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PS联合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对肺功能变化及安全性影响分析

2019-02-10陈永华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29期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功能安全性

陈永华

【摘要】目的 研究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PS联合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对肺功能变化及安全性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6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NAVA治疗,研究组采用PS联合NAVA治疗。对比两组治疗肺功能变化情况,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Rrs、TV、MV、OI、PaCO2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rs、SpO2、PH、a/APO2、PaO2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过程中,PS联合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可较快的恢复肺功能,具有良好的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神经辅助通气;肺功能;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9..02

呼吸窘迫的主要因素是肺的成熟度较差,同时肺泡II型的上皮细胞内分泌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量显著减少[2],发生呼吸系统综合征和呼吸障碍,有极高的病死率[4]。其临床主要症状有青紫,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机械通气及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案,本研究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PS联合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ist,NAVA)治疗,观察其对肺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6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72例和研究组95例。对照组采用NAVA治疗,研究组采用PS联合NAVA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平均年龄、体重、性别比例、平均出生时间、原发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均告知所有患者家属试验目的及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先天性肺发育畸形。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支持,防治感染和防治并发症的基础治疗,同时给予NAV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变化情况,肺功能指标包括:呼吸系统的阻力(resistance of respiratory system,Rrs)、呼吸系统顺应性(compilance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Crs)、潮氣量(tidal volume,TV)、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MV)、SpO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PH、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rterial-alvolar oxygen pressure ratio,a/APO2)、PaCO2、PaO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患者Rrs、TV、MV、OI、PaCO2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rs、SpO2、PH、a/APO2、PaO2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病理诱因除外心源性原因,大多以休克、缺氧窒息等,其临床一波凹陷主要为患者早期即出现吸凹和呼吸窘迫发绀,进而出现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程度可通过血气分析了解,其肺部的X线典型表现主要是通过支气管的充气征和毛玻璃样变[5]。临床上通常认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由于多种原因而匮乏,从而导致患者的肺不张和呼吸道闭塞。具有进展较快、发病急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易导致患者呼吸衰竭,甚至死亡[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肺功能和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PS联合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可较快的恢复肺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倪 忠,余 荷,倪越男.神经调节通气辅助在成人机械通气中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6,56(38):103-106.

[2] 董 宏,张 英,吴琼华.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104-106.

[3] Cho YJ,Moon JY,Shin ES,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Tuberc Respir Dis(Seoul),2016,79(4):214-233.

[4] 张志刚,卢庆辉,陈均龙,等.布洛芬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后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4):234-237.

[5] Dulasi Durga K,Adhisivam B,Vidya G ,etal.Oxidative stress and DNA damage in newborns born to mothers with hyperglycemia-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7,20(13):1-11.

[6] 陈 正,罗 芳,马晓路,等.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9):709-712.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功能安全性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多索茶碱与噻托溴铵联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
雾化吸入联合优质护理对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的体会
足月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不同正压通气方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治疗中的效果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