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文中钢琴作品《柳色新》中“再融合”创作观的探索

2019-02-10胡雅曼

北方音乐 2019年23期
关键词:古琴钢琴

胡雅曼

【摘要】周文中先生将西方现代音乐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乃至易经理论熔为一炉,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既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的精髓。本文以其钢琴作品《柳色新》为例,从音响形态、和声语言及各种艺术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再融合”音乐理论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钢琴;古琴;再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与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以及法国华裔画家赵无极先生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周文中先生于1946年旅居美国后,对中西艺术的起源与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研究,从而为融合中西艺术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生活在西方,又是华人,这样的双重身份有利于他将两种音乐思维进行有机的结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虽然他的作品多姿多彩,但“再融合”的理念始终贯穿在他的创作中。他将西方现代音乐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包括古琴音乐、诗词歌赋、水墨画、书法乃至易经理论等熔为一炉,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既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的精髓。

钢琴曲《柳色新》是周文中先生早期艺术创作的一首代表作,该曲标题取材于中国唐代诗人王维赠别朋友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乐曲以著名古琴曲《阳关三叠》为蓝本,用钢琴模仿出古琴音乐的意境,是周先生对自身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探索。

一、音响形态的“再融合”

中国的传统乐曲飘逸洒脱,有着独特的音乐魅力,但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强调的是单一音的价值,而在西方复调音乐理论中,是以多声部的立体性和平衡性为主导,这就让单一的旋律音成为多声部层次的附属线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无论从观念还是创作技法等方面都与西方四部和声式的音乐创作方式是背道而驰的。从印象派音乐的兴起开始,西方有不少作曲家尝试将东方音乐语言和传统元素引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东西方的音乐创作思想从此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碰撞乃至融合,周文中先生也认为现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外,还应该主动突破不同文化界限的限制。这与他的老师、挚友、作曲家瓦雷兹的音乐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瓦雷兹认为,西方音乐是对“声音的组织”(包括音高、和声、节奏等)的智慧梳理,虽然他从来没有直接接受过东方音乐思维的影响,但在周文中先生看来,这个观点与中国古琴音乐强调“有生命的物体”相互呼应,他们都强调每一个单音就是一个音乐实体,音乐的意义在于音的本质,这个概念冲破了西方复调观念的传统界限。

中国十大古琴名曲之一《阳关三叠》音调纯朴而沉郁,情真意切、耐人寻味,恰好跟瓦雷兹与周文中师生二人同出一辙的声音审美观念相契合,但要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较大风格差异的东西融为一体,是需要大智慧和探索勇气的。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如何把单声部思维的中国旋律与多声部思维的西方和声体系进行整合,同时,还要能够保留中国古曲的韵味。

西方古典音乐一般采用四部和声来表现其声部的立体性,而中国传统音乐却更注重单音旋律线条的持续效果,比如古琴音乐,旋律虽然重要,但它的审美重点却似乎更倾向于琴弦振动后所产生的空灵的意境。为了最大程度的呈现出古琴音乐的特殊美感,周文中先生巧妙地利用钢琴来模仿古琴音乐中单音的振动,同时通过和声色彩以及特定的音域来使这样的声音效果得以丰富,让原曲的单旋律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变奏出现在不同的音区,形成音色上的对比,加上踏板的渲染,连绵不断的低音混响始终贯穿全曲,该曲的音域甚至跨及六个八度,比原曲单音旋律的表现力显得更加丰满,将古老传统的“中国风”用西方音乐语汇完美的演绎出来,为听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现代音响效果与感观享受。《柳色新》是周文中先生用西洋乐器模仿中国古琴的第一首作品,也为他后来创作《渔歌》奠定了基础。

二、和声语言的“再融合”

《柳色新》十分巧妙地将原曲中的装饰音改编为二度横向发展的旋律与九度纵向发展的和声。大量的小二度装饰性音程连续出现,将古琴音乐特有的“滑奏”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小九度模仿古琴演奏时手指在琴弦上滑动所产生一种不协和的阴郁色彩;用减五度音程模仿古琴的“抹”;用增八度和倍增八度分别模仿散音和泛音;在低音声部通篇使用了小九度音程的持续进行,低沉浑厚,营造出“伤离别”的音乐氛围;在旋律声部运用和弦外音进行环绕,这些不同音程与音域所产生的张力,让人耳目一新,各种技法元素的交融使得《柳色新》这首作品既带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又如此地契合传统。作品中小二度与小九度不断碰撞,纵向和声思维被打破,横向线性思维融合其中,这样的创作思维既符合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又将中国古琴音乐的特殊韵味融入其中,无论从审美和技法都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三、多种艺术形式的“再融合”

周文中先生认为,文化功力是艺术创造力的原生动力,文化功力越深,创造的境界就越高,没有文化的音乐必然是肤浅的。周先生极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入研究过中国古琴音乐、诗词、书法、水墨画等艺术形式。他擅长于将诗词、绘画、书法乃至哲学等传统文化与音乐结合起来思考,认为这些艺术中到处都蕴含着音乐语言,例如节奏、风格、韵律、结构等,而这些恰恰是作曲家需要研究和掌握的基本语言。他的音乐创作也深受各种艺术的影响,时时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与哲学的意境与内涵,而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占据主导地位,对周文中先生形成崇尚自然和谐的音乐哲学思想,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思想也是周文中先生毕生的音乐追求。他尝试利用音乐语言对詩词、书法等进行阐释,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领悟,以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文学艺术相结合,吸收各类艺术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思维,例如我们通常所了解到的,书法需要强调笔墨的流畅与控制,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刚柔并济;中国画强调“气韵”,融化物我,创制意境,以形写神;诗词要具有节奏感、韵律美;古琴演奏则要“清丽而静、和润而远”,追求“真空妙有”等。《柳色新》中的节奏与速度变化就深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快意时行云流水,忧郁时慢而深沉,传形,传神,传志,传情。周文中在《柳色新》的演奏注释中如是说道:“诗文中被抑制的情绪,与古琴弹奏中微妙的变化与中国书法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控制笔墨的流畅过程——(需要)通过书写节奏与落笔轻重的差异、线条与结构的变化来达到,在张弛有度的过程中创造平衡。”

四、结语

《柳色新》用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将中国古琴艺术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内涵和意境深远。周文中先生“再融合”的音乐思维与创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让我们学会在当代音乐文化空间中,本着包容、理解的态度,逐渐实现不同文化的“和平相处”。周先生的艺术创作虽然有着不同文化观念的整合,但仍然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再融合”的音乐创作观念渗透于他的每部作品中,中国审美与西方作曲技法的融会贯通形成了周文中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作品中蕴含的东方情调对中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永葆.周文中走向“再融合”的创作理论与实践[J].音乐艺术,2003(3).

[2]张晟.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记周文中先生钢琴曲《柳色新》[J].北方音乐,2014(1).

[3]胡小鸥.作曲家周文中的音乐观及其影响试析[J].四川戏剧,2012(6).

[4]刁洁.周文中早期作品的和声技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古琴钢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寻访千年古琴
纸钢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的发展
最牛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广陵古琴沪上琴箫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