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按压止血方法研究进展
2019-02-10翁凤玉
翁凤玉
(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体检科,广西 来宾 546100)
静脉采血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采血穿刺部位主要选择手背静脉、肘部静脉等,是一种定量的静脉采血方法。然而,由于静脉采血后,按压止血方式不当,导致静脉采血出现并发症,如:皮下出血及渗血、瘀斑等[2]。对此,待静脉穿刺后行正确的按压止血尤为重要。下面对静脉采血按压止血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静脉采血出现血肿、瘀斑及出血的原因
对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瘀斑及出血的相关原因具体常见以下几种原因[3]:
(1)按压时间过短。静脉采血按压过后,部分患者认为按压1分钟就可以了,导致出血;
(2)压迫止血面积较小。静脉抽血时,注射器不仅仅对皮肤表面给予刺破,而且还扎入到静脉血管,而皮肤表面上的针眼与血管壁上的针眼并不在于一个点上,在按压时若仅仅采用一根手指按压出血点,难免出现淤血及渗血[4]。
(3)边按边揉:通过调查发现,静脉采血后,在按压时轻柔出血位置,尽管不易形成血栓,但极易加速出血[4]。
(4)心理过于紧张。有的患者在静脉采血后,心理过于紧张,在压迫止血过程中一边看一边按压,延长止血过程[5]。
(5)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差。若患者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胆道系统疾病,其凝血功能相对较差,就会延长凝血时间,也会出现瘀斑并发症。
(6)其他原因。临床上发现若静脉采血后,衣服袖子勒的过紧,使得血液回流不畅,也会引起渗血。
2 静脉采血按压止血的方法
2.1 按压时间要长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凝血时间为1-3分钟,没有凝血障碍的患者按压时间超过3分钟。因此,提出不同的按压时间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也不一样[6],按压时间小于1分钟时,皮下出血率达到11.4%;按压2分钟时,皮下出血率为5.6%;按压3分钟时,皮下出血率为2.7%。由此得到:至少按压3分钟,才能够有效防止皮下出血的发生。另有指出大部分的采血管采用真空采血管,有着较大的负压,也影响着血管收缩,可适当延长按压时间[7]。。但对于特殊群体,如:老年者、血小板异常者,按压时间5-10分钟。由于老年者常常伴随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硬化等,并服用降血脂、降血压的药物,其血液凝固时间相对较长。
2.2 压迫止血面积要大
由于肘窝部的血管相对较粗,如按压不正确,可能引起皮下出血,并出现瘀斑。可采用交换式按压法[8],护士拔针时,采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部位,然后交给患者自己按压。在交接时,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有效的按压方式。吴益荣[9]通过选取180例静脉采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前臂伸肘、前臂屈肘两种按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前臂伸肘按压发的有效率高达93.33%,明显高于前臂屈肘按压74.44%。叶亚萍[10]选取120例采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屈肘横压法,观察组给予伸肘竖行按压法,比较得到观察组的局部出血、瘀血率低于对照组,表明伸肘竖行按压法可有效减少和降低采血后局部的出血率。
按压部位也会影响静脉采血后并发症发生,常用两种按压部位,即:皮肤刺点、血管穿刺点,采血完成后,采用消毒棉签置于皮肤刺点、血管穿刺点上方,用力垂直压向肘部后方,同时按压皮肤刺点、血管穿刺点。此外,可直接按压皮肤穿刺点,将消毒棉签置于皮肤穿刺点针眼之上进行按压。选取440例采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20例,给予传统按压方法)与观察组(220例,给予新方法),得到观察组皮肤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通过选取200例采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用皮肤穿刺点、血管穿刺点进行按压,得到出血、肿胀及淤血发生共3%。
2.3 按压方法要正确
针对于部分患者在按压同时轻柔针刺点,不仅达不到止血效果,而且还会加快出血,适得其反。因此,护理人员在采血后,告知患者正确的按压方法,并进行示范指导。嘱咐患者在短时间内不适宜活动采血的手臂,防止血管压力改变,出现皮下渗血.选取440例静脉采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220例,护士用棉球按压片刻后转交患者继续按压的常规做法)与观察组(220例,静脉采血拔针后自行用棉球按压),通过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出血。血肿及瘀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自行按压容易使患者接受,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
2.4 袖子松紧要合适
在静脉采血前,护理工作人员应告知患者尽量脱掉衣袖,不易导致静脉回流。在采血完成后,由护士指导患者按压止血,并帮助患者拉上衣袖,避免上臂衣袖太紧,影响血液回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减少静脉采血后血肿、渗血及瘀斑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宣讲正确的采血方法,并在拔针后给予观察及指导,同时给予安慰及鼓励,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配合采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