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反而成了“冤大头”?
2019-02-10梁霜
廉政瞭望 2019年11期
本刊记者梁霜
自古“修桥补路,行善积德”,但对川南某镇的六名老人来说,因为筑桥倒给自己带来了一连串麻烦。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村里原本有一座漫水桥,一下大雨,桥就被积水淹没,出行十分不便,甚至还出过人命。于是村里的六名老人花了九个月时间,带头组织修通了进村的平板公路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老人们也被称为“筑桥六贤”。
然而,“天堑变通途”的喜事,很快变成了困扰六名修桥“主持人”的忧心事。工程完工了,就需按合同支付尾款,但后续资金却迟迟不到位。老人们和施工方多次到镇政府催促也没用。原来,筹款初期,镇领导表示,暂时没有相关的计划,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也很困难,但只要村民凑齐了30万,镇里会想办法解决剩下的资金。谁知大桥竣工之后,政府却未兑现修桥前的承诺。
“我们这么大的年龄了也不懂这些,怎么想到会录下来?”老人说,该承诺一无字据,二无录音,于是到头来,修桥剩下的欠款,算到了老人们头上,带头做好事的老人,成了“失信被执行人”。他们中有的老人给母亲的治疗费用被执行,有的老人家中黄牛被收缴。
当地纪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六人在集资不足的情况下,仅凭一腔热血将工程仓促上马,没有考虑到各种可能存在的变数,其行为本身不值得推崇。但作为地方政府,面对愿意为乡村做贡献、主动出资修路的人吃官司,不求挺身而出,但求合理保护。这不仅是保护六位主持修桥的老人,更是保护民间对官方的信任与期待。”
事件曝光后,舆论也引起了政府的反思。经过筹划,政府发动社会力量捐赠了30万元爱心款项。欠款问题解决了,老人们心里的石头也放下了。“这么多钱,政府不容易。”事后村民们也说,“为家鄉出力是应该的,但也不能一时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