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9-02-10

关键词:利益总书记群众

温 立 武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利益观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奠基石。他的人民利益观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深刻表征。深入阐释人民利益观的理论定位、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当代价值,有助于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利益论述的理论精髓。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将引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一、人民利益观的理论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利益观是在其人生经历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底蕴的。不论是在基层地方工作,还是进入中央工作,他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从政履历的一条主线。在这个过程中,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切实彰显了他的人民利益观的丰富实践意蕴,体现了他的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刻理解他的人民利益观需要立足于他的人生经历与从政经验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人民利益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理论地位,才能突显他的人民利益观的深邃意蕴。

如果要追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利益观的发端,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是重要基点。在这段时期,他克服了陕北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能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真真切切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正如我们熟知的,他带领干部群众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他做事公道、敢于承担,他的行动和决策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够根据群众的需要而进行,始终为百姓的切身利益考虑,能够同群众打成一片[1]194。长期的知青生活,不仅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而且还铸就了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从根本上看,七年的知青生活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利益观形成的逻辑起点和价值起点。也正是基于此,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他始终坚守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初心和理想信念。

河北正定的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生涯的起点,也为他践行人民利益的发展思想提供了广阔舞台。从1982年至1985年,他带领正定干部群众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改革农村的财务制度、经济政策,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改革的浪潮中。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多时间中,他始终强调应该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来发展农村。他认为,追求个人眼前利益,不管人民与国家利益,一切以钱为目的,都是自私自利的表现[2]68。这表明,他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一切的工作都要服务于这个大局。从1985年至2002年,他主政福建期间,积极推进改革、解放思想,不断引进外资,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在农村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他的支持和参与下,相继出现了“晋江模式”和“闽宁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之路。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应该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3]33。

不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积极探索和创新多种途径为广大人民谋幸福。在2003年至2007年,他在浙江主政期间,提出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辩证关系的论断,主张应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指出,树政绩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群众的利益,这就要求实事求是的工作,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照规律行动,需要把群众的未来利益同眼下利益相结合[4]34。从正定到福建,从福建到浙江的地方执政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利益观得以形成的重要实践来源。也就是说,长期基层的实践历炼推动了他人民利益思想的发展,也是理解他人民利益思想的关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七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进入中央工作,此时他从更高的层面审视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多次强调并重申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的人民利益观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并在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了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70。这就向世界表明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初心和决心。在他看来,我们党应该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利益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改革的过程中解决群众所关心和期盼的,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6]10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利益观得到了进一步阐释,其理论内涵更为全面深刻,时代定位也更为清晰明确。

人民利益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他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人民利益观的价值取向明确,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武器。具体而言,人民利益观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民利益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始终,是我们党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支点;其二,人民利益观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所在;其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和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利益观、幸福观的继承与发展;其四,人民利益观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视野,我们党不仅致力于实现中华儿女的根本利益,而且也积极促进全世界人民的幸福。总而言之,人民利益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硬核,既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全球视野。

二、人民利益观的理论渊源

人民利益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人民利益观的发展历程看,它既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形成的,也是在继承、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完善的,从而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理论鲜活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渊源来看,人民利益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的幸福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马克思主义的利益思想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利益的追求和获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诚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82在马克思看来,利益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对利益的理解应该深入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在资本主义异化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并不能获取自身的正当利益,现实的人作为利益的主体已经逐渐被资本主体所替代。因此,在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并不能实现自身的正当利益。马克思认为,人的利益既包括现实的物质利益,也包括更高层次的精神利益。也就是说,没有物质利益的精神利益是不长久的,没有精神利益的物质利益是没有内涵的,人们所要实现的利益是这两种利益的统一体。因此,实现人们的多元利益需要,需要扬弃资本主义异化的利益关系,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利益矛盾,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

从根本上看,人们利益的实现并不能靠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而是要通过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来完成。在马克思看来,通过物质生产生活实践是确保人们物质利益得以满足的基本前提,换言之,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利益关系,并且贯穿于人们整个经济发展活动的始终。因此,在发展物质生产实践的同时,要积极变革异化的利益关系,确保整个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利益矛盾,基于普遍交往基础上个人与共同利益的矛盾,本质上是由分工的发展而决定的[8]536。利益矛盾的出现和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动态的社会发展中不断变革落后的利益关系,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马克思认为,只有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们的精神利益才会得到满足,例如人们会有更多的精神享受、空闲时间去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诸多论述中,他始终强调要通过艰苦奋斗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所在。在虚假的社会共同体中,人的发展是一种异化的、片面式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受到限制的、非自由的。尤为明显的是,自然、人、社会三者相互分离,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存在状态。马克思认为,金钱是一切事物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的自然界和人自身世界的价值被掠夺,人同人的存在、人的劳动相异化是由金钱造成的,金钱统治了人并使人更加崇拜它[8]52。人的价值直接表现为金钱的价值,人的本质只不过是一种形而上的虚假存在物的化身。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人的自由的发展,这里的自由“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觉悟的发展”[9]5。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展,人类社会的整体自由才会出现,进而才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马克思认为,推翻以私有制为核心的虚假共同体,建立真实的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带有强迫性质的劳动会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将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的劳动是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仅仅局限于谋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将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10]435-436。也就是说,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没有对立了,人自身的能力全面发展起来了。在此基础上,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才会共荣共生,进而人才能积极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人的解放的最高境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极大发展,阶级和国家也会随之消亡,人的全面发展将会提上议程。毋庸置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利益思想的阐释,本质上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了生动诠释,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境界。

(三)人的幸福思想

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中,人的幸福并非费尔巴哈式的直观纯粹的幸福,而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的幸福。同理,实践的幸福是对以资本逻辑为核心所谓资产阶级幸福观的积极扬弃,是能够彰显每个个体人格尊严的幸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虚假的幸福是建立在工人不幸的基础上的。马克思认为,劳动不是工人内在的东西,不属于工人自身的本质,工人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表现为否定自己,而不是积极肯定自身,工人只会感到不幸福,而不是幸福,由于不能充分彰显自身的智力和体力,工人的身体会受到痛苦,精神也会受到损害[8]159。很明显的是,工人的幸福同工人的付出是不成正比的,资产阶级的虚幻幸福是建立在工人不幸的基础上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幸福的主要标志是劳动的解放。这也就意味着,人的劳动是自由的,是不受资本逻辑支配的,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自由劳动,从而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幸福的又一重要标志是人们自由时间的获取。马克思曾指出,支配工人的劳动时间造成了工人的贫困,从而造成了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对立,个人的全部时间都成为了劳动时间,进而工人的地位也就仅仅从属于劳动的地位[11]104。也就是说,工人的贫困与不幸,根本上是由于工人的全部时间被剥夺,从而使得工人没有自由时间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启示我们,自由时间是衡量人们幸福的重要指标之一,人们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也就不能全面的发展自身的能力,仅仅被“物”所支配的时间是不会幸福的。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类的自由王国,是建立在工作日的缩短,即自由时间的增多的基础上的。总而言之,马克思关于人的幸福思想给当代中国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提供了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论述来强调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在根本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幸福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三、人民利益观的主要思想

人民利益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价值立场,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利益的重要论述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贴合中国实际、时代特色鲜明、价值立场明确的丰富理论内涵。他的人民利益观主要思想体现在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动力作用,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社会的发展成效也应由人民群众来进行评判。

(一)人民利益的目标观: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这个奋斗目标同实现中国梦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归根究底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自身的利益。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所需求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13]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更加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论断的科学性,从根本上反映了满足人民利益新需要的迫切性。总体而言,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内核,是对我们党历史使命的内在体现,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必然。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多个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要,切实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党工作的方向标。相比较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言,他更加关注基于物质利益基础上的人们的精神文化利益。他认为,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生产更多丰富的物质精神产品,关键在于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改革,提高经济增长的社会效应[14]13。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所需要的、所期盼的,都直接反映了人民的最为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我们党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就是说,随着人民多元利益的发展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科学论述,就是解决这些突出利益矛盾的方法论,为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多样化利益指明了方向。

(二)人民利益的动力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历史和实践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开创者,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要有党的领导,但最终成功与否的根本力量还是在人民群众自身。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区别于西方国家执政党的显著标志,就体现在我们坚持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习近平总书记语境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创新。他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原理,是我们党一心一意服务人民的体现,也表现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14]12-13。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是抽象虚无的,而是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各个方面。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需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3]21。也就是说,要依靠人民在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创造历史伟业,肯定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

不论是积极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还是努力践行“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都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来完成。从根本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本质上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利益的主体和价值的主体。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活力,高扬人民主体性,从而使他们参与到中国现代性建设的浪潮中来。全面依法治国本质上就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而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构建和谐融洽的党群关系。总之,人民群众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在积极践行“四个伟大”的庄严使命过程中,必须要以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统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来谱写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新篇章。

(三)人民利益的维护观: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不能只谈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只顾埋头苦干,而是要在取得建设成绩的同时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换言之,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形势下推进社会的公正,促进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尤其是要注意广大普通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15]149。我们在做大做强社会主义这个大蛋糕的同时,更需要公平的让每一个人都能分到蛋糕,让人民群众在多方面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只有建立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才会拥有更多的自信心、自豪感、获得感、满足感,从而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权益,就需要深刻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理论内涵。其一,共享发展成果讲求全民性。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发展成果更要关心的是社会底层的劳动大众,并非有针对、有选择的共享。只要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人民群众,都能够分享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也就是说,共享的受众面广。其二,共享发展成果讲求全面性。改革发展的成果不仅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制度层面的,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教育、医疗、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公平,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各方面利益得以满足。其三,共享发展成果讲求过程性。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并不意味着只共享不发展,而是在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应该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以共建来推动共享的实现,同时以共享来检验共建的成果。需要指出的是,维护人民享有发展成果的权益,需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能跳跃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人民利益的评价观:人民群众评判社会发展成效

我们党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否获得了切切实实的利益,由人民群众自身来进行评价和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需要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是否高兴、是否答应、是否拥护、是否赞成作为我们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前提[16]。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发展主体和评价主体的统一,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由人民群众来评判监督社会发展成效,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作为人民公仆的优良作风。马克思认为,西方国家由于社会的发展缺乏人民性,已经使得政府的权力陷入了危机中。社会最丑恶的东西不过是高高在上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这使得群众的贫困潦倒同统治阶层的穷奢极欲形成对比,这是整个社会堕落糜烂的土壤[10]153-15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评价的论述,实际上是对西方所谓的社会民主论的扬弃和超越,深刻诠释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发展理念。

从根本上看,人民群众的评价意见是我们党改进工作方法,继续扎实推进和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参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意见是我们党工作的一把标尺,我们党的所有工作的价值立场和根本依据就是要让群众满意[17]91。很显然,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的根本立场,把人民的根本立场同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3]4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积极反对“四风”,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和改善违背人民利益的行为。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在于,人民群众是否有全面实在的获得感,是不是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8]。也就是说,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获得感才是评价社会主义事业的试金石。因此,我们应该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在全面推进改革的进程中,让人民群众能够实实在在的得到实惠,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的多元利益需要,将中国特色现代化事业推向高潮。

四、人民利益观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利益观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关于人民利益观的重要论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也展现了当代中国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所作出的伟大壮举。具体而言,他的人民利益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动力,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提供了中国智慧。

(一)个体主体层面: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利益观作出了生动诠释,开辟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新境界。也就是说,实现人民利益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的人民利益观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来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思想引领,没有牢固利益基础的发展是片面的,人们的奋斗也将失去动力支撑和责任担当。在谈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期望有更加优质的教育,更为安定的工作,更为称心满意的薪水,更为安全稳定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水平,更为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和条件[19]。很显然,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体现在对更好的教育医疗、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的追求上。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宣传好、阐释好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同时,应注重着力满足人们的精神利益。总之,倘若没有这些基本利益的引领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毫无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利益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实践导向。他的人民利益观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释上,而是强调通过发挥劳动创造作用实现人们的幸福生活。换言之,他的人民利益观本质上是实践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人们的梦想,破解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难题[20]。这表明,人们自身利益的实现并不能靠空想来完成,而是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民利益的实现,需要通过人们智力和体力双重作用来完成,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实践。人民利益的实践导向是对时代发展问题的积极回应,根本上体现的是人民的导向,也就是以解决人民在生存与发展中的问题为依据的。在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逐渐迈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他的人民利益观具有的实践特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二)民族主体层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动力

利益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利益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支撑。从根本上看,实现人民利益的过程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这二者在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当代中国,人民利益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呈现出这几个特点:其一,我们党在实现、维护、发展人民利益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由于人们利益多元化的需要,利益的分化、矛盾依旧存在,统筹多元社会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亟待解决;其三,应该在利益的发展变化中深刻审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也就是说,他的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根本指向。离开了对人民利益的追求,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将会受到阻碍,也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由此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利益观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是起到引导作用的,它的伟大实践将有力地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历史和实践表明,利益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动力作用的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利益观表明,人民利益本身就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以社会主义实践活动所展现出来的。要言之,人民利益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体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人民利益对党的决策、人民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塑造。此外,人民利益是推动改革的外在动力,而全面深化改革又是当今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这归根究底是以人民利益为基础推动的。利益关系是主体人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以失与得、损与益的切实体现,人的主观意志目的外化为得与失的关系,从而成为变革社会的基本要求[21]142。这就启示我们,人民利益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是我们党变革社会的要求,最终都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的归宿。

(三)人类主体层面: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提供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利益观不仅对中国特色现代性建设具有引导力,而且对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优异成就,根本上证明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发展原则的科学性,这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从目前世界的发展来看,全球的发展并不平衡,各国发展的差异性呈多样化的状态存在,全球的贫困人口还有一定的数量,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在全球发展的格局中,中国在减贫脱贫、环境优化、发展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成绩显著,从各方面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的利益。无疑,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利益观的巨大实践成效是宝贵的经验财富,能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借鉴,从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他指出,全面观察中国,就是要看中国人民取得了什么成就,对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减贫事业的成就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22]。从根本上看,中国的发展坚持人民利益观的原则,这为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利益观具有全面性和全民性的特点。全面性指的是从多方位、多层次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而全民性强调致力于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利益观表明,人民全面利益的实现本质上是促进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之间关系的平衡,体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解决,这恰好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世界的整体进步不能建立在少数国家的私利之上,而是要更多的关注落后国家的发展,各个国家应携手一道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持续前进。他的人民利益观的国际视野,表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人民利益的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绿色低碳[23]等,彰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意蕴,这既符合中国人民自身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在此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势必走向光明。

猜你喜欢

利益总书记群众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