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有“温度”
2019-02-10张宗侠
张宗侠
摘要:语文教学在教育制度不断演化的现今一直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也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没有将“知识”与“情感”进行统合,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偏向机械化。而新课改的出现对语文课堂提出了改进要求,从小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出发,追求课堂的“温度”,在人情味与人性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探索,以此来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生易于接受,凸显出语文学科的多样价值。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良好学习状态的培养来让小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学习体验,从而面对语文学习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激起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在教学策略的应用下去提高语文课堂的“温度”,使课堂更具人文情怀与表现张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温度”
过往的语文课堂过于注重教材在使用上的价值,而相对忽视了小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感受,课堂教学模式也过于刻板化、机械化,重视知识上的理性,漠视情感上的感性,这就导致了大量小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不认同,更多的学生愿意去投入到音乐、美术等互动性强、更有“温度”的学科。于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注重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學习体验与感受,少教化,多互动,在让学生具备基础的人文素养的教学中进行教育改革,将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去创造出更温暖合适的语文课堂。以下从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出发,使教学文本在学生意识层面得到延伸,追求课堂教学更具“温度”,贴合小学生的认知基础。
一、 展开诗词教育,在诗词意境中感受温暖
语文教学中诗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需要教师通过诗词上的教学引导来让小学生感受到诗词的意境,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在教学演绎中能够学会逐步理解诗词意蕴。而为了使语文课堂更有“温度”,教师需表现出诗意情怀,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来加强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而教学过程中也要体现出诗词之美,将诗词意境与图画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充分调动起小学生的感官,面对知识学习过程能够去触摸诗词的文化之感,领悟诗词语言的多重美感。
举例而言,在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这一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莲叶”“荷花”等诗词意象进行导入,从而能够为小学生渲染出绝美的情景:满池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与太阳交相辉映,清风徐来,绿浪翻滚,粉红摇曳,更有阵阵清香传来。在诗词意境的描述中,小学生通过“碧”“红”“莲叶”“荷花”等的对比,能够去理解语文语言,将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诗词中的情境仿佛触手可及,这样的诗词教学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诗词的温暖,从知识理解角度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语文。在情感的传递与渲染下,教学更具“温度”,学生能在语言的感知与积淀中理解诗词的内在情韵,课堂更具深度与厚度,也展现出了别样的暖意。
以此,语文教学可以展现出独有的人文情怀,通过诗词教育来使课堂更温暖、更贴合人心,以此展开的教学能够去让学生获得足够强烈的感受,语文教学更加深入,课堂也因此具有了“温度”。
二、 展现学科特点,采取温和的教学理念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已经走上与以往不同的教学道路,教师应该学会在此过程中去展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特色,在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其参与到知识学习中来。于此,教师应从自身的教学理念加以改变,尝试在教学中着重突出教学特色,在知识与人文情怀的并重中使小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温度”。在温和的教学理念驱使下,教学更多地从文学常识、表现手法、写作技巧等方面去理解语文学科,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等多方面特点作综合。
举例来说,教师在三年级下册《赵州桥》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一篇课文进行学科特色的集中展示,从各种各样的描述方式、文章架构等方面进行说明。而教师还可以针对课文进行简单提问“赵州桥位于哪里?”“赵州桥是用什么做的?”“赵州桥上刻着什么图案?”等,在教师与小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课堂展现出了高度的互动性,学生在回答的前提下能够进行认真地识记。相应地,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环节来进行引导,让小学生去逐步探索课文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方法与表现方式,通过思考的教学环节来让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了解兴趣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语文学习更有温度。
从而学生面对语文知识能够积极发散思维,在识记与互动中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课堂能够培养出温情,在生动、灵活的教学中学生更容易地架构知识体系,更愿意听从教师的指引,课堂表现出更高的“温度”。
三、 代入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情感
文字并不是冰冷的,它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发挥出这一特征,使学生能够代入文字描述的情境,去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与认知,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过程中去挖掘出文字中炽烈而真挚的情感。在感同身受的教学下调动小学生的感官,促进小学生的内在理解能力与思维,教学展示出无与伦比的感染力。而实际的教学情境在导入中能让小学生情感激荡,在意识的浸润之下,语文展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学生能产生对课文深切的文化理解。
举例说明,面对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讲解时应着重渲染事件发生背景,在凶残的日寇与决绝的英雄的对比中来理解五壮士的艰辛与英勇。并给学生展示关于这一情境的各种油画与视频作品,在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产生代入感,面对知识学习过程可以进行良好的引导,学生们能够体会到英雄们为了人民、为了战争胜利而奋力抗争的决心,在激活情感中使学生理解同仇敌忾之心。而在实际情境导入下,学生能够感受到五壮士的精神气节,而这部分英雄也只是千千万万为人民献身的英雄的代表,在感受的同化下走入那一段不同寻常的日子,在理解与学习课文中去触摸英雄形象,培养爱国情怀。于此,激荡的情感与动人肺腑的描述交织在一起,语文课堂在情感渲染下有了“温度”。
总体来看,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去拉近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距离,在情感的表现张力下,能够涌现出更良好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在集中注意力与知识感受中能够深入思考探究,聆听到了课文的“声音”,从而课堂教学更具“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