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休闲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19-02-10周胜艳刘训坤

关键词:自然界共生劳动者

周胜艳, 刘训坤

(1.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休闲是与劳动相对的概念,休闲活动是“人在劳动、工作之外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里所展开并以促进身心愉悦、健康发展为价值追求”[1]的活动。休闲相较于劳动而言,较少与自然发生关系。用休闲视域来解读当今人类由于不当行为引起的生态问题,并在十九大强调绿色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休闲:由劳动者的“福利”转向劳动者的“权利”

休闲是劳动者的一种人生追求,这种追求是劳动者完成自身的劳动任务(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后,在自己闲暇时间开展的活动。劳动者在自由休闲时间中享受的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休闲的四个特质:

第一,休闲是指劳动者具有行动的自主选择的空间,而自由时间是休闲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自由的时间,他的一生如果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连一个载重的牲口都不如。他身体疲惫,精神麻木,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休闲的必要前提是要有自由的闲暇时间。和劳动时间相互对应的就是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劳动者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后所拥有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以看成是劳动者的一种“福利”。劳动者在这段时间可以无忧无虑,没有任何负担地享受一下自己的生活,恢复自己在劳动中所损耗的体力和脑力。

第二,休闲不能光从抽象的层面来说,也应该通过劳动者的具体活动表现出来。休闲需要一些具体的活动来呈现自己,这种自由活动是用来缓解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疲劳,用来放松自己,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活动来放松,这就完全看劳动者本身的修养、家庭教育背景等。并不是说有了相对自由的时间就有了休闲,主要还是看劳动者在闲暇时间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如果劳动者选择了能够实现自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活动,我们可以说劳动者在这段闲暇时间中是有休闲的。

第三,休闲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放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喜悦之情。“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3]休闲不仅仅追求“身闲”,还是一个追求“心闲”的过程。劳动者在休闲过程中应该暂时放下自己在劳动中所承担的任务,暂时忘记其他的烦恼,从而安心地享受自己的休闲生活。林语堂曾说:“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的生活。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真正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4]林语堂的话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即休闲是不能用钱财和名誉来衡量的,要想在闲暇时间中获得真正的休闲生活,应该放下外在的东西。

第四,休闲自由在价值导向层面上是一种相对的自由。它应该处在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之下,只有遵从这种约束和规范的自由休闲,才能实现人们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学者王琪延指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需求。”[5]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早就已超过了1000美元,并且从2008年开始我国公民的法定节假日多达115天。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我国劳动者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休闲。劳动者主动追求休闲,想要拥有休闲的权利和意识正在不断地变强。劳动者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把休闲当作自己在勤奋工作之余的一种“福利”,而是将休闲当作自己“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权利”。休闲成为了劳动者的一种当然的生活方式,劳动者主动追求休闲的转变,给我们展现出了凡勃伦所说的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

二、休闲中人与自然的博弈:应然性与实然性之比较

马克思曾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410“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6]998原始社会的人类只能被动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但是人类通过劳动使这种被动的状况发生了改变。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劳动是人类与自然博弈的最开始方式。对于人类而言,劳动本身是具有二重性的:一方面,劳动是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劳动,人类才能不断地生存繁衍下去;另一方面,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即自然界。对于自然而言,人类不恰当的劳动破坏了自身的生态环境,所以必然会对人类不适当的行为作出反应和报复。人类过多的物质欲望和自然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造成人与自然非正和(非合作)博弈的主要原因。

休闲与劳动最大的不同是不需要占有和消耗对象,对自然界的影响很小。人类在休闲过程中,与自然可能出现合作型或者非合作型(也就是正和、零和或者负和型)的博弈。博弈结果主要看人们采取什么样的心态和措施。如果人类采取和自然相互合作的措施,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博弈将是和谐共生的正和博弈,这种博弈的结果对于人类和自然而言都是双赢的。如果人类采取的是和自然不合作的态度,那么人类必然会遭致自然无情的打击和报复。

根据《辞海》对于“休闲”的定义:“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7],我们可以看出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是休闲的应有之义。从应然性的角度来说,休闲具有给大自然休养生息和减轻负担的作用。

第一,休闲是一种休息的方式,人们在忙碌劳动之余放松身心,给自己疲惫的身心以休闲的空间借以喘息。人们在自己平常的生活中要处理好劳动和休闲的关系,不仅要积极的劳动,更要懂得适度劳动。过度劳动和不适当的劳动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休闲正是一种有效缓解和补救人们因过度劳动对自然造成不利影响的措施。休闲不仅放松了人类的肉体,缓解了精神的疲劳,也给自然一点喘息的余地。休闲的过程,也是给自然界减负和放假的过程。

第二,休闲是一种休养的方式,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文化的气息。我国古代哲人“对‘休闲’二字有着极其精辟的阐释,‘休’,依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8]人们在休闲过程中,不仅仅追求物质的需求和享受,更追求心灵上的闲适和安宁。在笔者看来,在休闲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人们的休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感情,不会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位置和性质,不会对自然界造成伤害或其他不利影响。

第三,在休闲的体验和享受中,人们走向大自然。人们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大自然,会更加直观地看见或感受到人类不恰当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界产生的严重影响和破坏。大量绿色植被的消失、土地的荒漠化、空气中飘荡的雾霾和微塑料……这种直观感受更能震撼人们的内心,从而让人们明白自己与自然是一种共生体,自然的破坏也意味着人们未来的危机,不利于人类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实然性的角度,人们的种种行为和举动将休闲异化。异化了的休闲不仅不能让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共生,还会造成人与自然的非合作博弈。

第一,在休闲活动中“自然”的因素消失了。一方面,人们沉迷于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利益。虽然说“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消费,休闲作为人类本真的生活状态,同样离不开消费”[9],但是人们在休闲时光中过度追求物质,大量消耗物质产品,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消费社会”,大众休闲被符号化和物化,在此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有不理智之处。“这种消费实则是要向社会观众传达某种社会优越感,以挑战他们的羡慕、尊敬和嫉妒。”[10]他们在大肆消费商品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人类运用科技力量人为地创建休闲环境,比如各种各样的游乐场、主题公园等。殊不知这种大规模人为创建的工作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人们不知道“发展休闲,并不是一种把道路修到美丽乡下的工作,而是把感知能力修到尚不美丽的人类思想中去的工作。”[11]人们宁愿放弃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愉悦,而选择在人工的环境中、在快节奏的娱乐生活中消磨自己的休闲时光。

第二,人们在休闲中亲近大自然时,不懂得保护自然,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恩格斯曾警示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998我们的休闲活动虽有回归大自然的趋向,却只有回归大自然的表象,没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实质。休闲资源的开发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不惜占有自然土地资源,破坏天然旷野、砍伐森林等来进行人工休闲场所的建设,这些行为严重地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在休闲过程中也并没有注意保护自然环境,随意扔垃圾、践踏草坪、捕杀动物等现象比比皆是。本来是属于绿色消费的休闲活动变成了消费绿色,这与休闲的初衷背道而驰。如果人类还继续这样的行为而不知悔改,那么恩格斯对于人类的警告将会变成现实。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生态休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自然是人类的家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思考的永恒问题。”[12]我国自从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愈发重视。人民在不断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愈来愈注重精神的满足,而回归大自然无疑从精神层面上满足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能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休闲何以需要

“休闲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生存状态,其本身就是生态的,生态性是其本质内容。”[13]生态休闲是指利用休闲的生态价值进行的一种休闲活动,它是一种可持续的休闲方式,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今天不断加快的工作节奏给人们带来心理紧张和精神焦虑的现实情况下,生态休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休闲需求。”[14]生态休闲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处世方式,不仅能够减轻大自然的负担,也可作为一种产业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第一,生态休闲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能够减轻大自然的负担。从生产的层面来说,生态休闲意味着人类应该减少不适当的劳动,减少在劳动过程中对于大自然的物质交换和变化,减少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对自然造成的压力和负担。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应该克服自己的破坏性、无目的性和自发性。从消费的层面来说,生态休闲往往对物质崇尚简单而不是过度的追求,生活方式推崇简朴而不是繁琐的追求。人只有不过分追求物质的满足,不为“物累”,安于物质的简约,崇尚生活的简朴,才能减缓人对自然的压迫。老子所说的“甘其食,美其服,乐其欲,安其居”[15]212,就是不要追求过度的物质消费。“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5]31人们只有清心寡欲,进行生态休闲,减少对自然界资源的消耗,才能恢复自己纯洁的本性。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追求简洁朴实是生态休闲的内在含义。

第二,生态休闲作为一种产业结构,可以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结构的优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生态休闲经济的本质是消费和生产“意义”的经济。物质经济向意义经济转化,这一过程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意义经济的价值主要是由历史文化资源构成,而不是由传统的自然资源构成。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将意味着降低经济增长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依赖,从而解决经济增长同生态环境破坏相联系的悖论。其次,意义经济依赖的主要是历史文化资源,而历史文化资源对大自然没有消耗,这一点与物质经济必然要消耗自然资源有所不同。

第三,依托物质经济生产的产品经常会产生自然界无法降解的垃圾,这会严重影响自然的生态平衡,而意义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不会产生这样的废物。因此在生态休闲中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依托人类历史文化而产生的意义经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修养,构建资源友好型的经济结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生态休闲何以实现

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树立系统性的生态思维模式,放弃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们是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人类的思考方式应该适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人们可以利用它但是不能违反它。人们应在生活和劳动中将自己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来看待,不应将自己视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存在来审视大自然,这样做只会将人类与大自然对立开来。因此我们应该放弃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休闲”。

第二,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为“生态休闲”提供保障。

受现代技术和资本逻辑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愈发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越来越有效地被控制的、商业化的、受污染的自然不仅从生态意义上,而且从生存意义上缩小了人类的生活世界”,这样的生活世界使得人们“不可能在自然中重新发现自己”[16]。因此,在休闲生活遇到难题时,我们不能寄全部希望于人的个体的救赎。当代社会交往的紧密和利益的息息相关将各个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就要对人类共同的行为负起责任。我们应该诉诸于人类的群体意志,建立有利于休闲的政策与社会制度。现代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根本动机是满足自己虚荣(即心理需要),满足社会竞争的需要,而不仅仅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要。社会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消解了因科技进步释放出来的自由时间,并造成自由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反比的反常情况。现代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应让闲暇时间增多,可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满足和利益而过度竞争,导致闲暇时间变成了劳动时间。为了解决这种状况,首先,要制定和完善保障人们有充足休息时间的作息制度。其次,政府要根据人们现实的需要适当调节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制度,让人们享有相对的公平,从而减少竞争压力,将自然作为人们寻求幸福的栖息地。最后,可以制定一些与休闲相关的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

第三,实现休闲社会的“意义经济”。

普遍有闲的休闲社会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人们会渐渐不再过度追求物质需求,而是更多地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与以追求物质积累的劳动不同,休闲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寻求人之为人的意义生成,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所以必然催生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经济形态——‘意义经济’。”[17]人们在“意义经济”社会中不再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制的攫取,转而进行文化历史资源等的开发,这种转变无疑会促进生态休闲的实现,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了促成这种局面的出现,我们应该大力扶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的文化产业,从而增强人们的文化修养。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娱场所进行艺术熏陶和文化宣传,从而积极提升大众的文化品味,引导大众进行积极健康的精神消费,为大众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态休闲”环境,使这种可持续的生态休闲方式成为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积极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环境。

猜你喜欢

自然界共生劳动者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