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患者围术期采取综合护理模式的效果及对并发症影响
2019-02-08王菊张荣
王菊 张荣
急性胆囊炎通常是因细菌侵袭或胆囊管阻塞而引发的胆囊炎症,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腹肌强直并有明显触痛,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持续恶化可导致全身感染和黄疸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2]。临床对于急性胆囊炎多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所在科室为验证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胆囊炎患者围术期中的实际效果,特进行对比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76例急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患者开展本次研究。纳入标准:(1)经过各项临床检查后均已确诊,符合手术指征;(2)体温>37.5℃;(3)白细胞计数为(10~15)×109/L;(4)伴有急性右上腹压痛、反跳痛等症状。排除标准:(1)伴有精神类疾病;(2)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损伤;(3)研究资料不全。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参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4~60岁,平均(39.22±6.43)岁。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3~59岁,平均(39.38±6.3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协议书,本次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支持。
1.2 方法
参照组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及各项常规检查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术前综合护理。主要涉及术前准备及心理疏导,其中术前准备包括协助患者进行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评估心肺功能,准备好备皮、备血、肠道准备等必备物件[3-4]。心理疏导包括护理人员详细、耐心地为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及手术流程的讲解,缓解紧张情绪,在增加患者认知度的基础上讲述成功治疗案例,促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手术配合度及治疗信心同步提升[5-6]。(2)术后综合护理。首先需对患者的体位加强护理,术后早期可选择去枕平卧位进行疗养,待意识恢复后选择半坐卧位,促使腹部切口张力降低,在减轻患者疼痛感的同时可促进伤口愈合。间隔一段时间需协助患者翻身,为患者进行适当按摩[7]。其次是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绝对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性状,并定期更换引流袋。(3)并发症预防护理。为避免患者术后出现较多并发症,需对生命体征及切口变化加强观察,防止出现呼吸不畅及心律失常等[8-9]。注意观察引流管中液体情况,判断是否出现切口出血或感染。对于长时间卧床患者,依据情况开展雾化吸入或吸痰护理,避免出现肺部疾病[10-11]。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2)对比两组术后1周内并发症情况,包括切口感染、出血、胆漏及肝内胆管残余结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数据,术后恢复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研究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早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d,(x-±s)]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术后1周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在临床各类疾病中,急性胆囊炎是较为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病症,大部分患者有并发胆囊结石的可能,即结石性胆囊炎[12-13]。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明显疼痛,伴有程度不一的发热、恶心等,体征为右上腹压痛。对于病情危重患者需尽早给予手术治疗,同时应加强术后护理干预,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采用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实现术前及术后各个护理环节的有机结合,从术前、术后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开展更全面性、立体化的护理措施。首先,做好手术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各种医疗器械的准备等,为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保障;其次,进一步加强术后护理服务,包括体位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护理,有助于提升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14-15]。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早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周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在急性胆囊炎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综上,在急性胆囊炎患者围术期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可取得令患者较为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