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识别与急诊急救护理措施研究
2019-02-10钱昌
钱 昌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苏州 215300)
血流动力学导致的持续性心动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被称为恶性心律失常[1],具有病情危重、起病急、恶化快等特点,是临床常见的猝死疾病。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后早期识别和确诊并作出相对应的抢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2]。本次研究分析恶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方式及临床急诊急救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患者资料选择为2015年7月~2018年10月我院急诊救治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29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分布情况14~40岁7例,40~60岁11例,60~80岁11例,平均年龄46.8岁。入选患者在入院时或入院后发生至少一次恶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1.2 早期识别
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心电显示在发作前表现为低电压宽QRS室性早搏7例,短阵室速6例,多源性室早1例,多形性室早1例,频发室早呈二联律或三联律9例,R-ON-T患者5例。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患者均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胸闷、气促、冷汗、口唇发绀、昏迷等情况。
1.3 急诊护理
在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过程中,能够正确识别监测仪器发出的报警信号,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情况进行准确判断,保证心电监护仪正常运行,监护仪使用中的常见问题能及时处理[3],选择带有除颤器电极片的生命监测仪,一旦发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直接除颤,电极片应避开心电图胸前导联位置、听诊区、电除颤位置等,选择心电监护仪为滤监护模式,通过心电图各段波形判断波幅和导联情况,并保证电极片黏贴良好,防止因患者体位发生变化干扰心电监护数据,影响心率监测的准确性,根据患者情况也可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根据医嘱正确给予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患者为室性心动过速或给药后治疗效果不佳,应开展同步电复律,如患者出现室扑或室颤情况应开展实施非同步电除颤;电复律能量控制在100~200 J,电除颤能量选择为双向波150到200焦耳,在进行电除颤急救过程中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抢救[4];在急诊抢救过程中保证基础护理的正常进行,将患者安置于抢救室,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对患者的探视次数,患者进行吸氧治疗氧流量控制在4~6 L/min,必要时根据医嘱开展止痛或镇静药物治疗;需要继续救治的患者应开辟绿色通道转移到ICU病房,在转移患者过程中应采用至少一名医生一名护士,携带除颤仪、胺碘酮、肾上腺素、急救箱、氧气瓶、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用品、注射器等设备和药品进行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2 结 果
经过早期识别和急诊抢救29例患者中,抢救无效死亡18例,自动离院1例,成功抢救患者10例,成功率34.48%。
3 讨 论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起病较急发病中,能够早期识别是抢救的关键。早期识别主要应用心电图检测,能够快速确诊恶性心律失常。急诊急救护士应具备高度责任性和专业技能,能够通过心电图特征认真识别常见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高发时间、预见性护理进行合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多会合并多种心律失常,在发病后3 h是治疗的最佳时机,在抢救时间窗时间内科对患者持续心电监护,对患者的心率、心律发生变化。恶性心律失常在持续心电监护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预警信号[5]。恶性心律失常在发病过程中也会发生病态窦房综合征、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疾病,心电图会发生短阵室速、多发性室早、QRS宽超过0.12s、T波双支对称。及早发现恶性心律失常能够赢得充足的时间,提高临床治疗的成功率。
在持续心电监护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并重视患者自身症状表述,患者如出现胸闷、心慌、头晕、大汗、气促等临床症状应警惕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了解心功能状态的情况下可作为识别良好发病的证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药物治疗能够提前预防心律失常作用,并且需要对血清电解质中K离子浓度,室性早搏与心率失常有直接关系,当心率变慢后能够增加室性早搏数量,应对患者在安静和夜间状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发病,应给予准确、快速的救治方案,保证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对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保证在临床救治中提供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面临危重急救场面的时候,应保证过硬的心理素质,制定有效的急救措施,保证患者顺利抢救,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通过对患者开展心电图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类型,并对患者开展有效的临床护理,给予积极的药物治疗,消除威胁患者生命的因素,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成功率。综上所述,恶性心律失常及时的早期识别并开展急救护理,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抢救成功率,应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