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民族领域的经验总结(上)

2019-02-09林钧昌金炳镐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林钧昌 赵 民 金炳镐

(1.淮坊医学院,山东·淮坊 261063; 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于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创新,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一、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

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考古资料表明,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在我国辽阔的地域里,就有了早期人类活动遗址和残留下来的历史足迹。历史发展表明,各民族人民因为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很早就进行了交往和交流。各民族都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是停留在原有规模上的,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各民族之间频繁的交往、交融和凝聚,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在1953年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全国范围内自报的民族名称就有400多种。1953年国家开始民族识别,1954年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1964年又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1965年确认珞巴族为单一民族,1979年基诺族被确认为单一民族后,全国由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成分56个[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1.51%,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占全国人口的8.49%。尽管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但其分布很广,很多省份都有56个民族成分。

毛泽东同志说:“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2](P622)。“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压倒优势。……而土地谁多呢?土地是少数民族多,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3](P277)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家庭中,生活着56个民族,他们都拥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都是国家的主人。由于除汉族以外其他民族的人数较少,我们习惯于将其统称为“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互相往来,或者受地方割据、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而人口大量流动,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这种状况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基本国情的创新论断,也是新的民族理论高度和新的精神境界[5]。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基本国情时还指出,“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4]

邓小平同志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他在1981年新疆视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不许搞分裂,谁搞就处理谁。”[6]江泽民同志1990年9月在新疆进行视察工作时提出了各民族“三个离不开”思想[7],这是对党和国家长期实行和坚持的民族团结思想的肯定、继承。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8]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政治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不仅是国家的目标,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每一个公民的义务。这更是体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需要各民族人民共同去实现。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也结束了“人民五亿不团圆”的局面。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上通过了《共同纲领》,推行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走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之路。

毛泽东同志从理论到实践上对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指出了中国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汉族“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3](P278)中国民族关系中主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少数民族中间的狭隘民族主义也要反对[3](P213)。为实现中国各民族的平等联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各民族对外已求得彻底解放,对内已求得各民族之间的平等联合,这时,毛泽东同志还强调共产党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9]。在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上,毛泽东同志强调一切从中国民族的实际出发,“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点。”[3](P128)“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2](P534)毛泽东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为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指明了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带领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他形象地说:“在民族地区开展工作要摸准情况前进。”“在汉族地区实行的各方面政策,不能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10]。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国所有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平等的一员,不仅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上也是平等的。胡锦涛同志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11]。新形势下,国家发展格局和社会主要矛盾都发生新变化,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要求更高。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硬道理的发展理念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保证。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开展民族工作所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及时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进行调整和完善。三是坚持维护祖国的统一。祖国统一是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四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各民族既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也履行相应的义务。五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保障。六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快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的发展差距,进而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七是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牢固树立各民族相互支持协作的思想意识,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八是坚持依法治国。认真贯彻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水平。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70年的成功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少数民族平等自治、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要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采取“民族区域自治”,这是从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从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和要求出发的,从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与需要出发的,从各民族本身发展的利益与需要出发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推行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正确结合的民族区域自治,使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一项政治制度,注重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在实践中的制度优势,并在理论上不断深化。新时代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12](P300)。

坚持国家统一和区域自治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民族的团结,就不可能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要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民族自治地方正确贯彻实施。这样,既保障了各民族在“小家”中当家做主,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的是“大杂居,小聚居”,即使在民族自治地方也是各民族间交错杂居。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这种杂居趋势不断增强。在我国,一个民族可以分别在多个地方实行自治,如蒙古族、壮族、回族、藏族,既有自治区,也有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同时要充分意识到,在我国,所有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首位,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宗旨,更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目标。国家统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充分发挥自治民族的积极性、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优势,把国家利益与各民族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吸收,相互依存、交融。上古时期,夏、商、周三族与周边其他民族融合,建立起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不断征服与开拓领土,分化吸收了中原周边的诸多蛮夷,进一步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秦汉时期,随着政权的统一与制度的演变,社会的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频繁更替与南北方的对立,因此展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规模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进入宋、元、明、清时期,各个少数民族崛起,在不断的冲突与交流当中,通过战争、遣使、朝贡、联姻等方式使各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而丰富的交往、交流、交融。

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展使“中华民族”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多元”走向“一体”,在“统一”下保持“多元”。2010年1月,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期间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观点;同年,胡锦涛同志在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13]。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是要各民族完全一致,消除民族差异,而是要让各民族自主、自愿、自觉地相互学习,彼此交融。既不能无视民族之间差异,强行推进消解差异进程,也不能忽视民族之间的共性无所作为[14]。推动我国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使各民族情感相融、文化相融,共同创造、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和谐社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必须构建中华民族大团结关系,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内核和灵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与价值取向。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中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全面贯彻落实我国各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和根本,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反映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突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民族团结。再次,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创新力,增强各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使各族人民在文化上求同存异、共创新高,提高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追求。最后,要加快平衡各民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我国由于历史及地区因素导致各民族之间区域发展差异较大,部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这容易导致部分少数民族人民思想和政治上的不满与失落,影响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因此在努力缩小民族地区差距、落实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同时,大力推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结构和社会环境的构建。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新时代,要进一步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五、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经历过盛世也遭受过苦难。历史的血与泪告诫着我们,民族兴则国兴,民族强则国强。我国疆土辽阔、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这个问题只能在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才能得以解决[15]。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整个国家的利益高度,“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3](P278)强调“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16]强调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改善各族群众生活放在民族工作的第一位,“第一要做好经济工作。农业、畜牧业、工业要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17]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衡量民族工作成果的根本标准只能是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多次不辞辛苦深入到民族地区调研,听取各族干部群众意见,共商脱贫大计、共谋发展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帮助民族地区特别是发展困难较大的地区加快发展[18]。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实现小康,就要注重抓民生工作,提高民族地区的就业率和受教育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更加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各自地区的特点进行生产活动,坚持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观[3]。在“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方针指导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步入快车道,发展质量与效益显著提高,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工作动力,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党更好地领导和开展各项工作,有利于推动“美丽中国”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