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特征与防治措施分析
2019-02-09张健
张 健
(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威宁县所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较为多样且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地质灾害的后果无法预料,故而需采取相应的防治手段,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以免破坏整体山体结构,造成今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1 威宁县地质构造特点
威宁县地处川滇北向构造带之东,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之北,处在阿尔卑斯一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的上升地壳区,构造运动性质复杂。区内地形受切割影响较为强烈,导致区内岩土体完整性较差。在河流的影响下峡谷时常饱受暴涨侵袭,甚至形成了多样性地质环境。该区域内的构造特征为喜山运动,构造变形方向分为北西向、北东向、南北向构造。同时,威宁县主要呈现平行褶皱且常伴有压扭性走向断层。故而,威宁县地质构造属于复杂多变的类型,这也是造成区内频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2 威宁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特征
(1)灾害类型。威宁县所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较为多样且密集性强、群发性高。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在以往县境区域内主要发生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共计287处。其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不稳定斜坡与滑坡。以灾害体位置及遭受灾害威胁的对象高差为基准可将超过100m的灾区作为高位地质灾害隐患。据相关资料表明,在287处地质灾害中有7处均为高位地质灾害隐患。另外,还包括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这些都会导致当地出现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针对威宁县地质构造现状积极开展防治措施,以此保证当地居民免受地质灾害侵扰[1]。
(2)分布特征。威宁县下辖39个乡镇,其中31个乡镇发育有地质灾害隐患,其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普遍性与不均匀性等特征。在威宁县的西部牛栏江流域内,它的地形主要是以深切河谷地貌为主,且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而其它地区则为分布稀疏的溶丘洼地。威宁县高位地质灾害隐患集中于西部及东南部地区。在高位地质灾害发生时往往具有破坏性大、危害性强等特点,从而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较大的生命、财产威胁。
3 威宁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措施
3.1 建立地质灾害危险等级评价体系
(1)评价体系。地质灾害应始终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隐患危险等级评价体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评价体系中需对不同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分类,并从中预测地质灾害将波及到的主要区域,并对这些遭受威胁较大的区域实施预防手段。比如在开采矿山时,若在开采过程中发生小型坍塌事件,则代表该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等级发生变化。此时需由专业人员勘测矿山构造情况,待危险解除后方可继续开采[2]。
(2)防治区域。在防治威宁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时,需要合理划分地质灾害防治区域,可将其分为三大防区:①Ⅰ级防治区即重点防治区,它在威宁县中占据2683.8k㎡,为整个县区的42.63%。在该区域内受灾情况较为严重且人口密度大。同时,此处矿山开采项目较多,这样极易引发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而需对该区域内的地质灾害情况着重关注;②Ⅱ级防治区即次重点防治区,它占据总县区面积的26.97%。现今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26处,需根据该区域内受威胁人数的分布情况合理进行人员安置;③Ⅲ级防治区即一般防治区,在该处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5处,且实际面积占据30.4%。基于此,需根据不同受灾区级设置专门的防治方案。
3.2 实施危险地区转移搬迁计划
威宁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会对当地居民带来较大的经济及生命风险。所以需对受灾可能性较大且危险性高区域的居民实施转移搬迁计划,让其远离地质灾害密集区,以此保证他们的绝对安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威宁县受灾群众的分布情况制定有效的转移搬迁计划。
但需格外注意的是,在安置当地居民时需要符合以下要求:①转移搬迁名单中的居民需按照地质灾害威胁情况将其分为村寨或闲散农民;②搬迁转移中涉及到的相关费用应当比灾害治理费用低;③需将治理效果较差且实施防治技术较难的受灾地点作为重点部分进行转移。
3.3 设置地质灾害有效监测点
通过合理设置地质灾害监测点,可达到最佳防治地质灾害的效果。首先,对于县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应组织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监测点主要责任人,除了需要日常观测地质现象外,还需要及时在地图上标注地质裂缝变化情况,并对新出现的裂缝进行格外关注;其次,选择适合的地质灾害监测方式,一般是以卷尺、游标卡尺等工具定期巡测或者汛期强化巡测,其中定期巡测的周期为半个月或者一个月,而汛期强化巡测是在雨期24h内不间断监测,并及时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以免灾害发生的过于突然而增加损失;最后,需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区域设置监测点,并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将监测数据上传到相关系统中,这样才能提升灾害预测的精准度,保证人员安全。
3.4 采用地质灾害生物防治模式
根据当前矿山开采作业的情况来看,威宁县需针对矿山开采现状采用生物防治模式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矿山从某种程度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的积累带来了重大助力。所以,国家虽然需注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但是不能以牺牲矿山资源及经济水平为代价。在此基础上,生物防治是实现双赢的重要措施。生物防治主要是指利用恢复植被与合理耕种两种方式改善当地地质构造环境。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生物防治工作中所选择的植被均为乔木、灌木等,它们具有较强的适应力且固土能力佳。当植被愈发茂盛时会对水流起到良好的滞留与调节作用,这样可避免水土过量流失,以此达到最佳的防治地质灾害效果[3]。
4 结论
综上所述,威宁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的确为当地居民甚至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环境,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并制定详细的防治方案,对即将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与处理。另外,还应注重矿山挖掘,需按照相关规定合理开矿,以免在大肆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地质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