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

2019-02-1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

陈 健

(1.皖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围绕“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将“文化自信”定位为继“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在十九大报告中,他更是六次提及“文化自信”,并在报告的第七部分从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新时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33,从而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与体系完整的“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孕育、形成与发展绝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相关,是时代的呼唤,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积极回应,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改革迈入深水区,社会中各类矛盾日益凸显,国内外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交锋日趋激烈,文化领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威胁。

(一)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挑战

现实中,一些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千方百计地渗透错误思想,试图消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科学性与内在连续性,妄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抨击与否定,达到质疑、抹黑乃至彻底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力和公信力的目的。

“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2]329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人类社会至今仍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升文化领域中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文化的歪曲与颠覆

历史虚无主义者从质疑历史事实和历史意义的立场出发,歪曲、否定甚至颠覆人们对既有民族史实、英雄人物的认知,诘问乃至否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性、真理性和规律性,从而使社会上“去历史化”“去革命化”“去英雄化”等言论甚嚣尘上,导致颠倒历史真相和恶搞英雄人物的文化现象出现。历史虚无主义者或借助后现代主义中“反讽”“拼贴”“恶搞”等表现方式,或凭借巧妙地迎合和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叙事方法,或打着理论研究和学术争论的幌子,歪曲、诋毁、篡改、丑化甚至割裂中华民族历史、党的历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历史,消解人们在文化层面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道德危机日益凸显,文化建设急需加强

当代中国社会在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加重的道德危机。近年来,社会上所彰显出的乐善好施、大公无私、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等行为常被讥讽为迂腐或是作秀;而争相谋利、投机取巧、一夜暴富却被仰慕推崇;毒大米、瘦肉精、放射水、绝孕鱼、农药菜、毒奶粉、地沟油的频频出现更折射出社会诚信缺失、人际关系冷漠、理想信念沦丧的残酷现实。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逐渐对此见怪不怪、麻木不仁。面对道德危机,国人亟待从蕴藏着诸多优良品德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提升自我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与价值追求,弘扬应有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西方价值观不断侵蚀,自身话语体系尚未完善

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之后的一段时期,西方价值观一直处于世界的主导地位。近代以来,在西方的殖民侵略面前,中国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些人在失去民族自信心的同时,也丧失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很有限。尽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尽管我们拥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但自身话语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一方面我们在面对“西方文化优越论”“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时,文化自卑心态仍然存在,文化自信仍显不足;另一方面我们时常还要遭受西方国家炮制的“普世价值论”“中国威胁论”等言论的攻击和妖魔化。因此,在当今社会思想相互激荡、中华文化依旧不断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牢固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便显得至关重要。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科学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及其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将“文化自信”视为“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形成了内涵丰富和体系完整的文化自信思想,为应对文化领域存在的诸多风险与挑战提供了思想保险与利器。

(一)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成果,自创立之初就把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寻。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以其科学性与真理性在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索中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革命事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在其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使中国人在精神上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近代以来,长期以主流意识形态身份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失去了对自身优势与不足的判断力和批评力。在这样特殊紧要的历史关头,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到了整体性的科学评价,被保护拯救、批判继承、发掘创新。随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创造了不畏艰辛、英勇拼搏的革命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红色文化因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在此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国人的文化自信逐渐恢复与确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33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来源。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急剧而又深刻的变化,各种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想层出不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只有牢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主心骨,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有效抵御各类错误思潮渗透,使国人的文化自信意识得以不断巩固与增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其核心要点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的自信。”[3]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33这一论述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有力地驳斥了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否认、割裂中华文化的谬论,清晰、深刻地阐明了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核心要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31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与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涵养与培育国人文化自信中的源流地位。长期以来,他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本质、作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展现了高度的自信意识。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源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塑造。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本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它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石,是中华文化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蒂。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虽然其间几经波折,受到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不断冲击和碰撞,却依旧顽强延续,并没有因外来文化侵蚀而中断,在融合与统一多元文化中逐渐形成了诸如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舍身取义”的牺牲精神、“赤心报国”的爱国情怀、“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等跨越时空的价值观念,为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储备。

2.党领导人民创立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众所周知,教育资源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要素[18],直接关系教育的规模和成效。然而,当前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网络开放资源的质量不高,未能形成应有的知识结构系统,严重制约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亟待面向全球整合更多教育资源,以卓有成效地提高教育成效。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革命文化蕴含着宝贵的红色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其中红色精神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传统则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等。中国人民正是在这些红色精神与革命传统的鼓舞与感召下重塑了民族精神,找回了民族自信,赢得了革命胜利。新时代学习与弘扬革命文化无疑有助于我们不忘初心、永葆信心,在继承革命遗志中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构筑富有红色因子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160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及其团结与带领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所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我们通过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中国道路,找到了中国模式,创造了中国奇迹。历史与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与趋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文化本身的积淀传承与发展创新,更来自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的实践基础。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性与意识性存在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现实的生活实践才是一切文学艺术产生与创造的源泉。文化不是凭空出现的,人们对于特定文化的信心也绝非激情所致,必须以实践以及实践所创造的物质基础为依托。一个在经济上积贫积弱的民族,文化是不可能有什么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也不可能让人们对其抱有太大的信心与希望。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从极盛一时到跌至谷底,再到重新兴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也经历了从自信逐渐丧失到逐渐恢复的过程。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基础之上的。可以断言,随着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本世纪中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之上的文化自信将会越来越具有底气。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精神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与核心,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抵御腐朽文化侵蚀的有力思想武器,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精神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精髓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现,即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层面强调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在个人层面规定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一价值观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是对中国文化特色和文化本质的概括与凝练,是打牢全社会共同奋斗思想基础的关键所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4]1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决定中国文化性质与方向的核心因子,为人们在不同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形态的交锋交融中坚定文化自信安装了思想保险。

(四)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彰显其包容之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4]258,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彰显了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包容之力,有利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和世界文化多元性的维护。

作为一个系统性存在,人类文化是在不同类型的文化交流、交锋、交融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个具有文化自信的国家必然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在兼容并蓄中汲取有益养分,为己所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做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准。考察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中华文化才能够生机勃勃,繁荣兴盛;反之,某些时期的盲目排外,隔绝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华文化则停滞不前。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新理念,既不能妄自菲薄、自惭形秽,也不能夜郎自大、唯我独尊,应在保持文化自信中摒弃与消解对待外来文化时存在的文化自负或文化自卑心态,在借鉴与汲取世界人民创造的各类优秀文化成果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本国文化。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本质是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沟通,维护世界文化多样发展。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坚决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文化层面所推行的“霸权主义”“西方中心论”“普世价值”等观念,利用其文化的强势地位威逼他国被迫接受其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打造自身话语体系,提高国际话语权,运用别国“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7],在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构建多元互补、共荣共存的世界文化格局。

三、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价值追寻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相关,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应对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需要。这一思想将中国文化放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宏观格局中来认识与考察,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新贡献。

(一)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历史与实践表明,文化自信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振兴与繁荣。近代以来,国人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与发达科技,文化自卑心态严重,失声于世界,一度认为西方文化先进文明,而中国文化落后愚昧。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自身特征与所处时代环境,在充分总结我党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化建设理论,构筑了以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为底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条件。”[8]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与血脉,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它犹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以无形的观念影响着有形的存在,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如今,文化的繁荣程度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与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所蕴含的科学内涵能够有效凝聚与激发整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创造力,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开辟新境界

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世界各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支撑。作为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丰富与发展了中华文明,也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开辟了新境界。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中所蕴含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超越了种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充满着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责任与胸怀,正逐步成为世界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增强了中国国际话语地位,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也为化解世界各类文化间的冲突与争执、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进步点亮了一盏智慧明灯。

新的时代与实践需要新的思想理论,也必将给理论创造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高度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所形成的“文化自信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科学内涵、完整的内容体系与重要的文化使命。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为解决当前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与文明发展繁荣、交流融合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