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2019-02-08刘骞
刘骞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致残致死率。临床中常采取手术方式治疗[1]。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虽然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但对患者损伤较大[2]。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提升,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逐渐在临床中应用。本次研究中,给予笔者所在医院HICH患者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以探寻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64例HICH患者。纳入标准:(1)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幕上脑出血;(2)既往高血压病史。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衰竭;(2)动脉肿瘤;(3)脑干出血;(4)精神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55~72岁,平均(63.42±6.49)岁;基底核区出血20例,脑叶出血12例。研究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57~74岁,平均(64.62±5.73)岁;基底核区出血18例,脑叶出血14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前进行CT检查,于血肿量最大位置行马蹄形切口,做小骨窗,显微镜下使用吸引器清除血肿,常规关颅。
研究组予以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采用B超确定血肿部位及范围,于血肿部位行3~4 cm直切口,暴露颅骨后,使用铣刀开颅,暴露硬脑膜。使用探头明确血肿部位后,B超判断骨窗位置是否合适。在避开重要功能区和血管的前提下将硬脑膜剪开并悬吊,选择适宜的脑回或脑沟进入血肿腔,在神经内镜下清除血肿。经B超查看血肿情况,确认无残留后使用生理盐水填充术腔,修补硬膜,复位骨瓣。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记录两组术前血肿量、术后血肿量、术中出血量及干预前后颅内压。(2)两组干预前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进行评定,分值3~1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伤情越好[3]。(3)两组干预前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肿量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两组术前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血肿量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肿量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ml,(±s)]
表1 两组血肿量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ml,(±s)]
组别 术前血肿量 术后血肿量 术中出血量研究组(n=32) 46.21±4.59 3.31±0.17 49.21±4.81对照组(n=32) 46.81±4.71 8.89±0.31 325.13±35.81 t值 0.516 89.280 43.199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GOS评分及颅内压比较
两组干预前GOS评分及颅内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GOS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颅内压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G0S评分及颅内压比较 (±s)
表2 两组G0S评分及颅内压比较 (±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GOS评分(分)颅内压(mm Hg)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32)4.21±0.155.97±0.13*#289.12±28.41206.21±20.87*#对照组(n=32)4.22±0.215.49±0.22*290.36±29.87261.23±26.49*
2.3 两组血清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NSE、TGF-β1、CRP、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TGF-β1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NSE、CRP、PCT水平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TGF-β1高于对照组,NSE、CRP、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相关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血清相关指标比较 (±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NSE(μg/L)TGF-β1(μg/L)CRP(mg/L)PCT(ng/L)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32) 14.90±1.25 18.61±2.58*# 55.97±6.23 39.21±4.58*# 16.51±2.69 28.61±3.58*# 196.12±18.61 375.21±30.58*#对照组(n=32) 14.59±1.84 25.61±2.74* 55.79±6.51 23.01±2.87* 16.87±2.81 33.25±3.61* 197.05±18.97 449.02±45.97*
3 讨论
临床中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HICH,可有效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占位效应及脑组织损伤程度,改善患者预后[5]。有研究表明,颅脑手术可引起PCT水平升高,且机体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越严重,PCT水平越高[6]。研究报道,CRP是急性时相蛋白,水平高低与组织受损程度密切相关[7]。NSE在正常状态下水平较低,当脑组织供氧不足,机体血-脑屏障破坏时水平升高,且血-脑屏障破坏越严重NSE水平越高[8]。TGF-β1是抗炎因子,可抑制炎症因子及促炎因子合成与分泌,当机体血-脑屏障破坏时,导致TGF-β1降低[9]。NSE、TGF-β1、CRP、PCT水平可反映机体炎症状态及血-脑屏障损伤程度。
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可清除血肿,但开颅面积大且深,对机体损伤较大,增加病残率,预后不佳[10-11]。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因具有切口小、损伤小等优势逐渐在临床中应用[12]。
本次研究中,给予研究组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血肿量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GOS评分、TGF-β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颅内压、NSE、CRP、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相较于常规开颅手术而言:(1)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较短,患者具有很好的耐受性。(2)通过B超检查可根据患者血肿情况设计最佳手术入路,且皮层切口小,小骨瓣即可完成操作,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程度轻。(3)通过神经内镜可直接到达血肿中心,具有多角度视野及良好的照明作用,可观察到血肿腔的详细情况。在B超引导及神经内镜的直视下可更彻底清除血肿,有效清除死角处血肿,减少或避免血肿残留,防止损伤周围的脑组织及血管。(4)神经内镜操作严格,动作轻微,可降低对正常血管及脑组织的牵拉程度,避免机械损伤。在血肿腔内进行神经内镜操作,可降低其他毒性物质和炎症介质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因此,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干预后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NSE、CRP、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HICH效果确切,可显著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