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码新时代思政课难题

2019-02-07孙雅文郑敬斌

中国德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教师

孙雅文 郑敬斌

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亟须优化提质的新形势下,教师的自主发展在教师素质提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教师应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坚持“八个统一”的思政课建设目标,努力破解高质量课堂的“深度”“韵度”“活度”“温度”难题,把思政课讲得“有知有味”。

新时代背景下,办好思政课已然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它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也是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固本之措,更是确保党的千秋伟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长远之策。基于系统优化视角来审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逐步启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重大工程的开局、破题。中小学生正处于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價值观塑造尚未成形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在于抓住制约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拔节孕穗期”的初始阶段夯基垒土,从而推动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发展。与此同时,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思政课主体要素创优是过程创优和结果创优的逻辑前提,教师讲好思政课正是开好、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条件。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亟须优化提质的新形势下,教师的自主发展在教师素质提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教师应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坚持“八个统一”的思政课建设目标,努力破解高质量课堂的“深度”“韵度”“活度”“温度”难题,把思政课讲得“有知有味”。

一、解码“深度”难题:将夯实根基和纵横拓展相统整,讲好一节以理服人的思政课

讲好思政课,以阐明理论之道为根本。学问精深和知识渊博是教师赢得学生尊重的基本前提,倘若教师尚对自己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不甚精通、略懂皮毛,更遑论能给学生宣扬道理、点拨迷津。只有加强自身理论武装,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用理论魅力赢得学生。

首先,让学生知,必先自明透彻,夯实理论功底。思政课集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于一体的优势天然有之,它承担着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的重要使命。一名“政治强”“有信仰”的思政课教师才能在多元文化价值背景下保持政治定力,耳聪目明地辨别错误言论,坚定不移地抵制错误思潮。要想擦亮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鲜明政治底色,思政课教师必然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笃学不倦、学深悟透,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更应将教学目光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重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积极参与各级党校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集中脱产培训和相关研讨会,通过学习进修,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得心应手地将其引入课堂。

其次,让学生知,还要融会贯通,扩展知识同心圆。在应试教育及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影响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时间的缺失日益凸显,教师案头有且仅有“课本、教参、教案、习题册”这四件套,埋头于书山题海中去总结应试技巧和答题规范,然而单调讲授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对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而言,其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本体性知识、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为主的条件性知识、在课堂情境中总结出来的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2],要想上好一节以理服人的思政课,必然要积微成著、博览群书,建构起全面广博、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时下,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是思政课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应有之义,《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重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3]”以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为例,教师要想讲好“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专题,平时要注重积累学生喜闻乐见的诗文名句、历史典故等,使教材内容与人文历史知识展开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人文濡染与涵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打好底色,增强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让他人知,更要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知识储备。高校思政课注重学理分析,而中小学思政课更注重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提升公民素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举措,还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在信息来源与呈现形式日益多元的后喻文化时代,学生在课堂之外还可通过网络为主的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然而信息获取便捷的背后存在意识形态风险隐患,及时将时代新知纳入课堂范畴,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教师要坚持时事阅读,全面了解路线、方针、政策的来龙去脉及实施的必要性,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下把握方向并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合适的契合点,在点评阐释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政策感召和熏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国内外的重大时事,从而有效地进行“魂”的教育。

二、解码“韵度”难题:将单向说理与问题教学相结合,讲好一节耐人寻味的思政课

讲好思政课,以掌握教学之术为驱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思维活跃、好奇心重的显著特征,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要将单向说理和问题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通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从必要性的角度看,单向说理的“独唱”扩大了教师说理和学生通理之间的隔阂,思政课因其固有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在一定程度上要保证教师的知识高位形象,因而教师通常采用单向灌输的说理教育以更好地把握航向、坚守旗帜。但一味采用满堂填灌的传授模式很容易造成课堂的专制封闭,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灌输的知识是外在的、不相融的且短暂的,久而久之,说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在内敛含蓄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下,“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是中小学生的课堂常态,也是学生主体发展视阈下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桎辖之桎。这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教师不能及时获取来自学生的实时反馈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如何避免泛灌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高效性,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颇有难度的考验。单向说理和问题教学的“合奏”回应了这一问题。实现二者的融合,要求教师根据内容难易与学生需求,既要发挥主导性将理说透,又要巧妙设置劣构型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其思考,引导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恰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灌输性和启发性、主导型和主体性相结合”这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法指引相契合。

如何才能破解教师说理转化为学生通理的难题?从实操性的角度来看,单向说理与问题教学的“合奏”考验了教师组织教学和站稳课堂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主导性,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堂秩序有的放矢地提问并释疑,处理好“侃侃而谈”和“欲言又止”的教学点安排;还要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筛选优化出既有利于启发思考又结合生活实践的情境素材,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促成学生思考问题的良性循环。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合理利用网络”一框为例,针对“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知识点讲解,教师可通过创设“小明因沉迷网络忘记写作业、不与外界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在为小明出谋划策中明白“信息节食”的重要性。列举小明接收到的网络信息,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掌握辨别网络谣言的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小明为泄愤在朋友圈曝光同学隐私”的做法,思考自己若是被侵犯隐私的同学该怎么做。继而展示小明在B站观看学习类视频的例子,鼓励同学畅谈利用网络学习的经历与感悟,启发点播“我们如何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这一关键问题。在创设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的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插入重要知识点的讲解,奏好总结和反思的“尾曲”,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有理可悟、由悟生行,达至课虽终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解码“活度”难题:将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讲好一节意趣盎然的思政课

讲好思政课,以活用辅助技术为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教育部2019年的工作要点,是当前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趋势。新一代未成年人拥有“网络原住民”的身份,他们对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比教师熟练,倒逼着教师跟上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言语风格。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新媒体新技术因素,然而也有一些教师陷入了形式为王的“泛信息化”误区。一方面,新媒体新技术的“喧宾夺主”使得教师拘泥于教学预设、忽视了教学生成。一味跟着课件的切换节奏和切换逻辑走,无暇顾及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实时反馈,将原本的师生互动共同探索变成了人机之间“无言空相觑”。加之每张幻灯片所承载的信息量过大,教学量超过了学生的理解消化能力,这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更是淡化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何尝不是一种变向的“单向漫灌”。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教师错用和滥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情况。网络信息空间是一个偌大的但良莠不齐的教学资源库,有的教师存在思维惰性和懈怠心理,不假思索地使用现成的教学课件,这些网络资料的准确有效性、精细新颖性和启发性仍待商榷。

什么才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最理想的应变之策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思政课的传统优势即“把握规律,掌握理论,和学生做朋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5],它是通过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主渠道表现出来的。因而若想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講好一节兼具学理性、时代感和亲和力的思政课,必然要厘清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鉴于中小学思政课内容偏重于实践教化,旨在培养学生的性格、习惯和三观,很多教师会依赖于图片展示和音频展示以达到课堂的“活”。但高度融合并不是说要用幻灯片、交互式电子白板、云课堂来彻底取代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工具,而是要让信息技术为思政课提供新的跃迁点。毋庸置疑,单单依靠先进技术来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用资源的堆砌来取代说理,削足适履地让教学内容服从教学手段,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新时代教师应遵循“非用不可、语言到位、紧扣目标、手段多元”[6]的原则,以高中“生活与哲学”为例,其大量枯燥难懂的哲学理论知识使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形成了瓶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来讲授知识,加入提问以及肢体语言等形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又要借助信息技术载体将模糊抽象的理论通过形象生动、易于传达的方式讲述。教师通过仔细筛选可以展现“中国特色多边主义”的图片、视频等素材,指导学生用联系和矛盾的原理来思考中国与他国的关系实况、发展趋向,在理解运用哲学原理的同时进行主流价值引导。只有实现课堂讲授与信息技术的交相辉映,才能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四、解码“温度”难题:将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统一,讲好一节惠风和畅的思政课

讲好思政课,以注入浓厚情怀为支撑。思政课宛如一个在学生大脑中进行“微雕”的高精尖工程,面向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是教师将“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7]存在的文化资本传递给学生的精神交往过程。若想达至“感人于肺腑,动人于心弦”的理想教学效果,要将逻辑美感与情绪美感相结合,让理性课堂充满感性情怀与人文美感,尤其当面对价值观尚未形成和稳定的中小学生,要求教师有更高超的以情动人、情理交融的技艺,用既深且广的大情怀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思政课教师要以家国情怀感染学生。家国情怀是最质朴的情怀,将己身奉献于国是一种最坚定的信仰,立德树人关键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从小学教材的“我爱祖国山与水”“不屈的中国人”到初中的“了解祖国爱我中华”再到高中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占据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位置,其内容和形式呈螺旋式上升之势。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坚守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积极参加实践教育活动和研修活动,在亲历、亲见、亲闻中感受祖国变化,体验红色文化,讲好“其言也谆谆,其情也切切,其意也炽炽”的思政课,从而感染学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延续爱国情,弘扬强国志,践行报国行,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奋斗者。

思政课教师要以传道情怀引导学生。“坚持师德为先”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8],每一位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都应将“传道”作为责任和使命,作为“绩效时代”用来省身克己的理想信念,在职责与现实、尊严与人情之间永葆育人初心。中小学生对教师有着较强的依赖和模仿能力,一位秉持传道情怀的教师,应始终意识到自身承担着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还要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拔节孕穗期”为青少年注入真善美的思想营养,以“三为”“六要求”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沿着正确航向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下功夫,助推学生走向“灌浆成熟期”。思政课教师要争做塑造学生品格、品位和品行的“大先生”,达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理想效果。

思政课教师要以仁爱情怀温暖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9]中小学思政课并非是以机械冷漠的教学行为向学生进行品德的规置、训练和加工的过程,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道德并不仅仅是个行为问题;它也是一个情感问题。”[10]中小学生正处于叛逆心理愈强和情绪防线愈固的成长期,当务之急在于讲好基于浓厚的满腔真情与饱满的生命温暖的思政课,滋养人心,融化坚冰。教师要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真心、耐心、细心,在唤醒学生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能量燃至“沸点”。不仅如此,教师更要结合思政工作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作为一名“教练”而非“裁判”,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视同仁地用好课堂即时口头评价,关心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11],保持思政课的“恒温”。

參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4-5.

[2]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12-17.

[3][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2019-09-27)[2019-1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2_403012.html.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5]顾钰民.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75-78.

[6]熊川武.教学通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27.

[7]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布尔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3.

[9]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2).

[10]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

[11]刘建军.思政课教师要做有深广情怀的人[N].中国教育报,2019-04-04(5).

【孙雅文,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郑敬斌,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教师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