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泉与晋绥解放战争
2019-02-10杨晓哲
杨晓哲
李井泉(1909—1989),江西临川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8年起),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解放战争时期,李井泉重回晋绥解放区,先后担任晋绥野战军副政委、中共晋绥分局书记兼晋绥军区政委,与司令员贺龙一起领导晋绥军民与国民党军斗智斗勇,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经14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中共中央书记处随即召开会议,决定组织一个干部团奔赴东北,开辟新区。干部团由东北籍干部、中共晋绥分局书记兼晋绥军区政委林枫和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带队。中央同时任命李井泉为晋绥军区副政委、代理政委。随后,李井泉离开陕甘宁,回到阔别四年的晋绥解放区。
晋绥解放区包括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西与陕甘宁边区隔黄河相望,东与同蒲铁路北段晋察冀、南段晋冀鲁豫隔路相邻,地域狭长。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和晋绥军区,分别是晋绥解放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抗日战争期间,晋绥军区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1943年,李井泉在绥德
8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中划出,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同时成立晋绥野战军,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委(因病未能到职),李井泉任副政委。晋绥野战军下辖四个旅:第358旅,独立第1、2、3旅。其中,后三个旅都是由八路军120师第358旅扩大发展起来的。抗战期间,李井泉担任第358旅政治委员。
9月3日,林枫提议由李井泉接替自己,担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兼晋绥军区政委。随后,中央书记处同意“以李井泉同志代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
抗战后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解放了华北广大农村,日军只能龟缩在主要城镇和交通线周边,处于解放区的包围之中。
抗战胜利后,侵华日军拒绝向前来接收的中共军队投降,远在大后方的国民党军则迅速调集兵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解放区推进和进攻,抢占胜利果实。
不投降,就以武力解决。中央军委命令晋绥军区部队在绥远攻击前进,消灭日军,收复失地。
远在后套地区的国民党军傅作义部,此时沿平绥铁路快速东进,侵入晋绥解放区,相继夺走了集宁、丰镇等重要城镇。
9月11日,中央军委指示晋绥和晋察冀军区部队共同组织绥远战役,收复失地。
在此期间,关向应向中央提出,由李井泉接替自己,担任120师(此时大部编为晋绥野战军)政委。李井泉则从大局出发,坚持自己担任副职为好。
中央同意了李井泉的请求,保留关向应的政委职务,李井泉仍担任晋绥野战军副政委,协助司令员贺龙指挥作战。
1945年10月18日,绥远战役打响。
李井泉与贺龙率领晋绥野战军,在晋绥人民支援下连战连捷,迅速收复凉城、集宁、陶林、卓资山等地。至年底,控制了绥东、绥南广大地区,稳定了绥远局势。
在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强大压力下,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被迫与中共签订了“停战协议”。
6月26日,国民党公开撕毁“停战协议”,经过充分准备的国民党军向中原解放区发动猛攻,全面内战爆发。与此同时,中共的苏皖、山东、晋冀鲁豫、晋察冀和晋绥等解放区,也遭到国民党军大举进攻。
和平是祈求不来的。6月19日,中共中央即向各地通报:
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
为此,中共在华北的对策,首先以晋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部队配合,夺取“三路四城”,即平汉铁路北段、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相机占领保定、石家庄、大同、太原四座城市。
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使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个解放区连成一片,腾出更多兵力到外线进行机动作战。
南北長逾千里的晋绥解放区,要同时在北线与国民党军傅作义部、在南线与阎锡山部和胡宗南部作战,仅靠自身兵力明显不足。为此,贺龙和李井泉向中央提议,在北、南两线,分别调晋察冀和晋冀鲁豫太岳部队,与晋绥部队配合作战,共同执行中央决策。
随后,中央军委命令“贺(龙)李(井泉)统一指挥晋绥主力及聂(荣臻)刘(澜涛)一部准备粉碎傅作义之进攻及夺取同蒲北线”,令晋察冀军区“即派一个主力旅附炮交贺(龙)李(井泉)指挥执行上述任务,同时令路东地方党政军协同动作,并即派人至贺(龙)李(井泉)处受领任务”。
中央军委同时下令与晋绥相邻的晋冀鲁豫太岳军区第24旅、陈赓第4纵队开赴吕梁配合作战,并告知:“在山西境内作战,由贺龙、李井泉统一指挥。”
在晋察冀和晋冀鲁豫部队配合下,晋绥南北两线同时展开作战行动,一时硝烟四起。
1948年11月,在绥远省和林格尔县,李井泉(前左四)和参加绥远战役的第8纵队及下属3个旅领导人合影
二
北线
1946年6月,贺龙和李井泉决定晋绥野战军一部组成晋北野战军,由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周士第任司令员兼政委,在同蒲铁路北段发起晋北战役,向侵入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阎锡山部进攻。
到8月中旬,晋北野战军在晋察冀军区一部配合下,先后收复朔县、繁峙及宁武、崞县、山阴、代县、五台、原平等多座城镇,把晋绥与晋察冀连成了一片,孤立了大同之敌。
8月初,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在大同附近的阳高主持作战会议,决定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贺龙和李井泉委派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张宗逊与会。会议决定,由张宗逊任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副政委罗瑞卿任政委,统一指挥两区部队各一部,执行“三路四城”之大同作战任务。
大同位于晋北,是重要的煤炭基地,又是同蒲、平绥两条铁路交会点,还是国民党军“巩固华北,屏障绥、宁,呼应热、察,支撑太原”的战略要地,不容有失。抗战时期大同被日军占领,修建了大量复杂坚固的工事,易守难攻。我军包围了大同,却一时难以攻下。
为援救大同战略要地,蒋介石将大同从阎锡山第二战区划归第十二战区傅作义管辖,下令傅作义火速增援。
傅作义闻风而动,立即命第35军、暂编第3军等3万多人,从归绥(今呼和浩特)分三路沿平绥铁路强势东进。经激烈战斗,9月5日攻占了卓资山,企图经集宁驰援大同。大同前线指挥部决定调兵北上,先在集宁城外消灭敌援军,再回头攻取大同。
双方在集宁城外展开激战。由于情报、指挥、通信、协同诸多因素掣肘,我军不仅未能消灭敌援兵,还失守集宁,战役态势逆转。9月16日,被迫从大同撤围。傅作义部继续东犯,于10月11日袭占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至此,国民党军打通了平绥铁路,占领了绥远全境。晋绥解放区绥远境内全部失守。
1947年3月,为配合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傅作义部向晋西北进攻,相继攻占左云、右玉、怀仁、平鲁等县城,进一步压缩了晋绥解放区。
南线
北线黑云压城,南线风生水起。
晋绥南部的吕梁地区,是陕甘宁边区与晋冀鲁豫太岳区的“连接枢纽”,战略位置重要。全面内战爆发后,晋西南国民党军阎锡山部和胡宗南部,向吕梁地区发起攻击,陆续攻占孝义、中阳、石楼等城。
为增援晋绥,中央军委下令晋冀鲁豫陈赓纵队进入临汾地区,首先“夺取洪洞、赵城等县,使吕梁区与太岳区连成一片”。
1946年7月中旬,陈赓纵队在闻(喜)夏(县)战役中,首战全歼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整编第27师第31旅,9月下旬,又在洪洞一带歼灭胡宗南部整编第1师第1旅,重创第167旅,收复浮山等城。
11月22日至12月12日,陈赓纵队进入吕梁地区,在晋绥军区第359旅和独4旅的配合下,发起吕梁战役,连克中阳、石楼、永和、大宁、隰县、蒲县等城,解放了晋西南广大地区。
为统一作战指挥,12月16日,贺龙、李井泉来到离石高家沟,参加彭德怀主持的陕甘宁晋绥联防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习仲勋、陈赓、王震、罗贵波等。会议商定,在吕梁地区作战的太岳第4纵队(陈赓纵队)、第24旅,晋绥军区第2纵队(王震纵队),统归陈赓、王震等指挥,粮食、武器、弹药、服装等分别由晋绥和陕甘宁供应。
1947年1月中旬,吕梁我军发起汾孝战役,接连收复了孝义、汾阳、文水、交城等地。
三
1946年11月8日,按照中央指示精神,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李井泉决定撤销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番号,将晋绥部队统一编为三个野战纵队。两天后,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个方案。
此时,陕甘宁边区大军压境,国民党军随时可能发起进攻。为加强防务力量,中央军委调晋绥军区第1纵队立即从临县碛口西渡黄河,开赴延安附近集结,执行保卫党中央的光荣任务。
12月5日,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在延安飞机场接见了晋绥军区第1纵队全体指战员,并发表热情讲话。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集结34个旅25万人的兵力,向陕甘宁发起重点进攻,企图“摧毁匪方党、政、军神经中枢,动摇其军心,瓦解其意志,削弱其国际地位”。而此时在陕北的中共军队,包括野战和地方部队只有2.6万人,与敌军相比处于绝对劣势。
3月8日,中央军委下令王震率晋绥军区第2纵队从延水关西渡黄河,加入陕北我军作战序列。3月18日,中共中央机关撤出延安。第二天,国民党军进占延安。与此同时,傅作义、阎锡山向晋西北和晋西南发起进攻。27日,中央电告贺龙、李井泉并告彭德怀、習仲勋:“大约在三四个月内,我主力尚不能北上打傅作义,全靠你们以现有兵力支持北线。”当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指出:“数月内,贺(龙)李(井泉)处局面将较紧,但只要陕北及陈(赓)谢(富治)在南线胜利,即有办法对付阎(锡山)傅(作义)。”
3月25日至5月2日,晋绥军区两个纵队与陕甘宁部队一起,在彭德怀、习仲勋指挥下,采用毛泽东提出的“蘑菇战术”,三战三捷,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斗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稳定了陕北局面。
5月中旬,中央军委再调晋绥军区第3纵队独立第5旅入陕配合作战。8月上旬,第3纵队指挥机关率独立第2旅奉命西渡黄河,也加入了西北野战军序列。
至此,晋绥军区三个野战纵队,除第3纵队独立第3旅留晋作战外,全部奉调陕甘宁,编入西北野战军。
8月12日,彭德怀报告中共中央,调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到西北野战军工作。甘泗淇到西北野战军上任后,彭德怀再次提名第1纵队司令员张宗逊为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与甘泗淇一起辅助自己指挥西北解放战争。第1纵队司令员由贺炳炎接任。
晋绥军区主力陆续西调后,在吕梁作战的晋冀鲁豫陈赓纵队,也于8月22日奉命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与刘邓大军一起,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至此,晋绥军区能够掌握的部队,只剩独立第3旅和地方部队及民兵。贺龙和李井泉不得不大力加强地方部队和民兵建设,一年后,晋绥军区又发展出第7、8两个纵队,编入西北野战军序列,留晋绥作战。
1948年上半年,李井泉等指挥晋绥军区部队,在北线配合晋察冀野战军,在察南绥东战役中收复了左云、右玉、怀仁等城镇,在南线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参加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6月,中共中央决定,李井泉兼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参与西北局的领导工作。
1948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经过两年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64万人,国共双方此消彼长,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能够用于一线作战的正规军只有170万人,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到280万人,其中正规军149万人。此时在东北战场上,中共已拥有70万正规军和33万地方部队,数量上超过东北55万国民党军,具备了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辽沈战役发起在即。
为配合东北战场,7月23日,中央军委下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直接受东北野战军指挥,另组建第3兵团开赴绥远作战,牵制华北敌军,“吸引傅作义至少以一个军西援,以利东面之作战”。中央军委同时规定,第3兵团“直接受军委指挥,其后方补给由华北军区担任,晋绥军区协助之,并以晋西北为后方,并须准备长期在整个绥远境内作战”。
8月8日,中央军委告知华北局和晋绥分局,决定李井泉兼任第3兵团政委及兵团前委书记,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为副书记,“总的领导及地方工作由井泉负主责,军事由成武负主责”。
次日,贺龙、李井泉发布通令,由晋绥军区之绥蒙军区组成第8纵队,司令员姚喆,配合绥远作战。
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经过52天连续作战,胜利结束了辽沈战役,一举全歼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在此期间,从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杨成武和李井泉率领华北军区第3兵团,在第8纵队协同下,攻城略地,先后攻占丰镇、集宁、凉城、和林、清水河、卓资山、陶林、乌兰花、武川、察素齐、毕克齐和包头等10余座城市,控制了平绥铁路大部路段。
至此,归绥已被孤立。中央军委从大局出发,决定暂缓攻打归绥,将第3兵团主力东调,配合即将发起的平津战役,聚歼傅作义部主力。
1949年1月3日,中央军委致电李井泉等:“为监视归绥、大同及商都以东地区之敌,保护张垣(张家口),并配合行动,相机歼灭敌之出扰部队,在华北二、三兵团东进作战期间,井泉应统一指挥姚喆、王平、詹大南所率诸部队,并经过姚、王、詹指挥绥、察两省地方武装。”
四
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全歼守敌解放了天津,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宣告结束,52万余国民党军被歼灭或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后,绥远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此时,绥远尚有国民党军董其武、邓宝珊部四五万人,参照“北平方式”对其进行改编条件尚不成熟。与兰州、西安等待解放的重要城市相比,绥远对整个解放战争进程影响不大。为此,中央在2月12日给李井泉等人的电报中,提出另一种解决国民党军的“绥远方式”,即:“目前应让其照原样存在,彼此互不侵犯”,国民党军“番号不要改变,我亦不派人去做政治工作”,待“我军占领兰州、宁夏,以兵力由宁夏进占五(原)临(河)之后”,再作了断。
1949年11月,李井泉(前排左三)、肖里(前排右二)在西安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历代兵家的最高境界。在条件所限无法实行“天津方式”和“北平方式”时,“绥远方式”开启了另一制胜之道。
为落实中央决策,电报要求:“本月20日左右,井泉可到北平与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一谈,并来中央参加3月1日的二中全会。”
在前一天,中央发出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通知,通知说:“中央定于3月1日起在原驻地召开第二次中央全会,会期五天至七天”,“李井泉、陈丕显两同志不是中央委员,因为他们各担任一个方面的工作,应邀他们参加此次会议”。
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解释说:“绥远方式,是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让它原封不动,或者大体上不动,就是说向这一部分军队作暂时的让步,以利于争取这部分军队在政治上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保持中立,以便我们集中力量首先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中的主要部分,在一个相当的时间之后(例如在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再去按照人民解放军制度将这部分军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这是又一种斗争方式。”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中共中央决定李井泉作为中共代表参加绥远问题谈判。中央同时通知,继晋察冀、晋冀鲁豫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后,横跨山西、绥远两省的晋绥解放区,将分别划归山西省和绥远省管辖,李井泉带领晋绥党政军干部开赴四川新区工作。
按照中央部署,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闭幕后,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和李井泉赶到北平。临别时,毛泽东送给李井泉一本《马列主义五大名著汇编》,并亲笔在首页题写了“赠李井泉同志”,落款“毛泽东”。
1949年3月23日,贺龙、李井泉与聂荣臻等人一起,与傅作义、邓宝珊等商谈绥远问题。双方确定了谈判代表,中共方面由中共中央晉绥分局书记李井泉牵头,中共中央华北局秘书长张友渔等人参与谈判。3月25日,双方举行第一次协商。李井泉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为谈判确定了基调,即在维持现状阶段,主要对绥远国民党军进行思想改造,为日后改编铺平道路。
此外,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李井泉等与傅作义、邓宝珊一方就组织“绥远问题协商委员会”,划界、交通、金融、贸易以及共产党方面派遣驻绥远联络机构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协商。
双方经过七次会商,于4月8日拟订了《绥远和平协议》草案。李井泉在协议草案上率先签名。两个月后,《绥远和平协议》在北平正式签订。
协议签署后,李井泉赶回山西兴县传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要求各级干部在全国胜利后,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接着,李井泉率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军区机关南下临汾,开办各类干部学校,对各地抽调的大批军队和地方干部进行培训,为即将担负的新任务做准备。
5月1日,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停刊。当月,晋绥军区、绥蒙军区和第一野战军第8军(原晋绥第8纵队)划归华北军区建制,不久改称绥远军区。第7军(原晋绥第7纵队)由晋入陕,归建第一野战军。
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率部6万余人举行起义,脱离国民党政府,绥远和平解放。当月,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军区成立,晋绥解放区的晋西北和晋西南地区划归山西省管辖,雁北地区划归察哈尔省管辖,各地区党政军各组织相继改变隶属关系。
11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宣布撤销。
12月26日,晋绥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并全体指战员向晋绥党政军民及全体父老兄弟姊妹发出《告别书》,李井泉与贺龙等领导一起,率领第18兵团及晋绥党政军干部、民工15万余人,浩浩荡荡,过黄河、走关中、跨秦岭,进入四川,踏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