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9-02-10姜楠
姜楠
【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2018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完全再通率和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的临床治疗方式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4..01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较高的临床结局,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患者的治疗,其关键在于冠状动脉复通和再灌注[1]。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具有作用强、复通率高的独特优势,广泛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2]。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确定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除其他疾病类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60例患者,男37例,女23例,年龄41~76岁,平均(52.1±2.3)岁,观察组60例患者,男30例,女30例,年龄39~74岁,平均(47.51±3.4)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差异,不影响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方式进行常规治疗,方法:将150U的药物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成。
观察组患者采用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的方式进行治疗,方法:按患者体重进行药物调配,肝素药物(每公斤体重的60个单位),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重组尿激酶原和生理盐水,重组尿激酶原20 mg,生理盐水10 mL,静脉注射,重组尿激酶原和生理盐水,重组尿激酶原30 mg,生理盐水90 mL,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成,根据患者的体重(每公斤体重12个单位)采用肝素静脉泵入,48 h监测患者的APTT时间。
1.3 观察指标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判断患者的冠状动脉复通情况,TIMI的结果显示2级、3级判断为血管再通,血管的再通率是2级再通率和3级完全再通率的总和。2级再通的判断标准为:造影剂于冠状动脉远端呈现充盈状态,造影剂行进速度较慢,3再通的判断标准为:造影剂充盈,速度较快。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完整导入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60例患者的完全再通率为76.7%,再通率为87.6%,对照组患者的完全再通率为46.7%,再通率为63.3%,观察组完全再通率和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治疗中出血,26例患者出现心绞痛,6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2例患者再次心肌梗死;观察组60例患者治疗中,0例患者出现出血,0例患者再次心肌梗死,8例患者出现心绞痛,2例患者出現心力衰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6.7%,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41.7%,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著。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进步,重组人尿激酶原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得到应用,且疗效显著[3]。重组人尿激酶原通过活化纤溶酶原实现溶栓,患者血栓堵塞引发缺氧,血压随之变化,纤溶酶原激活剂降解栓塞,诱导尿激酶原向尿激酶转化,将栓塞溶解,提高了溶栓效果。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对效果有关键作用,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因此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率.参与本研究的对象,都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突发6小时内进行治疗,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因此重组人尿激酶原比尿激酶方式的效果更显著,不良反应少,副作用小,可作为基层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的常用普遍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丁世芳,陈志楠,等.临时起搏器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急诊术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7(17):321-322.
[2] 许 骥,华 琦,刘力松,万云高,李东宝,胥照平,姜 燕,杨 旭,李天德,胡大一,刘荣坤,杨 峥.重组人尿激酶原与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纤溶系统影响的比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02):245-246.
[3] 李 健,丛玉隆,胥照平,魏 星,杨 丽,兰亚婷,刘 锐.重组人前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血浆纤溶参数监测[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6(06):178-179.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