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在心衰病人的护理应用分析

2019-02-10朱丽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30期
关键词:穴位按摩穴位贴敷心衰

朱丽

【摘要】目的 探讨在心衰病人护理中运用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的效果。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月心病科56例心衰病人按计算机随机分组,分为:一般组(n=28)、配合组(n=28),对一般组实施一般护理,对配合组实施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分析患者病情控制效果。結果 配合组护理1周后左室射血分数与一般组组间对比更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一般组组间对比更低,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衰病人护理中运用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可提升患者病情控制效果,促进心功能恢复。

【关键词】心衰;护理;穴位贴敷;穴位按摩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02

心衰是心脏疾病患者病情加重后的状态,病死率高,且可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导致心功能慢性下降,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1]。目前多通过药物对症治疗心衰,由于患者发病后自理能力下降,因此治疗期间常需进行护理配合。但传统护理以西药护理为主,护理效果有限。中医认为心衰的发生与外邪入侵、先天不足、七情损伤、气血亏损、脏腑失调引起的心脉气血瘀阻相关,需及时改善心脉气血状况[2]。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是目前中医疾病护理的常用内容,为了解该护理方式的作用及效果,本研究在心病科心衰病人中,对28例患者实施了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护理干预,现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心病科56例心衰病人按计算机随机分组,分为:一般组(n=28)、配合组(n=28),一般组: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8.4岁(s=11.2);男16例,女12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为18/10;配合组:年龄50~82岁,平均68.5岁(s=11.1);男17例,女11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为17/11。一般组、配合组基本资料对比结果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对比研究。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病例:实施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为心衰者;一般资料完整者;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50岁者;意识清晰、可进行正常言语沟通者。排除病例: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不耐受者;已经实施其他中医护理者;其他严重组织、器官、系统病变者;研究期间死亡及中途退出研究者;精神障碍、配合度较差者。

1.2 方法

对一般组实施一般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理疏导、疾病健康知识宣教、用药指导及监护、病情监护、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

对配合组实施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护理干预,穴位贴敷:将附子(肉桂)、茯苓、凡士林按1:1方案混合,研磨成粉,并置入姜汁,制成药膏。由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向患者介绍穴位贴敷治疗的要点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配合,取药膏,急性发作时对患者心俞穴、肾俞穴、膻中穴、内关穴实施贴敷,药膏3 g/次,1次/d,40 min/次;病情缓解后对心俞穴、肾俞穴、膻中穴、内关穴隔日贴敷,药方不变,6 h/次,贴敷中及时询问患者感受。穴位按摩:及时向患者介绍穴位按摩的作用,取患者心俞穴、内关穴为主穴,将膻中穴、肾俞穴作为配穴,按摩时护理人员伸直拇指,并用外侧对穴位按推,其余四肢弯曲,2 min/穴,3次/周。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心功能变化状况。在患者护理前及护理1周后使用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1.4 统计学意义

用SPSS 22.0软件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患者心功能变化状况分析,配合组护理1周后左室射血分数与一般组组间对比更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一般组组间对比更低,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心衰的发生与心血管疾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因素存在关联,患者以心室泵血及充盈功能低下为主要特点,多采取药物对症治疗。但心衰影响因素较多,不良环境、不良生活习惯等均会影响病情,因此在患者治疗期间常实施护理配合,以减少疾病影响因素,保证治疗效果。但常规护理效果有限,难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3]。

中医认为心衰属于虚实夹杂证,外感湿邪、情志不调、过度劳倦均会诱发心衰,气虚、血瘀、阴虚、阳虚、痰浊均是常见的病因。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是中医护理的常用方法,本研究实施穴位贴敷时,在急性期时取附子(肉桂)、茯苓、凡士林制作药膏,其中附子(肉桂)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止痛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效,制成药膏后穴位敷贴可促进药物吸收,发挥健脾宁心、温中散寒、祛瘀止痛等功效,促进心脉气血通畅;且实施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时,取内关穴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膻中穴可调理气机;肾俞穴可外散肾脏之热,渗湿利水;心俞穴可散心热,针对性调理机体气血,促进脏腑协调、阴阳平衡、气血通畅,减轻疼痛[4]。本研究中配合组护理1周后左室射血分数与一般组组间对比更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一般组组间对比更低,分析原因是实施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可从中医原理针对性控制中医病因病机,达到标本兼治效果,因此更利于心功能恢复[5]。

综上,在心衰病人护理中运用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可提升患者病情控制效果,促进心功能恢复,值得运用。

参考文献

[1] 吴 迪,王 露.穴位贴敷配合中医护理方案对心衰症状改善的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6):152-153.

[2] 文春波.神阙穴位贴敷联合中药直肠滴入对心衰患者便秘的疗效[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12):93-94.

[3] 江鸿杰,何燕妮.足三里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7,7(1):289-290.

[4] 吴秀玉.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应用于心衰患者的效果[J].光明中医,2016,31(16):2411-2412.

[5] 李学琴,丁震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及优质护理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3):23-24.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穴位按摩穴位贴敷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罗浮山百草油穴位按摩缓解头痛86例疗效观察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疗效研究
加味枳术丸配合腹部拔罐穴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36例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观察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中药封包联合穴位按摩在人工流产术后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