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效果

2019-02-09赵春玉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19期
关键词:背带出血量剖宫产

赵春玉

(黑龙江省密山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鸡西 158300)

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是产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现象,本研究主要针对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的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从我院产科收治的剖宫产手术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填塞纱布的方法治疗,实验组的患者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

对照组的患者有40例,年龄22岁~37岁,平均年龄是(29.38±4.23)岁,怀孕的时间为37周~41周,平均时间是(39.89±1.43)周,其中初产妇为25例,经产妇为15例;40例研究对象中:双胎妊娠6例,巨大儿5例,脐带绕颈4例,前置胎盘8例,羊水过多10例,妊高征3例,瘢痕子宫4例;新生儿的体重在2650 g~5100 g之间,平均体重为(3904.31±806.45)g。

实验组的患者有40例,年龄21岁~38岁,平均年龄是(29.72±4.31)岁,怀孕的时间为37周~41周,平均时间是(39.24±1.19)周,其中初产妇为28例,经产妇为12例;40例研究对象中:双胎妊娠5例,巨大儿6例,脐带绕颈3例,前置胎盘7例,羊水过多11例,妊高征3例,瘢痕子宫5例;新生儿的体重在2670 g~5110 g之间,平均体重为(3944.29±810.10)g。

两组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将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两组产妇均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联合硬膜外麻醉术。

对照组的产妇采用传统的填塞纱布的方法进行治疗。胎儿取出后,待宫腔内清理完毕,将无菌纱布填塞进患者的宫腔内,用“8”缝合法对切口进行缝合,注意纱布要层层紧贴不留间隙,同时将子宫的双侧动脉的上行支进行结扎。

实验组的产妇采用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胎儿取出后,将子宫拖出完全暴露宫体,然后对宫腔内进行清理,再用可吸收的线对切口进行缝合,从右侧切口下缘约3 cm的部位,中外三分之一的交界处进针[1],然后从对侧上缘的切口处出针,穿刺应该贯透产妇子宫的下段,然后将缝合线条牵拉至产妇前壁右侧距离宫角大约3 cm的部位进行缝合,缝合法为褥式缝合,接着在后壁进行垂直缝合直至右侧的骶骨韧带部位,完毕后再在下段切口的水平处进行从左至右、从外至内的斜行缝合,最后在相对应的左侧子宫处出针[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的并发症以及术后24小时阴道出血量。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得到的所有实验数据和资料都经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

实验组的患者其治疗的手术时间(80.72±14.29)分、术中出血量(1289.46±121.40)mL,明显要少于对照组的患者[手术时间(49.57±16.67)分、术中出血量(719.63±110.30)mL],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患者的术后24小时阴道出血量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

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40例患者,产褥期感染3例、继发性贫血1例、痛经2例,总并发症占15%)明显要少于对照组的患者(40例患者,产褥期感染1例、继发性贫血0例、痛经1例,总并发症占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产妇产后大出血主要是由于宫缩乏力,使得局部的血窦功血丰富,表现出广泛渗血的情况,当胎盘剥离后,子宫的收缩能力进一步下降,很容易引起中产后大出血的情况[3]。因此,在进行剖宫产手术时能够使用有效的方法加强子宫的收缩力,就能够实现止血的目的。如果出血难控制,万不得已行子宫切除术。

研究表明,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的时间,减低患者手术中的总的出血量,促进伤口的愈合,同时也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有安全、简单、易行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背带出血量剖宫产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大出血中的应用效果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相机背带
婴幼儿软背带和牵引保护带产品 标准缺失 谨慎购买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50例临床观察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