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9-02-09曲颖
曲 颖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在子宫切除术中应用腹腔镜能够减少手术对机体的伤害,安全有效。患者在手术中处于特殊体位状态下,需要通过麻醉来降低二氧化碳气腹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常见的麻醉方法有静吸复合全麻,还有脊椎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本次研究对我院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麻醉案例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2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实验组平均年龄为(48.3±11.4)岁,平均体重(64.8±3.4)kg;对照组平均年龄(49.2±11.1)岁,平均体重(63.5±3.6)kg。患者年龄、体重等资料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已将患有严重脏器疾病患者排除。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静吸复合全麻,具体如下:①按照患者体重给患者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3 g/kg、维库溴铵0.1 mg/kg;②患者各项指标稳定后,通过机械输氧通气的方式将七氟醚一同给予患者,控制好氧气量和通气频率;③采用微量泵将瑞芬太尼持续给予患者,根据反应调整剂量[1]。
对实验组患者实施脊椎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①先为患者注射乳酸钠林格氏液;②半小时之内对患者实施脊椎硬膜外穿刺麻醉;③将浓度为12%的利多卡因给予患者,于蛛网膜下腔注射;④预留3 cm硬膜外导管在患者头部,根据患者麻醉效果适当增加药物剂量;⑤间隔2小时将0.5 ml罗哌卡因通过硬膜外腔给患者。⑥静脉诱导麻醉,将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3 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给予患者;⑦全麻按照对照组方法用七氟醚;⑧术后为患者注射罗哌卡因,最后拔除硬膜外的导管。
1.3 指标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清醒、拔管用时、术后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躁动发生率+呕吐恶心发生率+镇痛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输入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算检验。统计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s),组间差异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率(%),组间差异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用时
实验组术后清醒用时(8.9±4.8)min少于对照组(18.8±7.2)min,t=6.370,P<0.05;呼吸恢复用时(3.3±1.9)min少于对照组(6.8±3.4)min,t=5.003,P<0.05;术后拔管时间(7.1±3.1)min小于对照组(13.1±5.7)min,t=5.149,P<0.05。组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为12.9%(术后躁动1例,呕吐恶心3例);对照组为67.7%(术后躁动7例,呕吐恶心5例,镇痛追加9例),x2=19.371,P<0.05,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可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出血量,促进患者预后恢复[2]。然而,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让患者无法正常呼吸,易造成患者术中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影响预后。麻醉方法要从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预后出发进行优化才能提升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效果。静吸复合全麻通过抑制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对疼痛产生的反应来减少应激,却无法抑制手术部位的受到的刺激传输至人体中枢神经,患者体内的儿茶酚依然会升高[3]。脊椎硬膜外麻醉通过阻断脊神经传导机体受到的刺激来进行不良反应的抑制,能够弥补全麻手术存在的不足。将两种麻醉方法的优势作用结合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本研究中实验组术后清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以及导管拔除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显著低于对照组67.7%,组间差异明显,P<0.05。脊椎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手术不仅能够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减少患者术中术后产生的不适,缩短患者清醒拔管时间。全麻无法将手术部位的刺激传输阻断,使患者出现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和儿茶酚异常。
综上所述,脊椎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方法可促进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恢复清醒,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