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研究
2019-02-09莫丽君
莫丽君
(武进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急性突发性疾病,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压榨型疼痛,其具有发病突然、病情恶化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争分夺秒的对患者实施抢救,制定成熟的急救护理路径,是治疗AMI患者成功的关键,其可缩短各项检查以及操作的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从而达到挽救患者的目的。本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并对其中的51例实施了急救护理路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AMI诊断标准,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51例,甲组男40例,女11例,年龄40-81岁,平均(63.45±9.55)岁;乙组男41例,女10例,年龄41-83岁,平均(63.80±10.0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甲组常规急救护理,乙组根据国内外对本病治疗和护理的最新进展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急救护理路径,具体措施为:(1)对于已确诊的AMI患者,应立即开启急诊绿色通道,先抢救后付费,以减少就诊时间[1]。对自述胸痛、胸闷的患者,急诊分诊护士应快速评估后利用平车将患者推入抢救室,对于120急救车送来的经初步确诊为心梗的患者,应立即推入抢救室,并通知值班医生,对其进行紧急抢救。(2)医护人员对其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患者意识、呼吸、口唇颜色、既往病史、过敏史等情况,对疾病进行鉴别和危险程度的评估。(3)评估后,立即进入急救护理路径,由护理组长、责任护士配合值班医生对患者实施抢救,护理人员需在5min内对患者完成吸氧和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10min内完成对患者血液标本的采集以及床旁心电图,并遵照医嘱进行给药。患者一经确诊,应立即遵照医嘱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倍林达、立普妥,急诊值班医生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病情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必要性,取得同意后,立即通知相关手术医生到位,并立即术前准备。手术医生进入急诊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进行术前谈话以及签署手术同意书后,在最短的时间内由会诊医生和护士对患者进行转运,转运过程中应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应保持吸氧、静脉输液管路的通畅。保证在60min内实施急诊PCI的治疗。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及住院时间,调查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患者满意度[2]:由本院自制满意度评价量表,调查患者满意度,评价项目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项,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实验结果显示,甲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为(46.3±4.9)min, 乙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为(32.4±3.7)min,甲组住院时间为(1 3.2±5.4)d, 乙组住院时间为(9.5±4.3)d,组间比较(t=2.721、2.671,P<0.05,有统计学意义)。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73%(7/51),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6%(1/51);甲组病死率为17.65(9/51),乙组病死率为3.92%(2/51),组间比较(x2=2.235、2.341,P<0.05,有统计学意义)。甲组患者患者满意情况为非常满意11例,基本满意27例,不满意13例,满意度为38(74.51%),乙组患者患者满意情况为非常满意23例,基本满意24例,不满意4例,满意度为47(92.16%),组间比较(x2=2.422,P<0.05)。
3 结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类疾病,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死亡率较高,高效率的抢救是治疗成功的关键[3]。本研究提出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救护理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少于甲组,乙组患者满意度优于甲组,各组进行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看出,在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制定并实施急救护理路径,可有效减少诊治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