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气滞血瘀型和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经验

2019-02-09曹丽玲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20期
关键词:寒凝延胡索行气

曹丽玲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3)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或肛门坠胀及其他不适,如腹泻、经前乳房胀痛、疲乏感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手足厥冷、冷汗淋漓,甚则剧痛昏厥,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临床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1]。本文主要论述盆腔脏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原发性痛经的诊疗。在2015年江浙沪中西医结合妇科高峰论坛上,30位中医妇科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对痛经进行分型,总结归纳出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痛经的两种中医证型分别为气滞血瘀型和寒凝血瘀型[2]。所以,本文主要论述气滞血瘀型和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经验。

1 病因病机

现代女性因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平素常有情志不舒,肝郁气结,气血不畅,气滞血瘀而致痛经;或因贪食寒凉冷饮,穿着单薄露骨,寒气客于胞宫,凝滞、收引而致痛经。因上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气血运行不畅,子宫经血受阻,以致“不通则痛”。

2 辨证选方

参考历代名家对痛经的辨证治疗,及中药近现代研究,同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根据中医理法方药、君臣佐使配伍原则,自拟痛经Ⅰ号方和痛经Ⅱ号方。其中,气滞血瘀型痛经方选痛经I号方,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寒凝血瘀型痛经方选痛经II号方,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

气滞血瘀型选用的痛经Ⅰ号方,是由《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加减而成,原方指出“膈下瘀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具体药物为当归15 g,川芎12 g,赤芍15 g,延胡索15 g,柴胡9 g,香附12 g,莪术15 g,甘草9 g。方中以莪术为君,既入血分,也入气分,破血行气止痛,走而不守;臣以川芎、延胡索、赤芍加强君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其中川芎为“血中气药”,能“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活血调经要药。延胡索辛散温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同时柴胡、香附相配,疏肝行气止痛;当归为佐,补血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使血活瘀化气行,则痛经可愈。

寒凝血瘀型选用的痛经II号方,则是由《医林改错》中少腹逐瘀汤加减而成,原方指出“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通”,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作胀”。具体药物为蒲黄15 g,五灵脂15、川芎12 g,延胡索15 g,当归15 g,官桂6 g、干姜9 g、吴茱萸6 g、血竭2 g,大枣15 g。方中血竭、吴茱萸共为君药,活血化瘀、散寒定痛,吴茱萸性热祛寒,善能散寒止痛;血竭专走血分,而散瘀止痛,为瘀滞诸痛证之要药,刘河间曾称之为和血之圣药。蒲黄、五灵脂为臣,五灵脂苦咸甘温,入肝经血分,擅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甘平,行血消瘀,二者相须为用,为活血化瘀止痛常用组合。官桂、干姜亦为臣药,温经散寒止痛,官桂辛甘大热以散寒止痛,辛散温通,能行气血、运经脉;干姜为温暖中焦之主药,长于温中散寒止痛,《珍珠囊》曾云:“干姜可去脏腑沉寒痼冷,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川芎、延胡索为使药,行气活血止痛,加强本方活血之功用,当归养血活血止痛,同时与使药大枣相合共补营血,防止干姜、官桂、丁香辛热太过,伤及阴血。全方散寒与化瘀并用,温阳与养血兼施,共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则痛经自解。

3 治疗经验

痛经的治疗分为两个阶段:(1)急则治其标:以上两方均于经前期3天和行经期前3天服用,并根据临床症状随证加减,如伴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小腹或肛门下坠不适,加升麻行气升阳;冷痛较甚,加艾叶温经散寒止痛;四肢冰凉者,加附子、细辛温阳散寒;胀通较甚者,加乌药、九香虫理气止痛等。(2)缓则治其本:平时注重身体调理,辨证求因以治本。如平素性情抑郁、肝气不舒,可口服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行气疏肝解郁;平素身体怕冷,可于神阙穴行隔姜灸,或口服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通脉;不慎感受寒邪,可口服桂枝汤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等。

4 预防调护

(1)普及原发性痛经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痛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减少行经期痛经患者的焦虑;(2)适当参加体育运动,改善机体血液循环,有利于经血的排出;(3)少食寒凉之品,特别是在月经期,同时平素也应该减少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4)平素注意保暖,特别是腰腹部,不要因过度关注身材形象感受寒邪;(5)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良好心态,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5 小 结

气滞血瘀型和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根本是“瘀”,气滞、寒凝是痛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需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分期论治,标本兼治。非经期应注重预防调护,辨证求因以治本,通畅气血,通则不痛;经前期及行经期辨证选用痛经1号方和痛经II号方进行论治,疏肝行气、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

猜你喜欢

寒凝延胡索行气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掌心
产地鲜切加工、传统加工延胡索对痛经小鼠治疗作用的比较
分子印迹复合膜在拆分延胡索乙素对映体中的应用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HPLC法测定三香健脾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