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2019-02-10刘春霞董竞琳陈颖萍李燕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30期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应用价值

刘春霞 董竞琳 陈颖萍 李燕

【摘要】目的 探究采用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并检测健康体检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超敏C蛋白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效果显著,通过炎症反应有效评估该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值得应用。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冠脉综合征;检测意义;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02

急性冠脉综合征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该病为冠状动脉出现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如不及时治疗,该病逐渐进展,出现糜烂、出血等并引起血栓形成,最终表现为急性缺血綜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金标准为造影检查,但造影检查不仅创伤性较大,对患者带来一定伤害,同时造影检查较为复杂,增加患者的危险性,并非常规检查。而采用心电图检查灵敏度不高,而CT检查虽特异性较好,但多在发生心肌缺血6h以后方可检出,在临床检测中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为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早期检查心肌缺血非常重要。超敏C反应蛋白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密切,并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子。本次研究中将健康人群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对比,总结其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60例,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排除脏器功能障碍患者、肥胖患者、心绞痛患者等。本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40~71岁,平均(54.3±6.7)岁。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患者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未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等情况。本组男47例,女13例;年龄42~77岁,平均(54.9±7.2)岁。两组基本资料相似度较高,经对比无显著差异,可比性强。

1.2 方法

所有参加研究的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在清晨进行静脉采血,嘱患者为空腹状态,采血时间在早晨6点~7点;采血量为3~5 mL,在室温下进行血清分离,并在下午3点前检测完成。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比。P<0.05代表差异显著。

2 结 果

如表1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超敏C蛋白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一种冠脉粥样硬化、糜烂、血栓形成等因素导致阻塞、血流不畅的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在临床较为常见,该病在斑块破裂中,炎性因子可达到粥样硬化斑块向不稳定发展的作用,导致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阻塞。超敏C反应蛋白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人体血清中存在少量,当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肿瘤、感染等症状时,导致肝细胞受到刺激,分泌并合成炎性因子,导致症状严重,同时血清浓度不断升高。有研究显示,急性冠脉综合症和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其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形成血栓及痉挛的情况。因此,加强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研究,有利于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

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C反应蛋白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C反应蛋白通过肝脏合成,和配体相结合促进吞噬系统清除病原的能力;C反蛋白在正常人群中含量较少,当出现感染、重大刺激时诱导肝细胞合成和释放进入血液,在炎症发生3d左右达到高峰,当患者应用要往后,炎症因子逐渐消失,从而C反应蛋白也随之降低。而超敏反应蛋白为C反应蛋白中最敏感的一种,在疾病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有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是检测炎性因子的标志,为炎性反应中非常敏感的指标。当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时,患者那片血管能力发生改变,并降低一氧化氮的活性,从而对内皮细胞进行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同时加重血管损伤,促进血栓形成。C反应蛋白的高低可有效反映出患者炎性反应的强度,从而体现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如C反应蛋白升高,可加重心绞痛发生,或导致心肌细胞出现坏死。但以往通过C反应蛋白检测时,灵敏度较低,对于低浓度的C反应蛋白水平表现不够明显。而应用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诊断时,可有效检测出炎性反应,具有精准性和敏感性。

在本研究中对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超敏C蛋白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的表明了超敏C反应蛋白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准确率高,值得应用。

总之,超敏C 反应蛋白诊断敏感性强,准确率高,排除其他因素导致在排除了其他因素导致的超敏C 反应蛋白下,超敏C 反应蛋白在临床可作为检测非特异性炎症的标志,体现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情况,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否发生的评估,及严重程度,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勇先,郭俊瑾,朱晓明,徐 艳.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06):32-35.

[3] 刘 淼,陈德春,白旭晨.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疾病程度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09):34-36.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急性冠脉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应用价值
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的关系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强化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疗效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
浅谈公共管理在税务行政管理应用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