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系统健康教育在躁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2019-02-10吴燕
吴 燕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三病区,江苏 苏州 215400)
作为一种情感障碍类疾病,狂躁症主要临床表现是情绪高涨、精神运动型兴奋等,急性发作时容易破坏物品、攻击他人,严重威胁到患者自身及周围人员安全[1]。研究将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50例狂躁症患者,在康复阶段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取得一定效果,具体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出50例狂躁症患者进行研究,均收治于本院2016年6月~2018年9月间,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6例,对照组24例。实验组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8.5±2.3)岁,病程1~4年,平均(2.5±1.2)年;对照组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1.5±2.2)岁,病程1~6年,平均(3.5±2.1)年。两组患者以上及其他病历资料比较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康复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用药指导、心理疏导、生活护理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健康教育。方法为:(1)健康教育形式。①个体健康教育,责任护士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了解患者病情及情绪变化,一对一讲解疾病相关知识。②集体健康教育。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或开展健康讲座,选取某一个健康课题进行讲解。③互动式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开展趣味性游戏,比图,以图片方式提问,让患者抢答,抢答成功并回答正确的给予奖励,增强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并拉近患者与护理人员间的距离。(2)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入院后,带领患者了解病房与院区环境,讲解本院治疗经验、优势等,全程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尽快帮助适应医院环境。住院期间,对疾病知识系统讲解,包括发病原因、进展过程、症状表现、治疗方法、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等,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纠正过往错误的观念,帮助树立正确、健康的治疗观念,重构治疗自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出院前,告知情绪自我调解、自我管理方法与复诊时间,并叮嘱按时用药、按时休息。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估临床症状变化,总共11个项目,每个项目0~4分,总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调查,总分100分,评分>80分为完全依从,60~80分为部分依从,评分<60分为完全不依从。
1.4 统计学处理
用专业统计学软件,即SPSS 20.0软件包统计处理研究数据资料,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干预前躁狂症量表评分(18.20±2.5)分、对照组(18.11±2.4)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7.5±2.1)分、对照组(14.2±2.3)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完全依从15例(57.7%)、部分依从9例(34.6%)、完全不依从2例(7.7%);对照组完全依从13例(54.2%)、部分依从5例(20.8%)、完全不依从6例(25.0%),实验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系统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躁狂症患者康复期间实施系统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知、了解疾病,强化自我保护与自我调控意识[2-3],并能够使患者保持健康合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可以有效避免康复期间精神刺激,使病情得到控制。此次,系统健康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开展,包括个体化健康教育形式、集体健康教育与互动式教育形式等,通过这些形式的教育可以增强患者参与度与积极性,减少口头或单一健康教育形式的枯燥感,还能有效拉紧医患间距离[4-5]。健康教育内容更为系统、全面,从入院开始到出院前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每一个阶段侧重不同的教育内容,使患者更快适应与接受,始终保持情绪稳定、逐步帮助提高治疗依从性[6]。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7.5±2.1)分、对照组(14.2±2.3)分;实验组完全依从15例(57.7%)、部分依从9例(34.6%)、完全不依从2例(7.7%);对照组完全依从13例(54.2%)、部分依从5例(20.8%)、完全不依从6例(25.0%),以上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躁狂症患者康复中实施系统健康教育,有效改善躁狂症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