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探讨
2019-02-08唐灵芝
吴 斌,唐灵芝
(湖南医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产科是产妇分娩的临床科室,随着助产技术的不断完善,产科护理已经成为影响产妇及新生儿安全和分娩结局的主要因素,但目前产科护理仍存在安全隐患,护理风险管理有待加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附属医院对产科进行护理风险管理(2019年1月1日)前后半年在我校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103例,其中2018年6月~2018年12月51例,2019年1月~2019年6月52例。
1.2 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1)组建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在产科选拔3名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扎实的护师,与护士长组成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其中护士长负责识别产科的护理风险,制定护理风险管理方案;护师则根据自身技术特长和工作量,选择性执行护理风险管理方案,互相合作,共同对产科护理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指导护士和护工及时处理产科护理风险[1]。
(2)产科护理风险识别、评估与处理
统计产科出现过的护理差错、纠纷和意外,探讨其发生原因,进而分析出产科护理工作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将其分为医院、护理人员和患者自身三方面的因素;利用公式“风险危险程度=风险严重程度×风险频率”确定各风险因素的等级,明确高危症状和高危因素;以便对产科护理风险进行有重点、分层级的管理;尽量满足产妇的合理要求,每日评估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指导产妇下床活动,并保持新生儿肚脐、眼睛和口腔的清洁卫生,保证其呼吸通畅;制订高危妊娠、产后出血的防治应急方案和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的急救应急方案,并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2]。
1.3 观察指标
我校附属医院产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前后的护理差错、纠纷和意外及产妇的分娩结局。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的临床资料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良事件
我校附属医院产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前后分别发生15例(92.41%)和3例(5.77%)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和护理意外等不良事件,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的不良事件比较[n(%)]
2.2 分娩结局
我校附属医院产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前后分别有8例(15.68%)和2例(3.84%)出现产后出血和难产等不良分娩结局,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产妇的分娩结局比较[n(%)]
3 结 果
由表1可见,我校附属医院产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7%,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说明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产妇护理的安全性,这主要是因为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的成立提高了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产科护理风险识别和评估提高了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的针对性;护理人员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了自身的护理技术水平,规范了护理操作;舒适、安全的护理环境可有效减少护理意外。由表2可见,我校附属医院产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后产妇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为3.84%,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说明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产妇的分娩风险,这主要是因为产妇及新生儿的护理保证了二者的围产期的安全;应急方案的制定有助于医护人员预防并及时处理不良事件。
总之,在产科护理管理中,通过组建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来对产科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提高产科护理的安全性,有利于改善产妇的分娩结局,提高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