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手术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2019-02-09张桂巧
张桂巧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医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355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产科常见病,是指本该生长在子宫腔内的子宫内膜细胞在子宫腔外的位置异位生长。该疾病多发于盆腔脏器中,如子宫肌壁、卵巢、子宫直肠 陷凹、盆腔腹膜等[1]。其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也具有恶性病变的趋势,应引起患者的重视。为了使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我院经多年的探索与总结,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2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0.14±2.26)岁。初产妇9例,经产妇3例。所有患者均有妇产科手术史,其中腹壁切口8例,会阴切口4例。临床表现:切口瘢痕处有肿块,月经期会出现明显的胀痛和肿大,月经后肿大消减,胀痛消失。均为单发病灶,病灶直径>0.5 cm者3例,<0.5cm者9例。
1.2 方法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给予B超或阴超检查,结果为有囊性或囊性不规则回声。
治疗方法:①病灶>0.5 cm患者术前口服三烯高诺酮,2.5 mg/次,2次/周,服用三个月,服药期间注意避孕,B超检查病灶变小后行子宫内膜异位切除术;②病灶<0.5 cm患者可直接进行手术。
手术方法:患者硬膜外麻醉,钝性分离,切除病灶及周围2 cm范围内组织。将切下的病灶送检验科进行病理检验。术后患者防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术后3个月患者服用米非司酮以防复发。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手术治疗后12例患者病灶部位均一次性清除,术后愈合良好,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年均未出现复发或恶变。
3 讨 论
3.1 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分析
在进行子宫创伤性操作时游离的子宫内膜组织被无意中带到手术切口处并种植,在不断的月经周期循环作用下,使内膜组织碎片不断增长,形成结节而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3.2 对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来判定。主要有以下几项:①患者曾有过妇产科创伤性操作史;②手术切口处发现有结节且结节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2];③月经期内手术瘢痕处结节有明显的胀痛和增大,月经结束后结节减小,胀痛消失;④约有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有程度不同的疼痛发生,但与病变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月经不调也是其中一项临床症状。根据以上几项即可对患者作出诊断。B超是手术前辅助检查的首选,如仍无法准确判断也可以在肿块处穿刺进行细胞学检查。
3.3 对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治疗目的是缓解并解除病痛,改善生育功能,防止复发。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分为假孕疗法和假绝经疗法[3],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调整药物剂量和服用时间。手术治疗为手术切除术,进行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为月经刚结束的时候,此时病灶结节胀大,可以清晰辨别。手术治疗也分三种:根治手术、半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对于病情较重且有复发史,快进入绝经期的患者可施行根治手术;对年龄较轻病情较重,对生育无要求患者采取半根治性手术;对生育有要求患者给予保守性治疗。在患者手术前服用三烯高诺酮缩小病灶,降低手术风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手术治疗后12例患者病灶部位均一次性清除,术后愈合良好,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年均未出现复发或恶变。
3.4 对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
预防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或复发主要是医生在进行宫腔创伤性操作时,保护好盆腹腔切口,及时将落到手术切口的宫腔内容物吸出,缝合之前采用生理盐水将子宫彻底清洗,缝合子宫时注意不要碰到子宫内膜。建议产妇产后采用母乳喂养,这样会使产妇卵巢功能恢复速度缓慢,而散落的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稀少的环境里难以种植生长,减少了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行剖宫产手术时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主要病因;临床症状为经期肿块明显,胀痛,月经后肿块变小胀痛消失;主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最佳方案;行剖宫产手术时应准确进行操作是重要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