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研究

2019-02-10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政治

白 云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一、引言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1]55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进入新时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是我们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涵与育人意义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3]369,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关于“实践”概念,从根本上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属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既从属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530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论认为:“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的有效依托。”[5]33-49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大学为依托,以社会为舞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的总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开放演变、信息的自由流动以及人的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6]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育人过程,就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立足高校本职,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为大学生成长搭建平台,创新开展有活力、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活动,对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增强大学生本领意识与担当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个过程以认识为起点,通过理论学习获得实践的基本指导,然后在实践中修正与完善,再将认识运用到实践,在“盘旋上升”的进程中完成认识与实践的互相促进。按照这一模式,社会实践在帮助青年学生认识社会现实、探索社会本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接受应试教育,备受家庭的关怀和呵护,很少走向社会,对我国的社会现实了解甚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能够弥补这一缺失,促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志愿公益、体验观察等方式深入接触基层群众,体察国情民情,感受社会发展现状,从中挖掘深层次的社会规律,探求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有通过体察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的情感、认知方式以及生产、生存、生活状态,大学生才能够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望,从而能正确、全面地看待中国的现状和发展。

2.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实现知识转化的根本方法

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地位能够得到准确的定位,指导教师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大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表现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实践、感知认识的地位。在探索实践、感知认识的过程中,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得到检验,知识结构能够得到完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能让大学生把在校学习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开展行业专业调研、科技推广、企业帮扶等类型的活动,将专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树立服务和就业意识,思考和规划人生道路,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3.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素质提升的有效渠道

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和有益补充。社会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阔了眼界,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身素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从大学校园走上社会的一个顺利过渡的桥梁与平台,它将大学生的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让大学生向群众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强化各种知识和技能,追求全面发展,在服务和奉献当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养。

4.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高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除了理论学习之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另一个必要环节。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必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共同完成高校育人目标。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参与社会实践,以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塑造优良品质、发展实践能力和增强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地和对象。学生自行组织活动,要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进而可学会如何与同学分工合作、与老师、群众配合学习,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地与他人相处等,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其在实践中能够发现自身不足,从而及时改进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实践能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认识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从而更加客观地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当前,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社会实践活动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和提高,但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层面

1.实践主体对实践活动缺乏科学认识,主动性亟待提高

在社会实践中,指导教师应始终处于从属地位,青年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还表现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实践、感知认识的地位。在探索实践、感知认识的过程中,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得到检验,知识结构能够得到完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升,道德品行能够得到考验,意志信念能够得到锤炼。然而,当前很多大学生只满足于校园活动,不寻求与社会接轨;只重视自身知识的取得,而忽视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只重视理论学习和各种证书的考取,对知识应用转化的认识不够,对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即使高校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仍有部分学生在内心深处存在抵触情绪,不重视、不积极,不能全身心投入,不能高质量完成,不能真正深入社会了解实情,对于实践活动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

2.实践主体创新意识缺乏,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切实投身到社会中去,开展社会需要且有针对性的服务,进而达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大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在实践形式、实践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体验创新精神,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实践育人的主要目的之一,更是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社会实践过于形式化,缺乏创新精神,活动流于形式,而且存在实践形式匮乏、内容老套、周期短、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学生在实践中缺乏思考、缺乏创新,只是一味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布置的社会实践任务,没有达到贡献社会、服务群众的目的,而且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难以学以致用、体现自身的价值。

3.社会实践缺乏科学设计,实践主体缺乏必要技能

一是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终效果不清,导致实践活动的设计浅化和矮化,缺乏长效机制,无法将实践活动的效果落到实处;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效果顺利实现的科学实践方法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学校层面

1.重视程度不足,组织机制不健全

其根本原因在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制约,有“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专业课教师甚至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关键,社会实践可有可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需要高校把它纳入教学计划,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但当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看作是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简单地延伸、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没有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从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组织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包括只片面追求完成任务、制度不规范、组织不合理等。

2.学术指导匮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缺乏深度融合

当前,尽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纳入了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但社会实践育人非专业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指导有的仍停留在口头上、字面上,而没落实到具体层面上。事实上,任何一门专业课的学习,都要考虑到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都要回答诸如“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它所涉及的社会经济问题”“要面对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等。但是一些专业课教师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共青团的工作,专业课教师没有必要参与到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中来,导致学生在实践时缺乏相对专业的指导,实践成果过于理论化、同质化,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体教师乃至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必须与专业课相结合,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广泛渗透于各门专业课程,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网络,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目标。

3.科学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考核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起到一种调控作用,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等提供客观依据,而且评价的结论,经上级主管职能部门或领导机关采取相应的奖惩、引导、调节等行政措施得到体现,可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在推动力。但是,目前有的高校从学校层面到院系层面,没有设立专门的负责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实效性考评的机构和人员,也就无从区分实践教学活动育人实效性的高低。同时,对大学生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考评缺乏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和标准,即使有考评,也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思想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信息系统的不完备,导致难以获取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也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评价的科学化,这些都将影响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

实践基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应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建设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实践基地是落实社会实践长效工作机制的有效方法和保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配合,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有的单位不愿意接纳从事社会实践教学的师生,有的实践基地要收取较高的费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很难有效地大批量、大规模地建立起来;而已有的实践基地也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很难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有些活动和项目可以使校地双方保持阶段性的联系,但是一旦项目完成,校地双方之间的联系也相应减少甚至中断。基地建设的不稳定性致使学生参加实践需要凭借自身资源去寻找,也就导致学校对实践活动的过程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本应规范严谨的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盲目而随意,无法实现既定的实践目的和育人目标。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路径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实效,体现思想引领实效,高校就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管理,从制度化、常态化、体系化、专业化、国际化方面进行建设,深度优化、形成合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科学性,保障实践的实效性。

(一)推进制度化建设,为社会实践育人提供政策保障

制度建设是机制形成的基础性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制度建设包括工作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成果固化制度等,高校通过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系统的工作制度,在相关部门和全校师生中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高校必须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分、学时要求;通过设立激励制度,利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形式鼓励、激发教师和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热情;通过设立考核制度,强化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责任意识,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完成社会实践的基础要求,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参与范围;通过设立成果巩固制度,让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果采用多样的形式与途径在学生群体中实现分享,达到交流思想、碰撞观点、创新成果的目的。

(二)实现常态化发展,优化社会实践育人的空间

在社会实践的时间上,保证寒暑假时间社会实践的常态化,并在此基础上,号召并组织学生利用平常的课余时间积极深入社会基层,开展日常社会实践,将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在时间上进行延伸,实现社会实践时间上的常态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内容上,要坚持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其从生活中发现实践的具体内容,来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并进行调查与研究;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解疑答惑,进行相关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既有价值又有创意的调查研究项目。充分发挥利用团中央、中青校园、省学联、学校及各地方设立的专门网站、展厅和纸媒及新媒体宣传平台等,拓宽舆论宣传渠道,固化并加强社会实践宣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影响力,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效果,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在社会实践育人成果转化上,与学生处、团委和各学院配合协调,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考察方向或调查报告的选题指南,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设立相应的社会实践竞赛、比赛活动和激励制度,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成果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体系化建设,提升社会实践管理与成果质量

加强社会实践的体系化建设,包括校级社会实践培训体系、校院两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体系、社会实践评比表彰体系等。应着力完善社会实践的培训体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融入专业、科学的课程,广泛开展经验交流与分享活动,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培训与指导。可充分调动校友资源、发挥学院专业特色,积极与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并巩固一批社会实践基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提供多方面的资源保障。应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评价和表彰办法,用立体化、科学化的方法对社会实践团队、个人进行综合考评,并以多样化的方式对优秀的团队和成果进行展示。

(四)加强专业化建设,实现与社会实践育人深度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与专业课教育深度融合,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注重挖潜学生人文科学精神教育,将培养专业思想、职业道德与营造学术氛围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之中。需要整合全体教师乃至全社会的力量来支持和参与,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合、渗透于各门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和有益补充,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社会实践锻炼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深化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抽象化、概念化的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实践巩固和运用知识,提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情况和主要特点,明确实践主题,制定具体的实践方案,增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同时,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和各专业院系的协调、整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为实践活动配备专业的指导团队,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给予学生全局性、全过程的专业化、系统化指导,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

(五)推进国际化发展,拓宽社会实践育人的国际视野

“青年强则国家强”的关键是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青年。培养中国情怀,大学生当然要有自己的政治信仰,有自己的理想,要在意识形态上坚持正确的方向。培养国际视野,既要求大学生用国际眼光审视自己,又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全球视野也将使大学生眼光放得长远,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具前瞻性及敏感性,使大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比较才有鉴别,增强理论自信,既需从历史维度纵向检视,又要以国际视野横向比较。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目的所在。以世界眼光观察中国奇迹、中国方案,反思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感悟中国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威力,我们更有理由、有底气笃信中国理论坚定前行。国际化浪潮的影响,中国战略地位的深刻变化和“一带一路”倡仪的实施以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社会认同以及思想观念。今后应当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的国际视野,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丰富学习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国际化理念,强化国际知识学习,培养大学生成为具备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