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隙护理模式应用于妇产科感染中的控制效果分析
2019-02-10郝继兰
郝继兰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妇幼保健站,陕西 榆林 719499)
医院感染指的是患者于医院中因各种因素感染受到的感染症状,包含在住院期间的感染及在院感染后出院后仍感染的情况。控制医院感染对于医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医疗机构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1]。无缝隙护理是一种以先进管理理念作为从计划,以科学管理作为依据,以现代化护理作为规范,在不断创新及优化中,形成一个具有决策、监督、执行、反馈及不断完善的护理体系,在国内外各科室护理中具取得显著成果。本文旨在分析无间隙护理模式应用于妇产科感染控制中的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21~49岁,平均(32.02±3.46)岁,患病时间(1.3±0.5)年,阴道炎症31例,盆腔炎症24例,子宫肌瘤17例,卵巢肿瘤14例。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予常规护理,包含常规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用药护理等。以此为基础,研究组采取无间隙护理模式,具体为:①加大感染的控制力度。对患者病菌检测的结果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加以针对性处理,加强病菌监控,定时对室内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病原菌做杀灭处理。做好病房环境的管理,确保卫生的整洁,多开窗通风,定时更换床单被罩,常规物品做好消毒管理。②个性化与规范化护理结合:明确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及行为规范,制定护理路径及操作流程,让护理过程变得有迹可循。要求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从患者病因、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及护理需求出发,适当更改护理的流程,以个性化护理方式提高护理满意度。③加强人文关怀:护理人员要注意自身的仪容仪表及其与患者沟通的方式,以温和的语言及和蔼的态度加大患者信任感,以健康信念为基础,定期开展健康座谈会,向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在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足够的人文关怀,尊重其隐私,使患者感到被尊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呼吸感染、切口感染、泌尿道感染等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进行计算;对两组护理质量加以评价,如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基础操作及患者对病情掌握程度等,分值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照组发生院内感染的总概率18.61%,其中,呼吸感染3例,切口感染3例,泌尿道感染2例;研究组是4.65%,呼吸感染和切口感染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
参照组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基础操作及患者对病情掌握程度评分分别是(85.25±3.47)分、(84.66±5.13)分、(85.61±4.80)分、(82.36±4.13)分;研究组分别是(91.64±4.52)分、(92.30±4.82)分、(94.56±3.28)分、(92.87±4.0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妇产科中感染大部分和微生物感染有一定关联,因妇产科患者均为女性,在患病时其免疫力也会下降,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对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2]。因此,临床对妇产科感染情况的发生需做好相关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妇产科患者感染率,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无缝隙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其主张的是从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整个期间护理人员做好无间隙的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感染控制、人性化护理及人文关怀,使患者感到全方位的关注,提高其满意度[3]。
从本研究结果中,参照组发生院内感染的总概率18.61%,研究组是4.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比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妇产科护理中应用无间隙护理模式可以大大减少感染发生率,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减少护患纠纷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