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狼毒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分析
2019-02-10琳娜席琳图雅刘杰青格勒斯琴张志琴斯琴巴特尔
琳娜 席琳图雅 刘杰 青格勒 斯琴 张志琴 斯琴巴特尔
【摘要】目的 探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狼毒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为狼毒质量标准制订提供准确的实验依据。方法 本文观察对象选自乙醇超声提取的大戟科狼毒和瑞香狼毒,分析其有效成分和药理活性。结果 瑞香狼毒属于双氢双黄酮类结构的化合物,有效成分有倍半萜内荫、二萜生物碱、二萜环氧内酯、三萜苷及香豆素等,大戟科狼毒有效成分为7,10一十八二烯酸甲醋和十六碳酸乙酯、烷烃、烯烃和萜类等,均具有抗菌、抗肿瘤、治疗白血病和预防免疫缺陷的作用。结论 瑞香科狼毒和大戟科狼毒毒理及药理药效方面差异较大,只有明确狼毒的有效成分,掌握药理活性,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關键词】大戟科狼毒;瑞香狼毒;有效成分;药理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9..01
狼毒在中医记载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有着较高研究价值的中药[1]。但是一直以来中医科混淆了大戟科狼毒和瑞香狼毒,不能完全了解其有效成分和药理活性,因此使用较为混乱。为进一步准确分析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狼毒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本次研究选取乙醇超声提取的大戟科狼毒和瑞香狼毒,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观察对象选自乙醇超声提取的大戟科狼毒和瑞香狼毒。其中狼毒均采集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带草原。
1.2 方法
提取狼毒素:首先将试验所用狼毒根冲洗干净,并切片晾干,用碱浸泡、过滤、滤液酸化至PH值2~3范围,观察到褐色沉淀后,将沉淀研磨成粉状,通过乙醇提取两次,合并两次提取液,水浴中回收乙醚。膏状物加无水吡啶,摇晃均匀,添加少许醋酸酐水浴回流10 min,置入20倍冰水中,过夜,看到褐色沉淀。沉淀经历盐酸和冷水洗涤、碱溶解、过滤酸化等一系列环节,使PH值在2~3范围内,最后所得褐色沉淀,即狼毒有效成分粗品。
1.3 检测狼毒有效成分药理活性
检测有效成分为半萜内荫、二萜生物碱、二萜环氧内酯、三萜苷及香豆素,7,10一十八二烯酸甲醋和十六碳酸乙酯、烷烃、烯烃和萜类等。首先抗菌实验,取0.1 mg狼毒素,1 mL庆大霉素10倍稀释液和无菌蒸馏水,通过用滤纸片法做抗菌试验。菌种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克氏肺炎杆菌,从中选出抗菌效果最佳狼毒做动物实验。其次在小白鼠毒性实验中将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经灭菌蒸馏水溶解,肌注小白鼠0.1 mg,持续3日,每日早晚两次,肌注后观察小白鼠的生活状况和异常变化。
2 结 果
抗菌实验结果显示,黄酮类结构物质抗菌作用显著,尤其是对克氏肺炎杆菌;小白鼠毒性实验中注射狼毒素小白鼠体重增长明显超过正常小鼠,未出现死亡、过敏等异常情况,相比白细胞减少慢,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损伤功能的效果。狼毒瑞香狼毒属于双氢双黄酮类结构的化合物,有效成分有倍半萜内荫、二萜生物碱、二萜环氧内酯、三萜苷及香豆素等,大戟科狼毒有效成分为7,10一十八二烯酸甲醋和十六碳酸乙酯、烷烃、烯烃和萜类等,均具有抗菌、抗肿瘤、治疗白血病和预防免疫缺陷的作用。
3 讨 论
狼毒是一种有毒植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上分布了大量狼毒,但是对牲畜吸引力不大,事实上草场上狼毒种植量和载畜率两者具有负相关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对狼毒植物不断进行开发与合理利用,才能优化天然草原资源[2]。但现实情况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大量狼毒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中药材资源被严重荒废,如果临床研究加深对狼毒有效成分和药理活性的认识,就能够进一步发挥出狼毒抗菌、抗肿瘤、抗白血病等多种功效。现阶段关于内蒙古狼毒有效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的报道较少,其关键在于活性组分的提取和分离,医学研究中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到研究高效低毒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上[3],研究出提取无害活性化合物的方式,从狼毒中开发出有价值的抗病药物。本次试验检测了狼毒的药理性质,抑菌实验表明对克氏肺炎杆菌抑制作用显著,并且保护了小鼠白细胞,对白血病、肿瘤疾病都有着一定作用,但仍需临床对狼毒结构、特性和药理学的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瑞香科狼毒和大戟科狼毒毒理及药理药效方面差异较大,只有明确狼毒的有效成分,掌握药理活性,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肖泽丰,李晓旭,刘名飞,等.不同狼毒愈伤组织的抑菌活性及化学成分GC-MS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8):208-212.
[2] 祁小妮,马 梅,李振亮,等.藏药瑞香狼毒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v.46;No.335(08):129-136+144.
[3] 赵 琳,杨喜花,杨永明,等.瑞香狼毒根部烷烃类提取物GC-MS分析及抑瘤活性初探[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30(4):621-628.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