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性护理在宫颈癌根治术后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9-02-09莉,梁鸿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预防性根治术宫颈癌

杨 莉,梁 鸿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广西 南宁 530022)

静脉血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盆腹腔手术后发生率相对较高,是术后并发症防治的难点和重点。宫颈癌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严重者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必须尽量降低其发生率,因而有必要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及危害[1]。为此,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在本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150例患者,对预防性护理防控静脉血栓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在本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150例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宫颈癌,符合根治性手术指征。预防组,年龄38~72岁,平均(55.12±17.06)岁,病程2~6月,平均(4.03±1.86)年。对照组,年龄38~71岁,平均(54.53±16.55)岁,病程2~6月,平均(3.73±2.0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宫颈癌根治术(广泛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要求采取对应的常规护理,术前、术后护理与指导;预防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 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与干预计划制定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静脉血栓及并发症风险,针对性总结患者疾病史、外伤史、治疗史、用药史等情况,凝血功能异常、血脂、血糖及血压异常等患者,应划为高危患者,术前与医师沟通,根据治疗措施,制定预防性干预措施,罗列患者的高危因素,采用警示标识贴在患者床头或床尾。

1.2.2 主动预防指导

术前,指导患者和家属认识静脉血栓,了解其形成机制、发病率等特征,说明原发病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提高患者和家属的静脉血栓防控意识;引导患者在围术期积极配合与治疗,严格控制原发病,主动规避易诱发静脉血栓的高危行为。

1.2.3 术后预防性干预

患者麻醉苏醒后,平卧6 h,6 h后开始早期床上被动活动,护理人员为患者按摩四肢,被动活动足踝及下肢活动,同时上肢也适当进行伸屈、内旋、外展等方法;关注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情况,指导患者深呼吸后排痰,不可有痰不排。静脉穿刺应尽量一次成功,积极预防静脉炎。静脉血栓风险较高者,术后穿戴压力袜,也可采用软枕抬高双下肢,必要时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按摩下肢。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两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预防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1.33%,1/75)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10/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29,P=0.022)。

3 讨 论

与非癌症类盆腹腔手术相比,宫颈癌根治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更高,主要原因为脱落的癌细胞分泌促凝物质,易形成血栓,且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重于治疗,因而必须积极预防术后静脉血栓[2]。

随着外科护理模式的不断发展,针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模式逐渐形成,文献报道显示其在外科临床中发挥了良好效果,真正实现了护理干预先于病理改变形成[3]。本次研究对预防性护理模式在宫颈癌根治术后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预防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1.33%,1/75)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10/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预防性护理模式对静脉血栓防控效果较为理想,可大大降低其术后发生风险,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积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风险,有利于降低手术风险。

猜你喜欢

预防性根治术宫颈癌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前列腺癌根治术和术后辅助治疗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E-cadherin、Ezr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