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县中药材种植产业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2019-02-07马小勤朱爱平童俊彪罗洪
马小勤 朱爱平 童俊彪 罗洪
摘要:指出了近年来,我国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许多地方都将中药材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高位推动倾力发展,欲打造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多,很多问题也冒了出来。在通过调查了解峡江县中药材种植产业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各地中药材种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峡江县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 (2019)17-0243-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已成为世界医药发展的新趋势。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为峡江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峡江县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峡江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结合本县实际做出生物医药首位产业决策,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促进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中药材的种植好坏不仅决定着中药材的品质,而且影响中医的疗效和中医药的发展。但人们为了趋利,不关心产区是否适宜该药材的生长、生产出来的质量是优是劣,只要能赚钱就引种并大面积推广,全国的中药材种植正处于盲目快速发展并趋于失控的状况。通过调研,笔者基本掌握了峡江县中药材种植业现状,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产业现状
峡江县地处赣中丘陵山地药材区,位于北纬27°27~27°45、东经114°53~115°31之间,国土面积128743hm2。该县中药材種植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初,农户自发种植半夏、百合、枳壳等药材,但多以零星种植为主,没有形成规模经营。2002~2006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按照“杨梅+黄栀子”的经营模式共发展黄栀子种植面积733 hm2。2015年,县委、县政府做出生物医药首位产业决策后,结合“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建设县”项目,按照“一县一业”的要求,将中药材产业列为农户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之一,重点发展以枳壳、黄栀子等道地中药材种植。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种植各类中药材24OO hm2(2016年以前1333 hm2,2017~2018年1067 hm2).其中:黄栀子1000 hm2,枳壳907 hm2,吴茱萸20 hm2,其他药材473 hm2。2019年还将新增中药材种植1OOO hm2。
与此同时,该县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使之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先后通过招商引进玉峡药业、锦林药业、江西睿琅药业、江西吉和祥云药业、南农同、江西苏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企业,成立中药材专业种植合作社15家,逐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周边农户积极发展枳壳、黄栀子、吴茱萸、菊花、金银花、黄精等中药材,加快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形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建立种植基地,2018年引进的南农园在水边镇分界村建设立了面积100 hm2的金银花种植和苗木繁育基地,为当地农户提供了近400余个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连片面积10 hm2以上的枳壳、黄栀子等各类中药材示范基地22个,其中:66.67 hm2以上的1个,20~66.67 hm2的8个,10~20 hm2的4个,6.67-13.33 hm2的10个。通过“公司+墓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周边农户积极发展枳壳、黄栀子、吴茱萸、金银花等中药材。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中药材种植年产值达到5200万元。
3 主要问题
3.1 良种推广不足,种植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峡江县许多种植户对所种药材的生物特性了解不够深,如有的地方没将枳壳种植在适宜种植区(海拔200m以下[1]),对具体的栽培技术了解也不够细,不仅如此,在整个种植过程中,种源较杂,没有严格要求使用良种壮苗。而巾药材质量标准不少还停留在外观检测水平,药材质量还难以达到优质高产与稳定可控[2]。而很多种植户都没有管理经验,在具体的管理技术上不够成熟。有的种植基地管理粗放,基地内杂草丛生,病虫害严重,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3.2 规范化水平偏低,规模化发展有待提高
我国现有中药材种植基地严格按GAP标准实施的规范化基地不到栽培药材生产面积的10%,农药化肥超标现象时常发生,产出药材的质量严重堪忧[3]。峡江县目前各类中药材示范基地22个中真正按GAP标准实施的屈指可数,还有就是种植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格局。中药种植合作社模式管理松散,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很多药材基地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同时也缺乏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不能保持对中药材在正常生长过程中的监测预报与田间管理。有的品种如杜仲、草珊瑚目前种植规模太小,批量供应能力很低,在市场交易中难以形成气候。
3.3林下种植模式单一,片面盲目追求利润
林下中药材种植模式是指在林下种植不喜阳、较为耐阴的中草药,如草珊瑚、板蓝根、黄精等可以采取密闭措施的林下行间种植模式的巾药材植物[4]。峡江县目前真正利用林下资源种植中药材并不多,只有几个国有林场小面积在林下种植了30 hm2草珊瑚、南板蓝根、黄精。大面积的黄栀子、枳壳都是在采伐杉、松木的迹地上再进行机械全垦种植的,这种模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林区生态环境,势必导致种植中药材的品质下降,这种片面盲目追求经济利润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
3.4优势品种品牌少,市场预测能力弱
峡江县目前黄栀子和枳壳“一子一壳”就达1907hm2,占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的80%。而其他品种66.67hm2以上的有金银花、黄精。很多新人行的种植户喜欢种植价格高的药材,不会长远考虑,对价格价位偏低的药材则少种或不种。只顾埋头发展生产,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前景分析,种植品种单一,价贱滞销,如前几年江西栀子丰产不丰收,峡江就有栀农因黄栀子收购太低还不够支付人工采摘费,且对市场前景不乐观,砍了黄栀子改种别的药材。
4对策建议
4.1 加强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服务
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农户进行培训以及教育,让其改变守旧的观念,告知其山区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美好前景,并做好技术创新以及改造,培养相关技术型人才,合理选择中药材种植品种,建立一支素质、技术并存的中药材种植队伍。必须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体系,一是为农民从种到收提供全程技术指導,二是在生产中一旦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快捷、有效地提供技术指导,提出对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失败,降低损失。
4.2 建立规范化基地,扩大规模化种植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生产基地建设的目的,在于稳定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旨在切实加强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的生产质量管理与可追溯性,达到药材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与可控,实现“药材好,药才好”目的[5]。要树立GAP种植理念,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监管,峡江县应加快分界金银花、佬背林下黄精[6]、武溪药用花卉等基地建设,形成本地“绿色+道地”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打造出峡江中药材产业特色。同时,政府要加大林地流转及基础设施奖励,扩大峡江中药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应。
4.3发挥国有林场优势,改变单一种植模式
充分利用国有林场适宜栽植林下中药材的有林地,选择合适时机整体对外招商,引进技术力量强、经验丰富的中药材种植企业,栽植一些如黄精、南板蓝根、草珊瑚等适宜林下种植的中药材。亦可采取林场为主导,职工自愿入股形式,共同投资投劳,经营管理,收益按股分配。积极整合油茶造林、荒山造林、森林抚育等项目,实行油茶、金银花混栽套种,利用湿地松、杉树林下种植板蓝根.利用荒坡地营造草珊瑚等模式发展中药材。
4.4培育龙头企业,打造道地中药材品牌
培育、引进大型中药材种植、加工龙头企业,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设中药材产业基地。要坚持把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争创名牌产品,提升道地中药材品牌价值。大力推广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GMP(药品生产质量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规范)、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等标准化理念,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监控,不断提高中药材质量,形成本地“绿色+道地”中药材品种。围绕市场搞加工,围绕加工建设基地,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加快形成“特色+规模+品牌”的经营格局。
参考文献:
[1]杜安,曾月明,吴秀娟,等,峡江县山地气候资源区划对中药材枳壳的作用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7(14):139.141.
[2]杨成民,魏建和,隋春,等.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13(9):727~737.
[3]魏建和,陈士林,郭巧生.中国实施GAP现状及发展探析[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9):48.
[4]陈慧玲,杨彦伶,李振芳,等.湖北省林下药材种类及种植模式探析[J].湖北林业科技,2014,43(4):16~20.
[5]刘自林,王艳,许伏新.安徽省中药材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医药,2004,8(3):161~162.
[6]万定荣,贺雅琴,土家药资源调查概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50~53.
收稿日期:2019-08-15
作者简介:马小勤(1968-).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