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产科剖宫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9-02-13苏巧云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医护产科剖宫产

苏巧云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江苏 淮安 223400)

剖宫产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在产科剖宫产护理中,产妇容易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术后疼痛等问题,从而降低睡眠、饮食质量,进而影响术后恢复效果。针对此,医院积极推行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从而有效协调医生、护理人员以及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畅通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形成新的护理工作格局,缓和医患、护患、医护之间的矛盾,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笔者对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产科剖宫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6月我院产科接收的76名剖宫产的产妇作为调查样本,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其中实验组患者38名,年龄在27~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19±1.67)岁,手术指征包括胎盘前置4例,双胎妊娠3例,疤痕子宫5例,巨大儿3例,妊娠高血压7例,胎位不正10例,其他6例,麻醉方式均为持续腰硬联合麻醉,切口缝合中采取可吸收线皮下缝合25例,不可吸收线皮下缝合13例;对照组患者38名,年龄在26~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07±1.28)岁,手术指征包括胎盘前置6例,双胎妊娠1例,疤痕子宫5例,巨大儿6例,妊娠高血压7例,胎位不正8例,其他5例,麻醉方式均为持续腰硬联合麻醉,切口缝合中采取可吸收线皮下缝合30例,不可吸收线皮下缝合8例。从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指征、麻醉方式、缝合方式来看,无明显差异,其中P<0.05,符合统计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每天早晨护理人员做好交班工作,医生与护士分别查房,检查患者病情变化,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临床治疗方案,并形成医嘱,传达到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则严格按照医嘱开展护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医生与护理人员各司其职,分别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建立平行的医患、护患关系。

实验组则采取医护一体化模式,即选择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与主治医师结成工作小组,打通医患、护患关系,围绕患者建立一体化工作模式。具体操作包括:(1)组建医护一体化工作小组,根据产科医护人员的配备结构挑选医生与护理人员,定期开展对医护工作小组的专业培训,以达成共识,加强团队沟通,提高医生、护理人员在产妇剖宫产护理工作中的交流与合作。(2)术前开展医护一体化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根据常规操作,对患者进行心脏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获取基本临床信息,与主管医生一同查房,共同形成对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状态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做好健康知识宣讲工作,确保患者了解剖宫产的基本知识,缓解心理压力;护理人员与主治医生进行共同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详细讲解剖宫产的手术流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担忧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根据实际情况敲定最终的手术时间,指导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护理人员与麻醉师共同查房,对患者术前禁食做出明确说明,确保患者做好全面的术前准备。(3)术后开展医护一体化护理,护理人员在与主管医生一同查房的过程中,应协助患者处于舒适的卧姿,并保护好患者隐私;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病情及时向主管医生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生命体征、并发症情况、切口恢复情况、护理计划、护理方法、需要获得的协助,同时共同探讨护理计划应改进之处;护理人员通过常规检查,对患者创口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切口渗血、周围皮肤状态、肢体活动情况等,判断切口的恢复情况,并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护理人员应协助主治医生做好每日查房工作,并针对发热、切口出血、切口红肿、液体渗出、腹胀等问题与主治医生共同探讨护理方案,做好应急处理,并调整护理计划与护理方法,重新评估新的护理方案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在医护一体化过程中实现护理目标的逐步落实;医院对医护一体化护理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形成统计数据,及时评价临床效果;医疗护理小组应定期开展工作总计,针对产妇术后恢复情况进行交流,并反思医护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阻碍与局限,共同探究决解方案,完善对医护一体化工作效果的评估与分析,为进一步工作作出指导;医护一体化工作小组应做好健康宣讲工作,并根据患者的康复要求延伸护理,提高护理服务整体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其中护理效果划分“显效”、“有效”、“无效”三个层次,“显效”包括切口完全愈合、子宫收缩好、阴道流血情况消失、伤口疼痛显示为无明显疼痛或轻度疼痛,病情全面好转;“有效”包括切口愈合、子宫收缩良好、阴道流血偶尔出现、伤口疼痛显示为轻微疼痛或中度疼痛,病情趋于好转;“无效”包括切口未愈合,且出现渗血、感染等情况,切口呈中度或重度疼痛,术后出现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内膜炎、泌尿系感染,盆腔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利用专业的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做出评分,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一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根据评分情况得出两组关于护理模式满意度的统计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n)表示;计数数据用(%)表示,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n(%)]

从上述两个表格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在采取医护一体化模式后,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好转,总有效率高达92.11%,而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显示护理总有效率为57.90%,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从满意度来看,实验组满意度为92.11%,而对照组满意度为60.53%,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产科剖宫产护理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社会迎来了一波生育高潮,许多高龄产妇选择在妊娠期间会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因此,在分娩时采用剖宫产的产妇逐渐越来越多。医院针对产科剖宫产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术前、术中、术后风险制定了医护一体化模式。根据上述统计调查显示,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产科剖宫产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基于此,医院产科应积极调整医生、护理人员、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完善的医护一体化模式。

医护一体化模式是指医生、护士形成相对稳定的诊疗团队,以医护小组的形式向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医疗服务的护理责任机制。在产科剖宫产护理实践过程中,医院应针对护理工作需要,成立医护一体化工作小组,并针对患者共同开展相对稳定的护理服务;完善医护一体化小组的工作模式,强调小组中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强调工作制度,讨论制定工作流程,推动医护一体化工作规范的落实,实现小组内部的协调合作;落实医护一体化工作细节,做好医护共同查房、共同交班、共同制定护理与康复方案。通过医护一体化模式的落实,医院能够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共同优势,及时解决患者问题,提升临床治疗护理效果;有利于帮助护理人员明确护理工作目标,及时发现护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医生共同探讨、解决;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协调护患关系,优化医患关系,构建人性化的护理环境;有利于增进医护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平等的工作联系,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患者对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医护产科剖宫产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模拟急救演练在产科住院医师综合培养中的应用
探讨产科护理中常见风险与预防和处理方法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