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史诗品格:大型战争题材剧的传播策略研究
——以《宜昌保卫战》为例
2019-02-10范长敏
陈 雪, 范长敏
(三峡大学 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国是电视剧产量大国,据首都影视发展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电视剧的立项总量在465部以上,集数超过了11.7万集,其中,军事斗争类题材占比2015-2017年持续上升,达到了0.6%,但在众多的历史题材剧中,能让受众产生深刻印象,引发社会广泛影响的却是少之又少[1]。2016年的《宜昌保卫战》可算较为成功的一部大型战争题材剧,该剧又名《最后的国门》,以宜昌大撤退与石牌保卫战为背景,展现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团结各方力量,依靠发动人民群众,共同抵御来势汹汹的日寇,拱卫陪都重庆大后方的英勇故事。该剧于2016年9月在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黄金档首播,收视屡创新高,播出期间平均收视率1.7%,平均收视份额高达5.81%,并且在大结局当天创下平均收视破2的佳绩,收视份额攀升至6.67%。2017年1月15日该剧再次登录湖北卫视、重庆卫视,担纲两大卫视的开年大戏。同年2月25日,该剧荣获“城市之星”国剧颁奖典礼“2016年度观众最喜爱奖”,其制片人孟凡耀和女主角童蕾分获“2016年度最佳制片人”和“最佳女主角”称号。该剧的成功与其从各个层面追求史诗品格是分不开的,以下将作详细剖析。
一、制作团队尊重史实,力争再现历史原貌
一部影视剧的成功归根结底表现在创作团队的能力和态度上。尤其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若要蕴含史诗品质,必须要尽力直面和还原历史,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对人物塑造等进行艺术化的再创作,实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糅合。作为第一部还原日军侵略宜昌,意图攻破石牌进犯重庆大后方那段关键历史的电视剧,《宜昌保卫战》由中央电视台、中共宜昌市委宣传部、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长江华晟影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晟泰通传媒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广播电视台、北京合润传媒公司联合摄制。该剧从2012年策划,至2014年立项,再到2015年开拍,前后筹备了近四年,主创阵容强大,汇集了全国一流的影视剧创作队伍。孟凡耀担任制作,齐星执导,徐佳、童蕾、侯勇、陈小春、吕良伟、施京明等新老人气影星出演。
为了尽量真实再现历史,《宜昌保卫战》从场景布置、人物设计、服装安排、语言表达、道具制作以及纪实影像运用等方面都精心安排。自2015年5月至8月,该剧组在宜昌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四个月的实景拍摄,还投资100多万元在滨江公园长江边外滩搭建了老码头作为拍摄的主场景,在宜昌完成大部分拍摄任务后,摄制组又先后到红安县影视城进行补拍,2015年9月杀青,经过近半年的后期制作,于2016年6月底完成全部加工制作。
此外,《宜昌保卫战》里人物众多,他们角色身份各有不同,但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根据历史资料搭配了符合其身份的服装和化妆,尤其是服装,例如划船队队员都是土家族,他们的服装也是考察了土家族民族服饰演变情况而制作的,剧中成四妹在码头劳作时的短衣衫,在土家山寨生活时的蓝色阔裙,都是经得起细致推敲的。国内的抗战剧有时为了节省成本,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一律使用普通话,这在某种程度上会破坏历史的真实性,《宜昌保卫战》则体现出“让人物自然地说他自己的母语”的原则,剧中的日本军人说日语,俄国专家说俄语,土家族的群众还有其代表性民族歌曲《六口茶》和民族舞蹈摆手舞的表演,从语言设置上尽量将观众带入到当年的历史情境中去,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的原貌。道具制作上也遵循历史原貌,抛弃“抗战雷剧”做法,实事求是地反映出那个时期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的不利形势,第一集中就出现了四场日机轰炸的场面,有对宜昌码头的轰炸,也有两国海军对战中的轰炸,中国军队和群众物资等伤亡损失惨重,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场战争的残酷。全剧中,有诸多地方运用了纪实影像,这些宝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与拍摄画面自然配合,不仅没有破坏全剧的艺术感,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历史质感。《宜昌保卫战》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指导,匠心打造,让该剧具备了史诗品格的外形和内涵。
二、以英雄人物为线索,流畅呈现历史事件
自古以来,宜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至1943年,围绕宜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4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大事件:1938年,以吴作孚为领导的明生公司牵头,联合社会各方力量,中国军民顶着日军的疯狂轰炸,奇迹般地完成了宜昌大撤退,据史料统计,短短几月内,以宜昌为中转基地,向重庆大后方运输难民及各界人士150余万,各类物资100余万吨,保存了中国的工业命脉,这被史学家称为“东方的敦克尔克大撤退”;1940年,枣宜会战及张自忠将军悲壮殉国;1941年,国民党第六战区指挥官陈诚反攻已被日军占领的宜昌,却功败垂成,日军加紧攻占宜昌以西,以图重庆大后方,宜昌局势紧张;1943年,石牌保卫战,中日两军对垒决战于宜昌西部的石牌,中国军民利用长江天险,团结协作,最终以弱胜强,阻断了日军继续西进的妄图,成为了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2]。
《宜昌保卫战》正是以1938年的宜昌大撤退为故事发端,落幅于1943年成功的石牌保卫战,中间镶嵌进蔡继伦贪腐案,1940年著名的枣宜会战,详细回顾了张自忠将军杀身成仁的故事,以及1941年宜昌军民收复宜昌的反击作战。历史跨度长,事件发展交叉复杂,内容丰富,如何讲好这五年间发生的历史故事,如何实现这四大板块之间自然衔接,成为该剧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宜昌保卫战》运用了男主角胡宜生和男配角的人物设定,巧妙地化解了难题,胡宜生在剧中的身份本为一名海军军官,海军几近全军覆没后,他身心受到重创,辗转回到宜昌,与时任江防军参谋长的恩师杨帆重逢,杨帆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其引导下,胡宜生担任上了江防军联络官,胡宜生为虚构人物,但职务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其职责为负责宜昌及周边长江沿线各要塞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要务协调,因此,这一英雄人物就成为将四大板块串联起来、有序呈现的线索,他出现在剧中每一个历史事件中,而且参与度都颇高,人物在每一个历史事件中做出贡献,获得成长,每一个历史事件也随之向观众娓娓道来,流畅演绎。
三、塑造鲜明人物群像,丰满表达历史主体
具有史诗品质的影视作品不仅要有真实而宏大的历史架构,更要有独特而丰满的人物群像,它能通过展现复杂多变的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和悲喜纠葛,让尘封的历史异常鲜活起来[3]。《宜昌保卫战》中人物众多,依据人物身份统计,《宜昌保卫战》中主要有3个人物系列:中国军人、中国民间抗战力量以及日本侵略者。其中,有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也有虚构的艺术形象,但主要人物都有其独特而鲜明的性格特征,个个形象生动饱满。
1.中国军人系列
军人是处于战争最前沿的群体,因此,在《宜昌保卫战》的人物中,中国军人形象系列比重最大,该剧有很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中国军人,张自忠、杨帆、郭忏、陈诚、李宗仁、蔡继伦等,本剧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了艺术塑造,如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全剧中,他的戏份其实并不多,但着力于展现将军在牺牲前的经历,重点刻画出了将军坚毅忠勇,身先士卒的精神;如胡宜生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杨帆,通过语言和行动的塑造,突出了他是一位信仰坚定的中共党员;如江防军司令郭忏,性格刚直正义,在处理宜昌地区军情政情时,能处处从民族大义出发,顶住来自上级的压力,一切以保卫国家为重;如宜昌警备司令蔡继伦,在修建国防工程时贪污公款,使国防工程成为了摆设,后被枪决,剧中充分展现了他人性中的多面性:面对下属和民众倨傲而残酷,面对上级讨好而装无辜,面对情人防备与施与等。
虚构的中国军人形象则更集中体现了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再创作,如男一号胡宜生,意志坚韧,战场经验丰富,敢想敢做,他在恩师杨帆的引导和鼓励下,担任起了江防军联络官的重任,从一名国军伤兵,经过四保宜昌的浴火重生,成长为一名顶天立地的抗战英雄;女一号江美云,是一名军统特工,更是一名通信专家,她既有荆楚女子的泼辣耿直,又有巴蜀佳人的聪慧柔美,既能像男人一般扛起大枪亮剑战场,又能在波诡云谲的宜昌谍战中锄恶铲奸,最后在与日军的遭遇战中英勇牺牲;朱若愚,作为军统湖北站站长,他性格多疑,手段毒辣,在日军的威逼利诱下被策反,后来又幡然醒悟,为掩护胡宜生等人安全撤离,与日寇在旅社激战中壮烈牺牲。
2.中国民间抗战力量系列
在抗战中,每一个积极参与进来的群众都是一种力量。《宜昌保卫战》中的民间抗战力量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民族资本家、逃难孩童以及贩夫走卒等,本剧展现了他们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交互。本剧在第一板块故事里,集中刻画了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先生领导民生公司在宜昌大撤退中所做出的贡献,他的忧国忧民,他的殚精竭虑,他的如释重负都在短短6集篇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个着力刻画的民间力量是土家族民众组建起来的划夫队,他们协助民生公司在枪炮底下抢运抗战物资和人员,很多人英勇牺牲,或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下丧生。划夫队的领头人成老爹还充当领航员,帮助民生公司船只穿过险滩,安全抵达重庆。形象最突出的还是女二号成四妹,她是成老爹的女儿,父亲去世后,担任起了土家族划夫队新一代的领导角色,她活泼率性,机灵可爱,喜欢胡宜生,在严峻的抗战形势下,四妹经过战争的洗礼,完成了人生蜕变和情感历练。
3.日本侵略者系列
长期以来,抗战剧中所塑造的日本侵略者形象已经让中国观众形成了刻板印象,提起日本侵略者,观众就会条件反射地在脑海里出现这样的情景:唇上方鼻下面长着髭,满嘴“八格牙路”、“哟西哟西”、“你的什么的干活”,是行走的残暴的杀人工具。而《宜昌保卫战》则在塑造这一系列形象时更多样,更丰满,更具有历史的反思性。这集中体现在本剧中日本普通士兵小林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上,这是一个有历史原型的人物,其原型在被俘遣返回国三十多年后回到宜昌来致歉,剧中的小林以普通日本士兵的视角,通过在战争过程中他的所见所思,以日记画外音的方式对这场战争进行反思,诸如:“其实很早大家就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棋子,作为大头兵的我们,根本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战争把人都变成了野兽,我看着人家是怎么样一点一点地抛弃了做人的原则,我看到了一支兽军的形成”等内心独白。这样的方式还原了日本士兵作为普通人的情感,更能够体现该剧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即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战争无论对于侵略国还是被侵略国的普通民众而言,都是不正义的。
四、精心设置话语表达,巧妙传达主流导向
具有史诗特质的文艺作品既能再现波澜壮阔的传奇历史,更能以史鉴今,在历史故事中探寻历史规律,传递时代正能量。影视剧中话语表达贯穿于每一句台词的设置中,《宜昌保卫战》通过不同角色的话语设置,处处不着痕迹但又让人心领神会地巧妙传达了该剧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即使是战争巨制,也处处反对战争,反思战争;在任何社会中,人民才是最伟大的主人,只有站在人民立场的军队和执政党,才能永葆其活力。
在第10集里,胡宜生和他的警卫员兼勤务兵钱富贵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胡宜生说:“你说说看,如果让你选的话,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你选哪支?”钱富贵回答:“长官,我能两边都不选吗?我其实不想打仗,打仗不是杀人就是被人杀,这都不好。我就想种地,种地多好啊,谁也不求,吃喝不愁。”在第16集里,也有一个情节的小冲突,为了隐匿行踪,胡宜生要求把之前骑的战马杀掉,遭到了钱富贵的坚决反对,他说的话非常朴实,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因为它们是无辜的,这些马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它们就知道老老实实干活。它们抱怨过吗?现在就因为人和人之间打仗,就要把它们也给杀了,这样对它们公平吗?”这样的情节和台词,借助剧中小兵的话道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非常质朴,也令人信服和感动,以小见到大地表达了该剧反映战争不义进而反对战争的主旨。
而对于人民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这一主旨的体现也同样精彩,土家寨的餐桌上,四妹最精彩的一席话,提到了国民党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眼里,是他们让我们有饭吃,而不是我们供养了他们,他们才是我们的恩人”,当真是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剧中人物杨帆也多次在与其他人物的对话中突出人民的历史地位,这些都能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平凡和伟大,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同样如此,很好地传达了时代正能量。
综上所述,全剧以四大板块结构故事,以层层递进、重重压抑,最后反戈一击、势成逆转的戏剧结构,使得剧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完美演绎了“民心不失,门户不倒”的本剧主题思想与深刻内涵[4]。剧中这种众志成城、共御外侮、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这也是该剧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广泛社会影响的传播策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