宣传平台等工作,促进乡建成果全民共享。同时,推进高校服务与乡村建设的全过程、系统化衔接,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促进校地协同发展。目前诸暨市与浙江工业大学小城镇协同创新中心已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陈宅镇(石壁湖村)产学研基地,努力将石壁湖村打造成诸暨市和浙江省宜居示范村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景区村庄。

综上所述,通过选取石壁湖村案例研究作为景区村庄规划设计“五态融合”范式的初步探索,分析景区村庄创建的意义和挑战,研判村庄发展的特征和问题,并进行主题目标定位,从自然资源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产旅融合发展、游线节点提升及文明成果共享五方面系统推进石壁湖村全面振兴。案例研究表明,“五态融合”范式从生态、文态、业态、形态、社态五维度构建了景区村庄规划建设策略,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升级转型。当然,美丽乡村升级建设中能否以景区村庄建设标准实现“五态融合”发展要求,需要科学规划、评价制度、推动机制等一系列的支撑。景区村庄创建只是美丽乡村升级的初步探索,如何保障美丽乡村升级规划的有效实施,以及评价其实施成效,在后续研究需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石壁村庄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的小村庄
104公顷! 120亿! 富力正式介入番禺石壁村旧改!
村庄,你好
『摘牌』
“摘牌”
登剑门关
咒语
争石壁
某景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