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在妇科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2019-02-10杨忠玉
杨忠玉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宝山卫生院,山东 青岛 266400)
中医诊断是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前提,而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位居四诊之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称:“见其色,知其病,名曰明……”《难经·六十一难》谓:“望而知之谓之神”,皆极言望诊之重要价值。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及局部神色、形态以获得病情资料,主要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象及望排出物等,其可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而且,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就望诊在中医妇科中的运用情况和一点点体会与同仁们分享,也请多多提宝贵意见。
古语云:有诸内,必形诸于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疾矣。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有病必然要反映到外部来,在体表的特定部位显示出各种的特征和信号,《灵枢经》五色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女子色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大体意思说的是鼻尖下面的上唇部分,属于反映膀胱及子宫生殖系统病变的部位,妇女若膀胱或生殖系统出现病变时,可以在上唇部位出现异常胡病色,如:其色散漫为气滞作痛,其色集结为血凝积聚,积聚或为方,或为圆,与表现出的病色相一致。
望色形,即:色是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度,形为身体的形态,我们从色泽、形态的外部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患者内脏是否正常及其可能的各种症象,因为一般情况,患者长期内伤性疾病或血崩以及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特殊形态变化,一般来讲,通常以体质肥胖型、阴虚火旺型、气血虚弱型、肝气郁结型、肝热脾湿型和肝肾阴虚型等常见。
1 关于痛经
据临床观察,一般女性的人中较深者,其子宫以后屈的居多;相反,人中较浅的女性,其子宫前倾的居多,人中隐呈紫红色的,往往提示痛经,此为於热互结;大部痛经患者在其上唇部位可发现一横贯呈弧形的淡黑色带状,约占上唇部的二分之一,轮廓边界比较清楚,尤其是青少年、未婚女子的痛经患者表现会更加显著,流过产的年轻女子也会出现黑色带。
患者17岁,学生,2017年3月来院就诊,月经来潮已经4年,经期量少有血块,经血暗红,经期经常腹痛,伴面色苍白,舌苔白,脉弦紧,初来就诊,可见该学生的上唇横向一条淡黑色的弧形带状,宽度及边界符合痛经的望诊症象,望去似留短须。
2 关于盆腔炎
口唇周围出现腐料,上唇黑色带状暗深色,宽润,甚至充满整个上唇,两端延伸至口吻下缘,满面通红;该病多由内蕴湿热,感受外邪,与肝脾有密切关系。
患者29岁,2018年4月来院就诊,患者产1胎,人流1次,最近半年多以来经常出现腰骶部酸痛,久躺、久站立则腰部酸痛更明显,下腹部坠胀疼痛,伴肛门坠胀,房事、经期前后症状加重,白带增多,经量增多,乏力,月经周期为19~25天左右,每次持续10天方能干净,色暗红夹血块。妇科检查:子宫后倾位,下腹压痛、反跳痛,子宫两侧可触摸到已经增粗的条索状输卵管;舌象也有所反映,可见舌下络脉颜色紫红色甚至紫黑色的变化,表现为两条纵行的大络脉增粗,周围细小胡脉络分支增多,甚至呈串珠状等的变化,综合上述形态,可诊断为盆腔炎。
3 多囊卵巢综合征
几乎所有胡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都为18岁以上的成年女子,体型一般比较肥胖,体毛黑、浓密,常因痰湿或痰於互结,滞于冲脉、胞脉,导致气血不得下注胞宫而为经血,经候不调,甚至闭经、不孕。
患者26岁,结婚三年未孕,形体肥胖,体毛浓密且黑粗,口唇周围、脐下等部位均可见较粗大的毛孔,经候不调,近六个月未来月经,经B超检查,提示为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
综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主要从神行(神为形之主,形乃神之舍。神态反映病之轻重,形体反映脏腑虚实。)、面色(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反映脏腑气血盛衰、邪气消长。)舌象、毛发、月经等方面的状态变化。随着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诊断及治疗水平提高,传统的中医望诊诊断方法越来越被世人接受,但也应掌握病情,与问、闻、切三诊紧密融合,灵活、合理地做出判断。岭南罗派罗元恺先生也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外而知内,不但要望神、望色(面、唇、舌)、望形态,还要望女子经、带的改变,可见,望诊在妇科诊疗中的重要性,继承前辈优良的传统经验,弘扬中医事业,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创新,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