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铁空间设计的艺术性与功能性研究
2019-02-10李畅马凌颖
李畅 马凌颖
一、缘起:研究背景与目的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以及拥有两千五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是自身的需求,也是增强国际影响的支撑。截至2018年12月,上海地铁运营里程已达七百零五公里。
上海地铁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大致可分为:
第一阶段为2005年至2010年。这一时期引入网络标准化设计的理念,简洁、高效,视觉效果规整有序,满足地铁大规模建设的需求。
第二阶段为2010年至2015年。此阶段上海地铁一方面继续推行网络标准化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各条线路都在寻求突破与改变,意图打破全网络统一化、标准化所造成的装饰风格单一,注重把人文要素融入到地铁的空间设计中,并且通过重点车站集中表达。
第三阶段为2015年至2020年。这一时期将延续标准站为骨架并强化换乘枢纽车站、特殊建筑空间车站及有周边区域代表性的车站形成网络重点站、标志站。建筑、结构、机电、装饰、公共艺术融合一体,体现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新视觉形象。
2017年底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三期东延伸段正式通车。线路主要位于浦东新区的金桥、曹路镇,起自9号线二期工程终点杨高中路站后存车线东端,沿杨高中路向东前行,直至终点曹路站。全长13.831公里,有九座地下车站。设计上延续了之前一二期及南段的部分手法,并融入当代艺术场所的精神,还原设计本质,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与设计框架,将当代艺术设计手法融入上海轨交空间设计中,开启了轨交设计的新风尚。
地铁空间作为城市交通空间的重要场所,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有效媒介,如何在上海新一期建设中成为独树一帜的线路,避免出现“千站一面”毫无特色的地铁空间,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将功能与艺术更好地融合,是业主及设计师思考的重点。如果过度运用艺术元素,会导致内部空间环境视觉混乱,进入设计意图不明确的误区。好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仅要突出艺术本身,还需将其融入使用功能。
以9号线三期东延伸段金吉路站为例,基于在交通建筑中传递朴素的审美观,从简从优,最终确定了“开放自由、还原本质”的艺术理想目的。金吉路车站室内设计突出强调现代化科学技术,摒弃繁杂的装饰,趋向于利用地铁建筑本身构件以及混凝土、结构板材、设备管道等,利用新工艺、新材料与艺术美学相结合,使建筑空间本身塑造成为一件可以和生活亲密接触的公共艺术。希望以具有大量受众群体的轨道交通为载体,提高人们的艺术追求,影响人们对真善美的认知。这种改变的价值将从地铁蔓延至城市各层面。
二、地铁空间设计的艺术性与功能性
1.定位提升
地铁空间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专业之间的协同配合,设计单位繁多,专业庞杂,各自专业性强,空间装饰设计专业通常是在末端整合阶段。9号线三期的每个车站的定位都有所不同,而金吉路站作为全线重点站更需要突出特色,将“还原本质、回归自由”的主题突出表现,因此空间装饰设计在土建阶段就开始介入,与建筑转接共同确定了几个试点车站清水混凝土柱的截面形式,土建专业也提前做了管线预埋,将裸露清水混凝土柱的想法得以实现。这一点的实现,也验证了最初还原本质的设计理念,即把地铁里的管线、结构展现给公众。从空间装饰的角度来讲,这个设计看似特别“简”,但恰恰衬托了“地铁建筑的原始美感”,而在施工层面,对管线安装的要求更加严格。
首先是空间装饰设计对管线综合提出大致的排布走向建议。其次,管线综合设计完成后需要通过BIM模型进行验证,如果出现各设备管线的碰撞情况,则需要返至设备各专业对管线做出局部调整;施工单位在安装过程中如果出现各设备管线碰撞的不理想情况,仍需要继续调整修改。BIM建模的完成,有益于后续的施工交流,减少了施工人员的识图错误,降低了施工浪费,提高了工程质量。
空间装饰设计专业作为最后一道施工工序,要兼顾到相关信息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通信系统、暖通系统等多方面系统因素的整体把控。项目过程中采用了集中办公的联合工作模式。通过此次联合办公,加强了各专业单位之间的协调与交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前期空间装饰设计在土建阶段介入到后期的集中办公,这些设计的手法与操作方式不再是重复以往的地铁空间设计的“流水线”,这与前期清晰的定位密不可分。
2创新优化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地铁不仅要满足功能性需求,它也可以成为城市记忆的容器。城市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地铁空间的公共性具有丰富的城市记忆。集体的城市记忆会通过空间设计得以实现。
9号线三期东延伸段在设计上注重顶部管线的优化整合,摒弃常规管线和顶棚喷涂的方式,采用浅色系作为顶面主要色彩,提升了地下空间的亮度。由于地铁设施设备管线繁多,将设施设备管线优化整合,为原有建筑形态争取更多的空间。精细化的排管布线实现了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协调统一。
地铁空间中原始的结构梁柱及安装管道是唯一没有多余物的建筑构件,纯粹是按需要而建,不可或缺,现代建筑及装饰通常把这些原始形体进行包裹修饰,而忽视它们原始的美感。金吉路站摒弃多余装饰,绿色环保,体现精简现代感。
公共区柱面采用清水混凝土原始柱,并做了倒角处理,配合单独展示照明强化柱面结构,凸显结构柱的挺拔、轻盈、优雅。通过对机电各专业管线的优化调整,较传统的管线布置释放出更多的上部空间。地铁设施设备管线庞杂,在管线整合中及后期工艺的实施中都始终关注管线的序列所呈现的美学效果。首次提出的采用圆形风管的形式,得到了业主和暖通工程师的采纳,这些圆形的风管在空间中排列整齐而富有变化。所有的设备、桥架及风管均采用浅金色作为主色,而墙面的玻璃马赛克在粗犷的混凝土材质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精致,创造了工业感十足的空间氛围。
金吉路站融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将站厅、站台、出入口等标识尺度放大并用统一颜色作为底衬,一目了然。空间色彩、各設备管线的协调与统一也需要整体的把控。轨道交通系统繁杂,各类设备机房专业性强,为了使地铁设备用房建设及管理再上一个台阶,机房设计形成规范化施工及标准化模块,在色彩上根据各设备用房的机柜色彩、功能要求来细化空间色彩,以达到明亮清新的空间效果,而材质和规格则是根据不同使用功能、荷载要求、环境要求而确定,并采用统一的综合吊架来集成各类管线,节约空间和造价的同时还实现了艺术与功能的协调统一。
3.环保理念
在地铁空间设计中,艺术性不仅体现于历史文化、地域感知、城市情感、艺术形式,更需要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金吉路站在设计上,顶与墙均采取大面积的裸露混凝土,精简装饰,还原建筑形体本质的特色,减少了大量材质的使用,节约了资源与安装实效。柱体采用混凝土原始结构柱,并在土建阶段提前预埋线路,做到“干净整洁”。利用新工艺、新材料,实现了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协调统一,彰显以人为本、轻松自得的理念。
结语
对于空间的使用,功能性需求是前提,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追求事物的艺术性与精神文化内涵,逐渐成为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一种趋势。市民对城市地铁的期待不再只停留在它的使用功能上,也开始关注地铁建筑空间的艺术性,地铁空间功能与艺术的交融、人与艺术的互动、事物与空间艺术性的追求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新期待。地铁建筑空间在城市中有其特殊地位,其特殊性在于它的流动与穿越,既是时空的穿越,也是文化的穿越,更是历史的记录者。
金吉路站以彩色管线作为主要装饰元素,满足了艺术与功能的协调统一,在当下地铁车站的室内设计中建立了地铁自身的质朴的美学。所有的设计均考虑地铁建筑的可维护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附加的装饰精简到极致,有效地记录了上海地铁新一期建设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角度,对上海新一期建设的9号线三期以及重点站金吉路站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试图总结和提炼出地铁空间裸装修的理念与思考方式,汲取其中的精华,为我国未来地铁空间的设计发展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