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之窗
2019-02-10
胡耀邦两拜炎帝陵
1963年12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兼任湖南省委书记、湘潭地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在湘潭地委书记华国锋的陪同下,从茶陵到酃县(今炎陵县)作社会调查。
8日上午,胡耀邦和华国锋到炎帝陵进行了拜谒。9日上午,在酃县的一次党员大会上,他说:“这两天在酃县,我十分感动,民间有传说,《酃县志》有记载,炎帝神农氏是我们的始祖,他为人类的繁衍、发展、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的主要功绩有: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普尝百草,发明医药……”
1964年4月上旬,胡耀邦第二次来到酃县搞调查研究。4月5日,他又一次拜谒了炎帝陵。在塘田公社的座谈会上,他又一次提到了炎帝神农氏,说:“炎帝重视发展农业,十分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几千年来,炎帝的功德一直铭刻在人们的心里。我们都是革命干部,是共产党员,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做几件好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
1986年4月,酃县人民政府致函胡耀邦,请求他给炎帝陵题写“炎帝神农氏之墓”墓碑碑文,并将前面引述胡耀邦的讲话稿寄给胡耀邦审核,想将讲话稿立碑。不久,酃县收到了胡耀邦的回信和文稿。胡耀邦不仅题写了“炎帝神农氏之墓”的墓碑碑文,还回信表示同意将自己的“讲话”文稿立碑。
碑文表达了中华儿女传承炎帝精神的赤子之心,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民本精神和朴素情怀。
(登高摘自《文史博览》2019年第1期,黄建林文)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剿共”的深层原因
一是红军实力不可轻视。经过长征,红军实现了战略转移,中共实现了政治与军事路线的大转变。红军到达陕北后人数虽然大为减少,但保存下来的都是身经百战的精华与骨干。红军初到陕北便接连在榆林桥、劳山和直罗镇打了几个大胜仗,歼灭东北军近3个师的兵力,证明红军战斗力依然强劲。特别是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蒋介石对红军围追堵截的失败。
二是“三位一体”已成气象。西安事变前,东北军、十七路軍和红军,3支队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三位一体”的局面已经形成。这种格局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北高原敌我实力对比。
三是“剿共”不成乃大势使然,蒋介石另有考量。蒋介石也知道共产主义是个世界性问题,单靠军事“围剿”不能解决共产党的问题。但他想通过武力“围剿”,消灭中共的武装与政权,让中共作为政党或“文化团体”公开活动,并且他还想利用中共与苏共的特殊关系,通过中共联络苏共,让中国与苏联建立起良好的国家关系,让苏联在未来的中日战争中站在中国一方。
四是通过西安事变,蒋介石也看到,不仅各地实力派不肯为“剿共”出力,就连南京政府内部也分化为政治解决与武力“围剿”两大派。
(麦农摘自《文史精华》2019年第3期,宋连生文)
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运用了哪些新技术
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有力证明。那么,它运用了哪些新技术呢?
第一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在海水环境下能达到120年的使用寿命。原来的寿命只有二三十年,最多50年就很厉害了。现在能做到120年,中国自行研发了不锈钢筋和沉管用的水下止水的橡胶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在装配设备方面,包括连接件和大型海上专用装备,也全部是中国自主研发。
港珠澳大桥在项目研发和建设过程中,向各行各业学习。比如高铁使用橡胶做的防震弹簧来减震,橡胶里充着气,港珠澳大桥就采用了高铁的技术来做橡胶产品。做沉管的时候,还把航天业的无缝对接技术借过来,控制对接精度。建桥过程中,还请来海洋局的气象预报中心预报海上天气,什么时间适合施工,风力、温度、浪高、潮位等都清清楚楚。
整个工程研究项目一共有300多个,涉及100多家科研单位,1000多名科研人员,申报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有1000多项,目前申报成功的有600多项。
港珠澳大桥表面上看是建一座桥,但它的背后是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材料产业、装备产业、自动控制产业、测量技术、海上海洋工程手段、气象预报技术等,综合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才能配合造出来的,它是各行各业集大成的成果,代表了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进步。
(雅志摘自《同舟共进》2019年第3期,刘淑君文)
周恩来在反省中度过45岁生日
1943年3月5日,是周恩来的45岁生日。当时,周恩来组织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机关干部,正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整风学习活动。生日那天,周恩来作了一场自我反省报告。
那天下午,在红岩村南方局办事处机关的一片草地上,一群青年围坐在周恩来的身边,静静地聆听周恩来讲述自己的身世和经历……
周恩来简要回顾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剖析了自己的性格弱点,以反躬自省的精神为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作了一个虔诚而又平淡的总结,并检讨自己“理论修养不够,有些事务主义的作风”。他还说:“我参加革命迄今廿余年,经实际斗争的锻炼,培养了一些工作能力。但由于母教的过分仁慈礼让,使自己也带有几分女性仁慈,如看见杀狗或杀其他生物总觉难过,缺乏一种顽强和野性,故对于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往往走向调和主义……”
周恩来在过生日之际,作这番深刻甚至有些过分的自我反省,这种直视自己弱点的胸怀,深深感动了在场的青年。
3月18日晚,周恩来又在办公室,以一个共产党人特有的襟怀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写下了著名的《我的修养要则》。周恩来就是以这种方式,度过了45岁生日。
(高云摘自《文史博览》2019年第3期,乐楚文)
国民党第60军长春起义以后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国民党第60军在长春起义后,一度思想混乱,军心不稳,“企图逃跑的有2000多人,企图叛变的有500多人”。他们相信“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回东北”的传言,企图再次投向国民党。
如何尽快改造这支起义部队,成为摆在解放军政工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徐文烈是云南宣武人,在对以滇军为主的这支起义部队的改造中,他发现从正面讲国民党反动派卖国独裁、发动内战等大道理,效果甚微。于是他们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具体考察一个连队,在调查的基础上“倒过来讲”:先从士兵亲身感受过的乡镇保长、甲长和恶霸地主的剥削压迫讲起,从士兵所遭受长官的欺压讲起,再来讲蒋介石统治集团维护阶级压迫制度。果然,几乎是瞬间,便激发了起义士兵的阶级仇恨和政治觉悟。台上人讲着讲着,号啕大哭,台上台下,哭成一片。
两年后,由這支部队改编的志愿军第50军在朝鲜打得非常出色,其中第447团因战功卓著被授予“白云山团”称号。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唯一获得荣誉称号的团级单位。全军产生特等功臣4人,战斗英雄2人,大功以上476人。
(秋风摘自《瞭望智库》2019年8月4日,关山远文)
陆仁生与著名照片《夜宿街头》的诞生
1949年5月27日清晨,解放上海的枪声逐渐平息,第三野战军新华社前线分社摄影组组长陆仁生走上街头。当他走到南京路时,一个震撼人心的画面扑入眼帘——一排排征衣未解的解放军官兵,幕天席地睡在上海屋檐下!
陆仁生心头一热,视线有些模糊了。眼前的场景,不正是从血与火中走来的人民军队爱民为民宗旨生动而感人的体现吗?他端起照相机,用略俯的角度抓取两排战士当街和衣而眠的景象,以管中窥豹的手法,着意突出近处几位战士的睡姿,有的紧抄双手沉入梦乡,有的酣睡中还紧握钢枪……咔嚓咔嚓,极具象征意义的入城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的场景,被陆仁生用相机写进历史。
5月28日,上海《解放日报》创刊号刊登了《夜宿街头》照片。新华社发稿后,世界许多通讯社纷纷报道“解放军夜宿街头”这一场景,在显要位置刊登的照片,在海内外读者中产生了极大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看到这一照片后,感慨地说:“我这才明白这支军队为什么能够打败美国武装起来的蒋介石数百万大军。”
(冬阳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8月2日第13版,高建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