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文明观的重构

2019-02-10谢迪斌

关键词:中华文明共同体冲突

谢迪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存在,导致文明之间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关系。1990 年代,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利益冲突继续存在的同时,文明的分歧和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如何审视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文明及其相互关系,成为各国学术理论界和国家决策层十分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已故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理论①亨廷顿的主要观点是:“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主要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各种反应,包括新奇、义愤、恐惧和困惑。”参见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社,2013 年版。,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学术研究与实践行动产生了很大影响:21 世纪西方主导的几场战争,几乎都能看到这一理论的思路与观点。从战争的结果看,文明冲突理论及其解决方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能应对更不能解决世界文明的分歧和矛盾问题;相反,只能扩大分歧和激化矛盾,人们必须从国际政治哲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世界文明及其相互关系,重构世界文明的理念系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代表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对世界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规律、现状特征和未来趋势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具有全球化新时代特征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案,对传统和当下的世界文明理论进行再认识和再建构,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新目标提出了新预期和新构想:“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1]525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文明观的重构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文明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和未来的长期存在

文明形成源自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经验的总结,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各个国家和地区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优化“方案”。由于全球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结构与思维方式不同,文明必然存在着区别和差异。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有些国家在生产方式上可能发展较快,知识积累与技术运用也有所突破,探索出了认知规律和获取财富的有效路径,使物质财富、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较为完善,促进了这些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文明程度较高。有些国家则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发展速度较慢,物质生活水平、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程度都还不高,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和状态。这既是世界文明差异性存在的历史结局,也是世界文明存在的当下状态,更是世界文明未来存在的趋势。在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人类社会必然还会以不同的文明形式存在与发展。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1990 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文明在国际社会取得了暂时的优势。于是,西方一些学者将这种暂时的优势夸大为永恒和终极的状态,甚至武断预示,西方文明马上要替代世界其他文明,终结世界文明历史,西方文明成为唯一的文明。他们不承认世界文明存在的多样性发展趋势,鼓吹历史终结论,这是对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哲学在文明关系理论上的一种错误研判,曾经产生过广泛消极影响①福山的观点是,以“自由民主”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形成了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历史的终结”。参见弗兰西斯·福山《文明的终结》,远方出版社,1998 年版。。他们简单而武断地将西方政治文明确定为唯一的世界政治文明,由此来终结其他的政治文明形式。这显然是只看到暂时的社会变动,而没有着眼于历史的本质与规律得出的虚假结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已经迅速证伪了这一观点,西方文明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同时,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繁荣兴盛。正如有学者指出:“‘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高智慧的启迪则认为,21 世纪世界新文明发展的基本格局将仍然是多元的又冲突又融合并且融合是其总趋势。所以,在联合国和平与发展的旗帜指引下,促使其向融合方向和谐发展,向不同的、多元的‘道'开放,欢迎他们‘并行而不相悖',互竞互补互长,共同为新世纪的发展各自作出应有的贡献,乃是一切有识之士所应竭力追求的目标与价值,以及所应勇敢地肩负起来的崇高的历史使命。”[2]1835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单一文明论”“历史终结论”的反思,提出了世界文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新认识和新观点。习近平认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2]543“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就会寻求文明差异化生存与发展的和谐之道,就会防止出现文明冲突。

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系列论述,蕴含着三重哲学思维:首先,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由世界的多样性决定的,因为我们生存的世界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结构,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是在自然世界的基础上创造着自身的文明,不是主观随意的创造。因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会随着客观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而长期存在和发展,任何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质疑和反对,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因而也就是错误的认识。其次,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使人类社会的存在与丰富更加丰富多彩。有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形成人类社会的一个结构性整体,这个多样性结构整体能够生成和输出强大的功能,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和条件。很难想象,若世界只有一种单一的文明,人类社会还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吗?再次,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不仅是一种历史客观存在和现实的客观状态,更是一种未来发展的必然。人类社会在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世界各民族和各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文化结构必然存在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不同民族和国家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依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由此,各民族和各国家的文明也必然是多样性地存在的。

二、文明的差异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由于对文明分歧与矛盾认识不清,处理不当,出现了很多因为文明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这就给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认识带来了误导,认为文明的差异必然会带来文明的冲突,这也是“文明冲突论”最基本的思维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突破了这一思维定势,从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和现实视角,考察文明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积极意义,寻求用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积极意义压缩其消极影响的解决方案,开辟了世界文明观的新视野和新境界。

因为差异而产生动力,各文明之间形成一种竞赛的关系,当一种文明看到其他文明得到了新发展之后,就会反思自身文明存在与发展的方式与路径,发现自身文明的缺陷与不足,就会通过改革和调整自身文明的一些理念和行动,加快自身文明的发展,这样世界各国文明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态势,文明的差异不仅没有带来负面消极影响,反而产生了正面积极意义。习近平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 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3]259习近平引用中国古代的哲理,来比喻事物之间差异性所带来的动力,将文明差异性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而变成发展的动力。这样完全可以避免文明冲突,“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4]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对于推动全球治理有着重要的理念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从思想理念上把文明差异的正面意义提取和挖掘出来。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特别是西方社会只看到文明差异的负面作用,认为它是带来矛盾和冲突甚至暴力与战争的最主要根源,而没有看到文明差异在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良好竞争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只看到消极作用,就简单地要消灭文明的多样性,人为地幻想“历史终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重点阐发文明差异性的重要意义。从历史到现实,很多文明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文明总是多种文明的综合与融通,在坚持自身文明主体成分的同时,大量吸收其他文明的合理成分,从而使自身文明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强大。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文明多样性消极作用的压缩、积极作用的张扬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历史上,文明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物质资源短缺和思想认识封闭。物质资源短缺导致各民族之间为了争夺财富而进行战争,思想上的封闭导致误会与隔阂而引发冲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完全可以不依靠掠夺而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自然要素在财富增加中的作用正在下降。人通过知识与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很少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社会带来美好的生活。因此,为争夺自然资源而引发的文明冲突,可以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现代交通特别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高度,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加深了解与认知,因封闭而形成的隔阂与猜忌就会大大减少,因猜忌误会而引发的冲突和矛盾也会随之减少。由于相互联系与沟通的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长处和优点会迅速扩散,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动力。只要任何一个国家在生产技术上获得突破,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会转化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享用的特质文化产品。

三、中华文明是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代以来,国际政治哲学形成了欧洲中心论的观点,欧洲文明(欧美文明)被说成是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主要甚至唯一的力量。由于近代中国生产力落后,国家和民族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被忽视和贬低。事实上,中华文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发展较快的地位,只是在近代100 多年的历史中出现了短暂的停顿和落后,但这种短期的落后并不意味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智慧下降和衰落。作为世界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一些深刻而合理的内容,对于应对全球化新时代的世界文明存在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国际政治哲学必须改变和调整对中华文明的态度,挖掘和传播中华文明的积极合理成分,为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现代转换的思想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高度评价、大力推介中华文明的优秀内容,引领当代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 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4]260这一论述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深刻含义。

首先,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根据自身的实际而长期积累和创造的文明成果,具有很强的自身适应性,在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其次,中华文明的丰富与优秀,是跟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学习的结果。在中华文明中,除了主体和基本框架之外,许多成分都是对外来文明的引进、吸收和优化。习近平指出:“2 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受到广泛赞赏。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马可·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3]261

中华文明有着和平包容的天然基因。中华文明关于文明关系处理的方法论原则,对于今天文明关系的应对和处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加以运用,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中华文明本质是一种“和”文明,提倡和谐生存、包容发展的理念,具有很强的现代意义。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3]261有着5000 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习近平指出:“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4]32这些箴言和理念透视中华文明的和平基因与实践智慧,在今天认识和处理文明的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有学者指出:“这种生命力的来源便在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接纳、吸收、融合各种文明的养分,不断丰富、充实、壮大。这种接纳、吸收、融合不是通过战争、压迫、强制,而是从和谐的目的、以和谐的手法达到和谐的成果。从这一点说,是和谐创造了中国辉煌的历史文明”[5]9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华文明优秀特质的现代转换,体现了古老文明智慧的当代意义。中华文明在对待外来文明态度上有着自身的理念和行动。在当代世界,这种理念和行动,对于重构世界文明观和推进全球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将利益关系上升为命运结构。利益关系十分重要,但利益关系毕竟只是一种外在因素,利益共同体会随着利益的变化而出现分歧甚至撕裂。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强调“义利并重”,“义”字当头。重义轻利是儒家的基本观点。在义利关系上,儒家把义看作是人立身的根本,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人的精神需要远比物质需要更有意义。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认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6]56。这种理念和智慧,在今天的话语就是由利益共同体上升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可能是脆弱的,但命运共同体必然是紧密的,因为命运的相连,不再是局部和短期的,而一定是整体和长期甚至永恒的。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转化为21 世纪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现代条件下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念和行动方案。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共同体冲突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