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中应用缩宫素的时机对产后出血疗效
2019-02-09马玉红
马玉红
(景县人民医院,河北 衡水 053500)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总发生率为2-3%,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分娩时收集和测定失血量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失血量的估计往往较少,但是,其发生率远远要高于估计值,特别是剖宫产产妇,术后出血也十分普遍[1]。为了有效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缩宫素是常用手段,在本次研究中,旨在探讨不同给药时机对于产后出血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80例参与研究,手术指征包括瘢痕子宫、巨大儿、前置胎盘、胎位不正、妊娠期高血压、胎儿宫内窘迫、胎盘早剥等[2],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患者在年龄、孕周、胎儿大小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产妇均接受剖宫产术。A组产妇于胎儿娩出后给予宫体注射缩宫素20 U,B组产妇于术中切开子宫下段吸净羊水后给予缩宫素静脉注射,剂量为20 U,C组产妇于术中切开子宫下段吸净羊水并将胎头娩出后给予缩宫素静脉注射,缩宫素注射剂量为20 U。术后采用容积法计算产妇出血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开展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A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248.18±110.24)mL,B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219.88±100.27)mL,C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210.48±101.55)mL,经统计学检验,A组出血量显著高于B、C组,P<0.05,B、C组间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 论
在临床研究中,关于产后出血的定义,目前并没有达成一致,有关学者指出,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达到500 mL即为产后出血,然而,也有学者[3]指出,由于妊娠期血容量的增加,产妇对于出血的耐受性增加,500 mL的出血量为正常出血量,可让产妇恢复到非孕状态,而当出血量超过1000 mL时,才被认定为产后出血。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缩宫素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临床实践中,口服缩宫素容易被消化液破坏,经黏膜吸收,但是吸收不稳定,作用时效少,肌肉注射起效慢,但是持续时间为30~60 min,但是静脉注射能够让缩宫素立即起效,注射完毕后持续作用时间为20 min,经肝肾代谢,但是子宫体注射起效时间的报道不多。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4],给予产妇缩宫素注射,能够有效减少产妇出血量,同时,有助于促进宫缩,加快胎盘与子宫的剥离。也有研究指出,将缩宫素直接用于子宫体,能够引发子宫肌层的局部收缩,也增加了胎盘嵌顿的发生可能性。
在本次研究中,A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2 4 8.1 8±11 0.2 4)m L,B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2 1 9.8 8±1 0 0.2 7)m L,C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210.48±101.55)ml,经统计学检验,A组出血量显著高于B、C组,P<0.05,B、C组间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B、C患者产后出血明显减少,且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加强缩宫素的应用,选择最佳用药时机,能够有效控制患者术后出血量,临床实践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