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习近平的敬业观及其力行

2019-02-10

关键词:劳动

罗 晓 婷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陕西科技大学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21)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的深情表述迅速刷屏,赢得无数人的由衷点赞。这个回答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一心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情怀担当。敬业,就是劳动者尊重、认同、珍惜、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2]。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将“敬业”作为其中公民层次的要求,兼具生命力、感召力与凝聚力,成为国家积极倡导、全体国民共同培育、努力践行的集体意念和国家意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高度,围绕敬业观培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敬业观培养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完整的敬业观。习近平不仅倡导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敬业观,更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敬业的时代典范。

一、 习近平敬业观的思想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业思想是习近平敬业观的文化土壤,为习近平敬业观的产生提供精神指引、历史镜鉴和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敬业思想是习近平敬业观的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的敬业思想为习近平敬业观提供现实借鉴。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业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不断发展的根基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4]119。中国传统敬业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敬业观产生的文化土壤。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敬业思想,记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智慧和价值追求,其精神活动过程和文化成果的核心内容铸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敬业因子。这些敬业因子随着历史的流变而沉淀下来,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敬业思想,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形塑着中国人在职业领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是“我们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5]181。习近平敬业观传承着中国传统敬业思想的因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5]171。

习近平高度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业思想,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4]136。中国传统敬业思想为习近平敬业观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料和历史镜鉴。这些思想和形象或通过民谣谚语、或通过故事传说流传千年,如勤奋好学心怀远志的李时珍、砥砺意志持之以恒的玄奘法师、尽忠职守奉公为民的海瑞,躬行大道、矢志不渝的孙中山,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树立了一个个敬业的典型榜样,为后人所学习和敬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为业、博施济众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工作风貌,严肃谨慎、主一无适的执事态度,忠于职守、尽心竭力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精艺之道”[6]的敬业思想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习近平敬业观的内涵注入传统文化的基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敬业价值观培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7]。“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5]405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敬业思想

马克思主义敬业思想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劳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凝练出来的,是习近平敬业观的理论基石。

劳动是培养敬业观的必然途径。马克思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8]265。因此,马克思主义敬业思想与马克思对劳动的态度、观点密切相关。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各种观念的产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都是在劳动过程实现的。道德“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9]82,人只有通过劳动,敬业的思想和行动才会产生并发挥作用。其次,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看,敬业作为一种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进入头脑,这里的实践即是指劳动,从事具体劳动所要求的“敬业”必须在具体劳动中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内化于心,然后外化于行。对此,习近平非常认同,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要通过实践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164。

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培养敬业观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10]103,敬业的产生与践行取决于社会是否执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马克思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11]162。合理的利益分配表现在职业世界中就是让劳动者获得相对合理的工资报酬,合理的报酬能够满足劳动者生存和发展方面的需要,补偿劳动过程的损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合理的利益分配是激励敬业思想产生的重要手段。如果“一个普通工人,他的工资高,他就能……雇个仆人,或者有时间去看看喜剧或者木偶戏”[12]319,这样劳动者会感受到自己的劳动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劳动力价值得到正确的体现,从而更加激发对劳动的兴趣。对此,习近平深有同感,“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13]。

有尊严的劳动是培养敬业观的关键。虽然从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劳动者付出劳动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和金钱,但是劳动者对自身的地位也十分关注,希望能够有尊严地劳动。社会分工的强制性使劳动带有强迫性,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尊重和体现,职业理想和职业荣誉感在没有尊严的劳动中一日日磨灭。恩格斯曾经描述过强迫劳动的危害:“由于工人一切可以支配的时间都被占用,工人仅有的一点时间用于吃饭和睡觉,而无暇从事户外活动,没有机会从大自然获得一点享受,更不用说从事精神活动了。”[11]433马克思主义提倡要实现体面劳动,尊崇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14],其目的就是不断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促进劳动者更加热爱劳动。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15]在习近平的思维视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代表着理性思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5]。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敬业观培育中我们要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用它来做“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5]。

(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敬业思想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社会建设、改革的实际,对敬业思想进行了新的探索,为习近平敬业观提供了现实借鉴。

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敬业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面对百废待兴的现状,从4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敬业思想进行了创新与实践。第一,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提出要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要公私兼顾,先公后私”[16]134。在此期间,毛泽东号召广大人民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螺丝钉精神,为社会树立了学习的典型榜样。第二,提出“爱劳动”,“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17]2 015。随后,爱劳动被写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出国家对劳动的推崇与热爱,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的一视同仁。第三,提出劳动者应具有全面才能。“公社要逐步把社员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技术、有全面才能的劳动者。”[18]345第四,强调劳动者要又“红”又“专”,“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19]803。在毛泽东这些敬业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很快使国民经济建设走上正轨,为日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2. 改革开放时期的敬业思想

邓小平敬业思想是在正确的“义利观”指导下提出的,其敬业理论包含如下内容:第一,进行市场化的利益分配改革。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这一举措有效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爱岗敬业的原动力,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第二,确立正确的义利观,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于整体利益,“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20]337。第三,提出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都要硬。邓小平的这一系列言论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党的十四大后,党中央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目标,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中央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21],首次将“爱岗敬业”作为首要原则纳为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22]2001年10月20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22]。

2006年党中央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3]11,其中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对敬业精神的直接表述,表达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公民道德建设被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敬业思想为习近平敬业观提供了现实借鉴,“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4]

二、 习近平敬业观的科学内涵

(一)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指向

习近平一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5]21。社会主义敬业观与其他敬业观最根本的区别是服务对象的不同。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服务的对象是封建君主及资本家,说到底是为维护统治阶级服务的。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社会平等的一分子,他们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相互之间是平等协作的关系,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在我国,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既是为了谋生,又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人民情怀是干事创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不容偏离的执政根基。

为人民服务的核心要义内在地要求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其中处理好收入分配问题是关键。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关系民生之本、民生之源。习近平明确指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25]46-47习近平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是人民共享,他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26]。各党政机关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制定方针政策、规整制度,“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5]96,各职业个体也要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注重营造和谐、高效、共享、共建的社会氛围,爱岗敬业,不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努力奋进。

(二) 坚持劳动至上的价值理念

敬业之“业”,指的是各种形式的劳动。之所以要敬业,就在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7]998。对此习近平高度认可,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28]。“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29],“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30]。

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敬业精神只有在劳动与具体职业结合时才能体现,敬业根本上来说就是尊敬劳动。习近平倡导劳动至上,首先劳动对劳动者自身具有价值。新时代中国的劳动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31]。广大劳动者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劳动成果的享有者,“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31],即“共建”和“共享”同时并存。其次,劳动创造幸福。习近平多次阐述了劳动和幸福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32]。“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我们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31]。再次,劳动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32]。习近平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谆谆告诫,要以劳动为载体锻炼干部锤炼作风,“要带头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同人民的感情,带头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踏实劳动”[32]。

(三) 坚持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求

无私奉献是新时代习近平敬业观的厚重精神底色。敬业精神的本质要求就是奉献精神。“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3]135,敬业作为一种核心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表现在人要为他人的利益而献身,需要依靠敬业精神来架起人与他人交往的桥梁,用献身精神凝聚人间友爱和社会的精神支柱。新时代背景下的“奉献”主要是指为国家、社会、服务组织贡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知识技能,忘我投入、义无反顾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敬业最深层次的动力来自职业个体内心深处的职业信仰,这种信仰促使个体将职业作为个人的生命信仰,自觉地把事业化为生命的内在要求,无私忘我,鞠躬尽瘁。为国家、社会、民族奉献是人最崇高的信仰,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驱动个体为了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无私奉献。习近平高度赞扬和认可这种精神境界,吉林大学黄大年同志因病逝世后,习近平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号召全社会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无私奉献精神[34]。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专门向为国守卫海岛32年的王继才同志致意,褒奖他这种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的奉献精神,号召全社会将这种精神作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35]。心有大我、爱岗奉献是每位劳动者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个人需求,激发各族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价值理想的实现理路。

(四) 坚持终身学习的人生品格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敬业的重要表现。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个人成长之梯,国家兴盛之要。

首先,学能增智。好学才能上进,上进才有本领。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36]8。当今世界,世情发展瞬息万变,国情、党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单凭以往的知识经验解决所有问题。习近平敏锐地看到这点,指出:“从总体上看,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如果不抓紧增强本领,久而久之,我们就难以胜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37]297,因此,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的本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8]。唯有如此,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学习与我们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5]403。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每一个职业个体都应加强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从中寻求借鉴,启迪智慧。国强源于民强,在我们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增强每个公民的本领,就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其次,学能养德。习近平认为,学习之要贵在修德:“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39]17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除了需要有才能的建设者,更需要有德行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个体会遇到各种诱惑、挑战,能否坚持立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维护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更需要不断学习,修养德行,“要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39]6。

(五) 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精业是敬业的归属和升华,做不到精业,敬业也将失去意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敬业观的本质要求。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无疑能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拥有大量大国工匠的企业组织最终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精益求精目的是让工作实绩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党的干部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4]337-338。

全体劳动者在本职工作中应坚持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完美与极致,在事业中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知识分子要发挥聪明才智,活学活用,创新智造,研发出高附加值的科技新产品。人民教师就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传道授业解惑,为国家建设输送德智体皆优的有能力和担当的人才。科研人员要甘于寂寞苦心钻研,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争取有所突破,解决人类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实践、深刻体察群众生产生活,努力创作出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喜闻乐见和教益大众的精品力作。”[40]在上述论述中,习近平对工人、农民、商人、知识分子、人民教师、科研人员等各行各业都提出了具体的敬业要求。

“任何一名劳动者,无论从事的劳动技术含量如何,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造就闪光的人生。”[40]“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41]通过学习和实践,任何一名劳动者都可以具备工匠精神,成就璀璨人生。

三、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习近平的践行

“无我”是一种大境界,是不计得失,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忘我担当。“无我”也是一种大格局,是夙夜在公、殚精竭虑、立党为公,人民至上。心中常怀国家和人民,自然就没有“小我”的位置,于是也就能不言私利、恪尽职守。如果说“我将无我”是习近平的初心,是一种豁达、崇高的人生境界,那么“不负人民”则更具实干内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仅在全国倡导构建社会主义敬业观,更是立足本职,身体力行,舍弃小我,放眼天下,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倡导的敬业观。作为这个近14亿人口大国的掌舵人,习近平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饱含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狠抓正风反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无我之境”来报答人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正是他许党许国、忠于职守的鲜明写照。

(一) 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习近平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始终站在改革第一线,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凡事亲自抓、带头干,指引改革航程。他从顶层设计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无论事务多么繁忙,从未缺席每月召开一次的深改组会议。目前中央已经召开45次“深改会”,商讨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啃的都是“硬骨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36项重大改革举措中已经有超过95%出台了实施方案。习近平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5]71来表达自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他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在凝聚力量、振奋人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获得竞争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战略作用。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三十五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42]8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42]9-10。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43]11面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43]

习近平坚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改革目标。2016年4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3次会议时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44]103。2017年6月21—23日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又强调:“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45]2018年10月22—25日在广东考察时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46]。这些都反映出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让广大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初心。

习近平坚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方法论。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5]1072014年12月5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44]100。2016年1月4—6日,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指出:“要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的改革任务牢牢抓在手上,……地方抓改革、推改革,一方面要落实好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一方面要搞好探索创新。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确定好改革重点、路径、次序、方法,创造性落实好中央精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44]108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1次会议强调:“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果。”[44]1052017年6月26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6次会议上又提出,要“注重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45]10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出1 600多项改革方案,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24]。习近平在推动史上最彻底军改、推进自贸区建设、农村改革、雄安新区建设、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民营企业改革等方面始终整体把关并予以指导,在他的努力下,全国人民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一项项改革举措逐一得到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初现。

(二) 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风范狠抓正风反腐

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最大毒瘤,贪污腐化等歪风邪气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深刻痛苦,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损害,更是极大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导致一些劳动者失去对职业的敬畏之心,不思敬业,不求上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敢于向贪腐行为亮剑,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卓著成效,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极大地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

正风反腐是习近平一直着力开展的工作。2008年9月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在出席中央党校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时就如何有效抵制消极腐败现象对党的肌体的侵蚀时指出:“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越要坚持不懈地反对和防止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47]。2009年9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又强调:“针对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情况,必须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倡廉建设”[48]。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49]141全国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八项规定要求,新气象、新变化蔚然成风,令人欣喜和振奋。2012年11月15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第一次亮相中外记者见面会就指出,对一些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问题,“全党必须警觉起来”“必须下大气力解决”。[5]4两天后,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再次强调,反腐倡廉“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5]16。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50]5他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5]388。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3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5]394。2015年,习近平又提出“看齐意识”[44]157,要求大家向党中央看齐,“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44]158。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律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44]161,并提出要“形成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44]169。

仅2012—2015年,习近平就发表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文献40多篇,重要论述216段,被中纪委网站和人民网先后摘录发表的“犀利论述”就有60多段,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对正风反腐工作的重视,也凸显出他的敬业精神。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央政治局先后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方案》《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3—2017年》《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系统规划、整体设计、跟进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使得反腐败体制机制发生巨大变化,取得新的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

(三) 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不仅对中国人民怀有不负人民的情怀,更是将这种理想扩展到全球,抒发了他天下为公的情怀。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出访俄罗斯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架内”[5]273,并号召“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5]273。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51]266。

2015年9月,习近平在70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型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和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44]264。此后,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并解读命运共同体理念。比如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44]529。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44]534。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指出:“面对世界充满的不确定性”,中国给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45]539。唯有凝聚共识的思想,方有拨云破雾的穿透力;唯有洞察未来的远见,方有指引前行的感召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出访足迹遍布五大洲, 涉及57个国家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52]。习近平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示出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宏大视野,更不断向世界表达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愿意积极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崇高目标,体现了中国愿为世界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这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53],中国的国际地位更加凸显,也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誉。

当前我国社会义利关系严重失衡,功利价值的过度扩张引发职业道德局部失守,突出表现在官德、商德、师德、医德、艺德、文德6个方面[54]174-177。在官德方面,一些干部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沽名钓誉、任人唯亲。在商德方面,一些商人不讲诚信,虚假宣传,以次充好屡见不鲜。在师德方面,一些教师不潜心研究、全力任教,而是利益当前,甚至猥亵幼女,损害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在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在医德方面,滥用假药、过度医疗等现象层出不穷,手术前收红包,接受非法药贩子提成等更是公开的秘密。在艺德方面,一些艺人为搏出位不惜制造丑闻,还有的逃税漏税,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在文德方面,突出表现为一些文人社会责任感缺失,弄虚作假,拼凑文章。职业道德底线失守,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成员的敬业意识淡薄,责任感缺失。社会需要正确的敬业观引导,坚持和践行习近平的敬业观是新时代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推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劳动
酸酸甜甜的劳动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亲近自然,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劳动的乐趣
赴一场异彩纷呈的劳动之旅
不劳动 无收获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