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溪矿区金多金属矿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019-02-10王岳
王 岳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福建 福州 350013)
半溪矿区位于闽东火山断拗带西侧,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北段,所在区域内岩浆活动比较频繁,断裂构建发育,为金多金属矿成矿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对半溪矿区金多金属矿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对金属矿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1)地质特征。半溪矿区位于闽东火山断拗带西侧,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北段,所在区域内岩浆活动比较频繁,断裂构建发育,为金多金属矿成矿提供很好的条件[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广泛出露,显示出多旋回火山喷发-沉积特征,火山岩内环状、放射状断裂发育,并有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等潜火山岩类产出;基底地层为马面山群,为一套浅海复理石建造,以富含硅、铁为特征,岩石中Au、Ag、Pb、Zn等元素丰度高,为区内主要矿源层。
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为北东向断裂带,次为北西向断裂带及南北向断裂带。北东向断裂带为区域性政和—大埔大断裂北段的组成部分,主体构造由一系列呈北东20°~30°的压-压扭性断裂组成,伴生有一系列北西向断裂;南北向断裂带为区域性浦城富岭-永泰嵩口构造带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一系列近南北向排列的压性、压扭性断裂组成,并伴生北西向、北东向共轭的压扭性断裂。这些断裂构造控制着区内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与矿床分布,为岩浆注入侵位、矿液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且为岩浆期后含矿富集充填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场所。其中北东向断裂带及其伴生的北西向断裂与区内银金多金属矿成矿尤为密切,是区内银金多金属矿主要的导矿及储矿构造。
(2)地球化学特征。区域内地球化学规模大,异常显示有寻找金、银矿的较好前景。通过1:20万区域化探及局部地区开展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发现区内有大规模分布的Ag、Au、Cu、Pb、Zn、Mo为主的多元素组合异常,这些元素异常主要与火山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铅锌矿床及构造蚀变岩型金、银矿床有关。区域内金、银的异常规模较大,如建瓯东游金异常,面积118km2,金异常一般含量30×10-9,极大值315.2×10-9,该异常内已经发现了多个金矿床(点);建瓯辰山金、银异常,面积213km2,金异常一般含量25×10-9,极大值137×10-9,银异常一般含量2ppm~10ppm,极大值30ppm,且两异常的套合性良好,异常内已经发现了多个银、金矿床(点),因此,综合分析认为在本区内寻找金、银矿的前景较好。
(3)区域成矿条件分析。本区位于政和~大埔大断裂带的北部,区域内已发现中型矿床4处,另外区内还发现黄坑、东游、党城、白仁岩、大丘埂、罗厝、后洋、小坑、东关炉、打银坑等金、银、铅锌等小型矿床、矿点数十处,这些矿床、矿点均受政和—大埔北东向断裂带及宁德三都澳—浦城观前北西向断裂带的控制。矿床成因类型有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沉积变质-热液改造等类型。
2 矿区地质特征
(1)地层。工作区内出露的地层简单,仅为第四系(Q),为残破积与冲洪积沙、砾石、卵石及粘性土等,一般分布河流低洼地带。
(2)构造。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北东向F1、F4、F5和北西向F2四条张扭性断裂。这些断裂具有多期次及先压后张的特征,这不仅有利于导矿,而且也有利于形成储矿空间,其特征如下:F1断裂:出露于工作区的中部一带,规模大,长度大于3km,倾向上延深大于300m,破碎带宽约5m~30m,产状:走向NE10°~20°,倾向NW,倾角78°~85°,破碎带内见方解石、石英细脉分布,带内岩性主要为构造角砾岩和碎裂、碎斑蚀变花岗岩,部分具糜棱岩化。从中心往外一般为银金矿体→次生石英岩(或构造角砾岩)→碎裂、碎斑蚀变花岗岩。带内岩石蚀变强烈,普遍具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铁绢英岩化、褐铁矿化,局部地段见闪长玢岩脉侵入。矿区内的①号银金矿体赋存于该断裂带中,该断裂带是区内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F2断裂:出露于工作区的中部、南东部,位于F1断裂的南东侧,长度大于2.5km,断裂带宽约5m~15m,走向NW320°~340°,;断裂破碎带发育,带中见构造角砾岩、碎裂、碎斑蚀变花岗岩与石英脉,带内岩石具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镜铁矿化、褐铁矿化,是区内②、③号银金矿体的控矿、容矿构造。F4断裂:位于矿区东南部,长度大于2km,断裂带宽约3m~5m,走向NE10°~15°,倾向北西,倾角70°~85°;断裂破碎带较发育,带中见闪长玢岩脉侵入,带内岩石具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F5断裂:位于F1断裂的西侧,长度大于4km,断裂带宽约5m~10m,走向NE10°~20°,倾向北西,倾角74°~86°;断裂破碎带较发育,带中见碎裂岩、糜棱岩、构造角砾岩、破碎带与石英脉,带内岩石具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可见花岗斑岩脉侵入,是区内④号银金矿体的控矿、容矿构造。由此可见,区内金多金属矿体均受到断裂的控制,其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
(3)岩浆岩。工作区内侵入岩发育,大面积出露晚侏罗世古竹超单元南山下单元(J3Ns)(旧镇岩体的组成部分),呈岩基状产出,岩性为肉红色中~粗粒钾长花岗岩,岩石呈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成份主要由钾长石(40%~50%)、斜长石(15%~20%)、石英(25%~30%)及少量黑云母组成,粒径大小一般4mm~10mm,浅部的岩石具高岭土化现象。根据1:20万区域地质资料,该岩体属硅酸过饱和过碱性岩石。
3 地球物理特征
为了了解工作区内地球物理场的分布特征和解释推断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的异常,项目组在区内对一定数量的岩矿石露头进行了电性参数测定。
结果显示:金多金属矿激电效应较强,其与花岗岩、闪长玢岩相比具有较明显的视幅频率(Fs)差异(达两倍),具有中电阻率中等极化特征。视幅频率变化范围大小,与岩(矿)石矿化程度有关,反映了岩(矿)石激电效应随矿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弱。
证明在该区应用该方法间接寻找金多金属矿(化)体及其赋矿层间位置具备电性差性的前提条件。现有地质资料证实,区内不具备含碳地质体的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特征,视幅频率异常无疑与金多金属矿关系紧密,激电异常的找矿指示作用明显。
4 结论
半溪矿区金多金属矿是福建省大型金属矿床,通过对半溪矿区金多金属矿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分析,然后通过双频激发极化法的优势,对有利成矿地段进行了划分,可以更好的为指导矿区进一步勘查,为发现富矿体和挖掘深部找矿潜力提供相关依据,从而更好的对半溪矿区金多金属矿进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