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站设计引领城市美好生活:首届最美地铁站评选系列活动报道

2019-02-10陈志刚孙晨宇

公共艺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号线艺术

陈志刚 孙晨宇

摘要:本文是对首届最美地铁站评选作品收集、评选和展览及学术论坛等活动的深度报道。介绍了首届最美地铁站评选的基本立意、价值主张、评选过程与结果,以及后续学术论坛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对评选作品的综合介绍和分析,阐释地铁空间设计的多元表现形式与创作思路,以此回应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探寻地铁空间设计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相结合的路径和方式,为促进城市地铁空间品质提升与地铁空间设计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空间设计;地铁站空间;城市生活;公共艺术;最美地铁站评选

“2018-2019最美地铁站评选”活动,是由中国《装饰》杂志与《公共艺术》杂志、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办,由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理论研究与国际交流工作室承办的全国性大型评选活动。活动共设置三类奖项,包括由评选委员会评选出的“最佳主题设计奖”“最佳艺术创作奖”“最佳功能设计奖”“最佳活动策划奖”四类专业奖项和“十大最美地铁站奖”,以及由公众票选出的“最受公众欢迎地铁站奖”。

评审委员会由来自行业、协会以及高校专家组成。评委会主席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赵健。评委包括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汪大伟,中国《装饰》杂志社主编方晓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上海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主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校长张同,清华大学长聘教授、中国城市建设文化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科技部“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评审”专家吴诗中,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韩绪,同济大学教授吴国欣。评委会秘书长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志刚。

一、评选活动综述

自1971年北京第一列地铁开通以来,此后的几十年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拥有了地铁,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截至2019年4月,中国有三十八个城市开通了地铁。如今的地铁轨道交通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空间的设计是否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是否能够满足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综合需求,是否能够反映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这些都是当下值得讨论的话题。

在中国轨道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2018-2019最美地铁站评选”活动正是源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希望通过从专业评选和大众评选的角度对中国各个城市地铁站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评选,搭建产业发展、行业交流以及公众参与的平台,促进城市地铁空间品质的提升,推动地铁空间设计的发展与行业交流。

本次评选活动从策划、组织、征集、评审到颁奖,历时十个月。2018年10月24日,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截至2018年11月30号,共收到全国二十个城市近两百个车站参评。经过“2018-2019最美地铁站评选”评委会的公正、公平的评选,初评选出了三十一件(组)入围设计,并通过复评遴选出四类专业奖项共十七件(组)以及“十大最美地铁站奖”。此外,本次活动还邀请公众参与微信投票,排在前六名的将获得“最受公众欢迎地铁站奖”。

“2018-2019最美地铁站评选”作品展开幕式暨颁奖典礼于2019年4月26日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南院隆重举行。评委会专家、主办方代表、地铁公司代表、设计师以及设计单位代表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与颁奖典礼。

在颁奖典礼中,汪大伟与方晓风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评委汪大伟表示此次评选活动为国内地铁建设搭建了多层次、多角色的交流平台,并希望评选活动能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地铁建设从价值判断、审美以及精细化管理建设等方面助力,以建设出更美、更好的地铁,顺应和不断满足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价值引领和品质标准的风向标。评委方晓风在致辞中指出,国内缺乏地铁领域的专业评选以及公共艺术对人们生活的不断介入是此次活动的背景。他希望借此机会能促进人们对于地铁建设的思考,促进地铁建设者们的互相交流。接着,赵健代表评委会致辞,他表示评审团队力求在评审过程中探索地铁站场作为交通主体存在的公共艺术空间的特殊性,探索地铁对公共艺术的定义,以及为中国地铁公共空间的艺术建设指明方向,形成中国地铁公共艺术自己的标准和路径。

随后,由评委们宣布了获奖名单,并邀请颁奖嘉宾分别为获奖设计师、设计单位和地铁公司颁奖表彰。首先由评委吴国欣宣布获得“最受公众欢迎地铁站奖”的名单。经组委会统计,公众参与累计投票共计798747票。按照投票结果,排名前六名的分别是:上海地铁17号线诸光路站、广州地铁4号线南延段南沙客运港站、上海地铁12号线汉中路站、青岛地铁13号线高架站、上海地铁13号线标准站系列、青岛地铁李村站。《澎湃新闻艺术版》主编顾村言担任颁奖嘉宾为获奖地铁公司颁发奖杯和证书。

接下来由评委方晓风、张同、汪大伟,以及颁奖嘉宾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陈青,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徐明松,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周娴,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蒋铁骊,分别为获得四类专业奖项的设计师和设计单位颁奖。获奖名单、颁奖词以及相关设计说明将在后文中登出,此处不再赘述。

“十大最美地铁站奖”是所有奖项中最受关注的,在颁奖典礼上由评委会主席赵健宣读该奖项的颁奖词并公布获奖名单,分别由評委汪大伟、方晓风、张同、吴国欣为获奖地铁公司颁奖。广州地铁4号线南沙客运港站、青岛地铁3号线太平角公园站、青岛地铁李村站、深圳地铁7号线皇岗口岸站、上海地铁9号线金吉路站、长春地铁2号线兴隆堡站、北京地铁7号线珠市口站、上海地铁11号线迪士尼站、上海地铁13号线标准站、广东时代美术馆有轨艺术项目获得了“十大最美地铁站奖”。

二、展览内容介绍

本次作品展汇聚了三十一组入围的设计作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在展览开幕式中介绍了“最美地铁站评选”系列活动的背景与过程,肯定了展览中的地铁站设计作品所承担的时代任务。正如评委汪大伟所说,地铁实际上是一张网,一张生活的网。在这张网中,来自全国各地三十一组地铁站的作品代表了其关键的节点,它们从来自不同城市的设计团队、策展团队、艺术创作团队的地铁站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激发创作者更多的思考。

评委们纷纷对本届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赵健指出:地铁艺术中不同以往的创作条件、创作指向、创作路径、创作技术以及创作材料,使得地铁艺术空间更加科学。方晓风关注的是关乎日用民生的地铁站建设这个话题,他认为此次活动的举办使得建设方能够更多地听到大众的反馈。而吴诗中则提出了当下中国地铁站设计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标识不明、导向不清、换乘困难的功能性问题和色彩单调、材质冰冷、功能单一的情感性问题,以及无关艺术装饰的审美性问题等等。

三、学术论坛

中国城市地铁站设计主题论坛于4月27日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南院301会议室举行。论坛开幕式由金江波主持。

汪大伟先生在致辞中提出了本次论坛的主旨,是共同思考地铁建设背后的价值观及如何探讨地铁美的本质意义,即将地铁站的价值观与整体规划、建设、设计联系起来,提出了由精细化管理、视觉享受、温馨体验组成的立体的整体之美与和谐之美。此外,他还介绍了中国地铁的发展历程,鲜明地提示了论坛的焦点,即我们如何面对当下的地铁设计与城市人文发展的挑战,如何拿出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地铁设计的解决方案和思路,从而引出了论坛讨论的关键点。

随后,方晓风发表了主旨演讲,回顾了国内外不同策略和条件下的经典地铁站设计案例,包括2017年评选出来的全球十二个最美地铁站,阐释了地铁站“最美”概念的多元化。他指出,所谓“最美”,某种程度上应该是指最合适、最贴切。地铁站的建设要以一种简明的基调,进行艺术、文化的介入,与城市的基础条件、文化性、人文环境产生共鸣。

上午论坛的议题是“中国地铁空间设计与城市品质提升”,金江波、张同分别担任上下两场的主持人。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14号线项目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马忠政首先发言,他以《上海地铁17号线的建设与艺术特色追求》为题,介绍了上海地铁诸光路站的设计历程,包括顶层设计、建筑、结构、装修、功能设计以及公共艺术等方面,并阐述了诸光路站科学化的管理系统以及生态环保式的设计手法,在地域文化文脉传承的再现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

青岛地铁集团副总经理张君围绕《青岛地铁文化艺术建设情况》主题,讲述了青岛地铁在打造一体化公共艺术空间方面的创新。他介绍了以专业团队、专家咨询、公众参与、领导决策为工作模式的青岛地铁建设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效果。

深圳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中安做了题为《车公庙地铁综合枢纽的建筑装修与艺术创作》的分享,介绍了深圳地铁的运营和建设情况,详细说明了车公庙地铁站综合枢纽设计建造的艺术理念和文化内涵。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章莉莉在题为《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管理》的发言中,介绍了以设计管理来介入上海地铁站设计的实际案例,阐释了如何通过车站分层设计管理、线路文化主题设计原则、空间模数化设计方法,来有效地保障建设速度和整体形象。并通过对欧洲地铁的分析及对地铁站设计本源问题的解构,提出了中国城市地铁所普遍面临的特色危机问题。

广东时代美术馆副馆长、首席公共项目策展人王莉莉以《轨道与艺术的共存与边界——广东时代美术馆有轨艺术项目》为题,介绍和分享了通过五感让当代艺术在城市中心公共交通中发生,让艺术渗入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探讨了轨道艺术的媒介形式发展与价值、可能性与可行性、艺术与轨道公共空间新的共存关系。

下午论坛的议题是“地铁空间设计的功能性、艺术性与人文性”,赵健、周娴分别担任上下两场的主持人。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武定宇首先围绕《城市记忆与地铁公共艺术创作》展开发言,从何为文明、何为记忆、何为历史开始,分享了地铁“城市记忆”系列主题创作的案例,传达了“城市记忆”系列地铁公共艺术创作在虚幻与现实、传承与创新、传统与当代之中与地铁特有空间属性要求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华建集团上海现代环境设计院建筑装饰设计三所所长马凌颖在题为《地铁空间传达质朴的美学——金吉路站》的发言中,表述了金吉路站“还原本质,开放自由”的设计理念。探讨了当下轨道交通建设如何将功能要素和艺术美学相结合的实现路径,并宣扬了地铁室内站场公共艺术界面设计的朴素之美。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范文博博士以《艺术·文化·智性多维空间与公共场域的营造——长春地铁2号线空间一体化公共艺术设计》为题,立足于长春,介绍了如何在文化、空间、艺术三位一体的“一体化”理念下,串连起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阐释了如何以公共艺术的力量彰显城市特色与文化自信,打造与公众共享的“地铁艺术博物馆”。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三设计所总建筑师罗若铭在《中国地铁空间设计中地域特色与人文属性——持续的生长》的发言中,介绍了其在地铁车站建设过程中对共性与个性的持续探索,体现了其不忘交通建筑本质与基本调性的设计者修养;诠释了以主题确立和强化的角度作为中国地铁站场艺术介入路径的设计实践,为车站识别性的理解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参照。

深圳市杰恩创意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轨道交通部总经理陈文韬以《绿建设计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如何应用》为题,以当下环境问题作为有力的切入点,借助丰富的案例解读,介绍了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如何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到空间设计中,即以有效的控价、标准化的设计、参数化的设计、一体化的设计介入到地铁站的空间设计中去,通过室内设计的前置化解决思路,来达到地铁站空间设计的可持续性和艺术性表现。

公共艺术平台ToMAsTER明日大师联合创始人刘泉在《一群蝴蝶引发的中国地铁公共艺术运动》的发言中,讲述了汉中路站新媒体艺术装置的创作由来及其理念内涵,解读了新媒体艺术装置本身所具有的极强的互动性对地铁站空间公共艺术构建的指导意义,强调了公共艺术天然的沟通属性。

评委会主席赵健对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学术论坛深入关照了时代赋予地铁站设计的价值,发言者们对最美地铁站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概括,也探索和实践了存留于其他精神内涵的具体的和抽象的对象。同时,也为地铁站设计的理论化和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案例分享和对话交流。

结语

在地铁迅猛发展、地铁站空间与人们日常生活日渐相融的当下中国,地铁站空间设计与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日渐凸显,这种矛盾亦是国内缺乏地铁领域专业评选及公共艺术对人们生活不断介入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最美地铁站评选活动希望能够在地铁空间营造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到不同领域的社会及专业群体,以专业化和大眾化的视角去审视当代中国地铁站的现状。该活动一方面是普通大众对日渐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地铁站点的回应渠道,另一方面是专业群体对当下中国地铁站点设计的聚焦平台。

此次活动从评选、展览到颁奖再到论坛环节,始终以人为中心、以地铁为焦点,对地铁站空间设计与人们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探索。从评选过程中对专业性、公众性及其综合性的多维评选,入围作品的聚集展示,优秀作品的颁奖表彰以及学术论坛的研讨与学术交流,本次活动在两天的日程安排中时刻回应着自身所处的背景及价值主张,对地铁艺术环境的设计逻辑和创造逻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为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中地铁交通空间改革与实践成果做出了阶段性的展示与进一步的探索。

最美地铁站评选活动才刚刚起步,活动本身将随着对地铁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今后,最美地铁站评选活动将继续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为推动地铁站空间的可持续、易使用、有审美的发展道路继续向前而努力。

陈志刚,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综合主管、博士、讲师;孙晨字,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号线艺术
《室内空间设计》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SOHO模式下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婚庆展示区效果图》
高娜作品——合一园艺空间设计
纸的艺术
刘鑫、叶满波、刘颖空间设计作品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