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大学生杀人犯罪预防

2019-02-10周凝希

法制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犯罪预防大学生

摘 要: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杀人犯罪的报道层出不穷,每一次都引起了轰动全国的关注。通过研究大学生杀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有助于我们有效地预防大学生杀人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杀人犯罪;犯罪预防

中图分类号:D917.6;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35-0194-02

作者简介:周凝希(1998-),女,重庆人,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法学。

一、大学生杀人犯罪的定义及其特点

大学生犯罪是通过犯罪人的年龄特征和身份特征来划分的犯罪行为的重要类型之一,大学生杀人犯罪是指接受大学注册入学和接受教育的群体实施的故意、过失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行为。通过研究大学生杀人犯罪的特点、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生杀人犯罪。

从各大学生杀人犯罪案例来看,大学生杀人犯罪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激情杀人。心理问题是很多大学生犯罪的重要诱因,由于心理素质较差,导致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的研究报告表明,大学生中有16%到25.4%的有心理障碍,其中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为主。其二,作案手段残忍,作案工具和方式多样。很多大学生杀人犯罪均采用用刀捅人、下毒等残酷手段,且很多杀人案例都杀人分尸,可见其手段之残忍。其三,杀人动机大多为财杀、情杀。其四,杀人犯的道德缺陷严重。很多大学生杀人犯罪的案例中,被杀害人多为同学、恋人、老师等亲密关系,可见其道德缺陷和人性泯灭。

二、大学生杀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14-25岁是青少年期,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8-25岁之间,仍处于生理发育迅速、内分泌强烈的阶段,很多大学生内心躁动、活泼好动,存在情绪不稳定的问题,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加之长期生活在竞争激烈的大学校园里,容易产生焦虑、孤独、自卑的心理,且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最后诱发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变态心理主要有冲动、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和性变态四种类型的变态心理。由于许多大学不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最终导致学生形成偏执型、抑郁型、暴力型人格缺陷。在这种人格缺陷的诱使下,加之很多大学生认知能力差,缺乏自我意识,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诱惑沾染恶习,最终滋生了杀人犯罪行为。

(二)外部原因

1.家庭层面

原生态家庭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我国大学生杀人犯罪的案例来看,犯罪大学生家庭经历大多相似,伴随着心理压抑、没有安全感。家庭层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化程度和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家庭贫困,对孩子主要是放任型教养,容易使得孩子形成了一种自卑感和冷漠、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的人格特征。其二,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不健全。据有关调查统计,在大学生杀人犯罪的案例中,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大学生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在不健全的家庭中,子女消极情感多,不安全感较强,易形成冷漠、怨恨、漠視法律的个性。

2.学校层面

(1)素质教育缺失。我国的初、高中的应试教育教育存在显著缺点: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生要想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制知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因为对法制知识宣传的缺失,导致学生不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和杀人的代价,许多学生思想素质极差;此外,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导致了杀人行为的发生。

(2)学校管理缺位。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缺位是滋生大学生犯罪的一大成因。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开始变得自由散漫。目前很多高校都对大学生宿舍安全放任不管,很多大学生夜不归宿、寝室内存在盗窃问题也得不到关注;加之大学普遍实行学分制,很多学校学生不上课都没人管,只要参加考试即可,更滋生了许多大学生不务正业、整日旷课的情况。

3.社会层面

(1)城乡贫富差距巨大。我国城乡贫富差距巨大,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家境贫穷,无法融入周围的同学,最终滋生了自卑情绪。一份针对北京市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报告指出,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自卑,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由于来自乡村的贫困生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与周围的同学感到格格不入,不平衡心理容易滋生精神上的孤独和自卑,不愿与人深交,最终导致性格扭曲。

(2)社会不良文化影响。近年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由于大学生认知能力产生偏差,意志力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于不良现象往往缺乏辨识能力。2008年,法官尚秀云在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研究调查表明,有关色情和暴力污染的网上及影像制品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观看含有害色情内容并受到影响的占56%,经常观看的占44%,经常观看含有暴力内容并受到影响的占83%。这些色情、暴力的内容会使得学生对暴力习以为常,最后诉诸实践,导致犯罪。

三、大学生杀人犯罪的预防建议

所谓犯罪预防,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消除或者减少犯罪产生的一切原因和条件,防止、阻遏犯罪行为的发生,减少乃至根治犯罪现象,对全体社会公民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治措施体系及其控制过程。针对大学生杀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对大学生的杀人犯罪预防,不仅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改善,还要深入到家庭、学校、社区等各个方面。

(一)宏观犯罪预防

从立法方面来看,由于很多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国家立法规定中缺乏对大学生的利益保护。国家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改革行政管理和司法制度,不仅仅是针对未成年人,还要重视对大学生保护的规定,如对大学生进行刑事审判时保护其隐私、建立大学生犯罪预防机构等等。

从改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方面来看,法律还应该重视培养社会的良好风气。如对企业产品制造、销售及广告宣传中有关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依法规制,鼓励社会公民、机构组织参与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等。

(二)微观犯罪预防

1.家庭预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预防子女犯罪:其一,认识态度上,父母应该重视对子女的德育教育,重视对子女世界观、人生观、恋爱观的引导;其二,教育方式上,父母应从小科学地教育子女,如身教重于言传、不要采用暴力性的教育方式等,在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进行沟通疏导;其三,家庭结构上,父母应尽量稳定家庭结构。

2.学校预防

教学内容上,学校改善应试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如普法、关注生命的重要性等;教学环境上,学校一定要坚持开展公平、无差别的学校教育,优化学校环境,树立优良学风;安全保障上,学校应晚上学校安全保障体制,注重校园安全管理,如设立校园急救电话等;从救济措施来看,学校可以成立心理诊所,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予以关怀,防微杜渐;对有过违法犯罪的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发动骨干教师进行专人帮教。

3.社区预防

社区预防是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重要途经,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社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筑立体式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网络:其一,改善社区精神环境,为大学生及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文化娱乐场所。如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就业指导活动,强化邻里关照意识等。其二,广泛开展综合性犯罪预防,如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健全社区安全防御的组织机制,开展安全文明小区建设活动等;其三,充分发挥调解组织作用,及时化解矛盾;其四,重视对大学生杀人犯罪的救济,如对社区内有偏差行为、违法犯罪的人进行“一对一”帮教工作等社区矫正和帮教活动。

大学生杀人案例的频发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对大学生杀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意识到,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刻不容缓,预防大学生杀人犯罪是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共同的责任。相信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能夠有效地降低我国的大学生杀人犯罪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康树华.犯罪学通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

[2]曹子丹.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综述[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

[3]张小虎.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基本理念[J].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146-153.

[4]杨东录.大学生杀人犯罪的一般规律及其预防对策[C].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5-13.

[5]张应立.对十二起大学生杀人案件的实证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03):24-27.

[6]蔡应明.犯罪预防学[M].上海三联书店,2010.

[7]金泽刚.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和人格因素辨析——以赵承熙、马加爵等大学生杀人案件为例[J].犯罪研究,2008(03):19-23.

猜你喜欢

犯罪预防大学生
学校生态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犯罪预防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预防进路——以新型政商关系为视角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情境犯罪预防本土化研究进程及展望
PPP项目常见犯罪预防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构建立体职务犯罪预防网络 加强医疗行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